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挑战中国新闻界 一种强势的软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 11:26 ChinaByte | ||||||||||
天极Chinabyte记者 方堃 当富士康想要像唐吉柯德挑战风车一样去挑战中国媒体和公众的时候,显然他们忘记了自己并不是唐吉柯德,而中国的媒体和公众也并不是风车。 过去在个人与群体,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博弈中,后者往往拥有更多的“合法伤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普及,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成为潜在的新闻源,社区、论坛、博客为公众提供了自由度极大的交流空间。“名誉权”可能遭到的侵犯,越来越多的,不是来自于大众媒体的报道,而是个人媒体的传播。试想一下,控告每一个发表言论的ID,甚至是每一个传播言论的论坛,这根本就不具备操作层面的可行性。 一厢情愿试图控制媒体的作法除了会给企业自身带来不利的负面影响外,几乎不可能再有其它好处。之前沸沸扬扬的百度裁员事件中曾有人伪造被裁员工的录音,事后尽管百度公司发表了声明,但却无法追究发布者“名誉侵权”的责任。 由此来看,富士康起诉记者的行为如果不是决策者对网络时代的公关缺乏认识,就是在做出这一行为的时候缺乏冷静的判断。富士康若胜,必将以罪人的身份写进中国新闻史。个人博客以及各大论也会对此事大书特书,显然面对这些论坛和博客的攻击,富士康无法有效的行使“合法伤害权”对后者形成伤害;富士康若败,由于起诉媒体这一事件已经使富士康与中国新闻界造成了严重隔膜,这必将导致未来媒体对富士康劳工情况的更多关注。 在多种信息传播渠道的推波助澜下,公众已经一致将这一事件的矛头对准了富士康。行使“合法伤害权”只能是最软弱,也是最无效的处理方式,因为富士康面对的是掌握舆论公器的中国新闻界,在更为强势的社会舆论面前,富士康所拥有的权力只能显得更加苍白和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