不支持Flash

软件业:融合提升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14:10 中国电子报

  -本报记者 赵霞

  我国软件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仅560亿元,而到了2005年已达到3906亿元,年均增速47.5%,5年翻了近三番。但我国软件产业目前的规模仅占全球软件市场份额的5.9%,不仅与牢牢把握着全球软件市场39%份额、产业规模达3213亿美元的美国相差甚远,而且还被远远甩在西欧、日本之后。

  这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在9月1日~3日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以及此前举办的有关软件业发展的论坛上,信息产业部官员与业界专家、软件百强企业代表一起,共同探讨软件业创新及企业做大做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会代表认为,我国软件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资金和管理水平与大的跨国公司差距较大,综合实力不强,这些都是制约软件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我国拥有巨大的制造业和信息化市场,在政策环境逐步优化的背景下,软件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软件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是迅速提升软件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软件业、制造业融合,嵌入式软件前景广阔

  “2005年,我国软件业出口额约36亿美元,其中,29亿美元为嵌入式软件所创造。”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司长周子学从一个侧面阐明了嵌入式软件的迅猛发展态势。他认为,中国市场软、硬融合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前景广阔。

  同样,对软件百强企业规模的调查也表明,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平均只有1亿多美元,依然以中小企业为主,而部分大企业的业务则基本集中在嵌入式软件领域。特别是在2006年软件收入规模百强企业中,以嵌入式软件产品为主的生产企业占了6家,软件收入占前100家企业总收入的37%。软件企业求发展,嵌入式无疑是重要的方向。

  而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具备了雄厚的产业基础,这恰恰为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统计表明,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规模达到4287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量的30%,居世界第二位。

  因此,信息产业部资深专家董云庭提出了“以制造业带动软件业,以软件业促进制造业”的软硬互动发展模式。他表示,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制造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需要加快发展软件业来提升,因此,以制造业规模带动软件业发展,以发展软件业促进制造业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软件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应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制造业优势,积极发展嵌入式软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软硬融合并非软件业“一厢情愿”,传统的电子制造业正面临规模攀升但效益下降的窘境,而嵌入式软件恰恰有利于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硬件设备成本不断降低,正使得嵌入式软件在各类设备中的“含金量”逐步升高,并提升我国电子产品的档次、质量和效益,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软件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方面,脱胎于“一汽”的长春一汽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该公司总经理程传海告诉记者,目前,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环保性、智能性等已经通过信息技术体现出来,启明公司在车控、车载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在开发汽车管理软件的同时,积极拓展汽车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应用。“5年的时间,我们开发研制了16个自主品牌的软件产品,这些产品的应用提高了汽车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启明自身的销售收入也以1年增长1亿元的速度跨越式发展。”

  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陈永正此前曾担任摩托罗拉公司高管,其从业经历本身似乎就是一种“软硬融合”。他认为,中国软件企业要更多地关注行业应用,并建立基于不同行业的应用软件平台。

  来自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嵌入式软件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目前,嵌入式软件在移动设备、数字家电、数控机床、汽车电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软件产品的比重不断提升。特别是在通信领域,嵌入式软件的价值占整个设备收入的30%~40%。

  软件业、服务业融合,外包尚需“平衡”发展

  软硬互动是电子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必然结果,而软件产业本身也面临着向“服务”的转移,进而形成由软件服务带动的新的产业结构。

  “服务化趋势正改变软件产业的格局。”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陈英认为。他表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各种类型的软件产品以服务的方式向最终用户提供,将来,绝大部分应用都将通过Internet向各种终端设备提供服务,软件服务化将在绝大部分应用软件中普遍实现。

  在这种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外包成为新的交易形式,也是当前我国鼓励重点发展的贸易形式。

  统计显示,我国软件外包业务正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05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9.2亿美元,同比增长45.3%;美国发包规模比上年增长100%,欧洲发包规模比上年增长85.7%。据有关机构预测,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会以年均复合增长率约7.9%的速度增长。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外包市场的规模还不大,只占全球份额的2.3%,但发展势头良好。陈英认为,中国将凭借其低廉的成本和劳动力,以及在IT和基础设施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优势,成为全球服务外包最大的接包市场。

  根据CCID的预测,未来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市场将以50.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到2010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70.28亿美元,在全球所占的比例也将从2005年的2.3%上升到2010年的8.4%,成为竞争主力。日本和欧美市场的全面开拓,国内外包服务商流程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信誉机制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将有力地推动这一市场良性增长。

  在国内,外包企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东软、大连海辉、上海微创等各具特色的本土外包企业。2005年,东软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出口6000万美元。

  但周子学认为,目前,我国的软件外包并没有做大,“去年连10亿美元的规模都不到,”依然处于内敛状态。他的观点是,企业在注重发展外包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内包”。“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3都设立了中国公司。如果把它们中国公司的业务做起来,就是一个大市场。”他说。

  陈英认为,目前,我国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仍然存在诸多不平衡因素,突出表现在离岸和在岸服务能力的不平衡,离岸开发为主,在岸服务能力弱;出口国不平衡,日韩占75%左右,而欧美比重只有15%;区域能力不平衡,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大连等沿海省市;价值链发展不平衡,处于低端;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能力弱,目前还是以从跨国企业或机构中二次分包为主;海外市场服务体系欠缺,政府服务重心倒置;软件外包人才在语言、文化方面的禀赋先天薄弱,在ITO领域与印度处于同一水准,但对于一些借助语言的业务流程外包上竞争能力弱;而且,品牌拓展和影响力弱,尚未形成国家整体品牌影响力。

  产业环境不断优化,行业集中度将增强

  近期编制完成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十一五”专项规划》提出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目标,即国内市场销售额以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突破13000亿元大关,软件产业出口额达到125亿美元。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18号文件”和“47号文件”的出台为软件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政策保障。我国相继批准建设了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统计表明,这些基地在2005年共实现软件销售收入1440.5亿元,占全国软件销售收入的37%。先后开展的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软件正版

化工作,使软件
知识产权
的保护意识逐步加强,打击软件盗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国产软件在政府软件采购中的比例明显上升。

  周子学认为,在政策方面,与印度相比,20多年来我国软件业一直拥有政策支持,但相关政策在落实上还有差距。

  陈英认为,目前,我国软件产业面临着技术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等突出的问题。而且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软件人才缺乏,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有关专家认为,要将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综合实力,除了在研发创新上大规模投入之外,一条行之有效的“短平快”方式就是兼并。硬件巨头IBM就是通过不断的并购和发展,成长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有统计表明,自1995年以来,IBM已收购了56家软件公司。而据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吴世楷介绍,该公司把并购和合作当做重要的发展战略。“过去20年,思科共收购了116家公司。”

  周子学在谈及未来软件业的发展趋势时预言,企业兼并将掀起新一轮热潮,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增强。由此看来,中国软件企业的做大做强,兼并将是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8,00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