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记者报道富士康案遭3千万索赔专题 > 正文

刘克丽:忠告同行 谈富士康起诉记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 10:04 ZDNet China

  这几天,关于《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报道富士康的事情被炒得很热闹。在这个充满信息垃圾的现实中,作为他们的同行,我对他们敢于报道事实的行为,表示欣赏和羡慕。同时,我作为一个做了21年记者、总编辑的人,我更对《第一财经日报》报社的领导们支持记者的行为表示赞赏和敬意。

  其实,以我个人的意见,这件事只要有关监督部门把被采访方面的工人们找来问问
,就真相大白了,用不着法院冻结什么资产之类的举动。可8月30日早晨听CCTV2第一时间的《马斌读报》专栏里说,当地劳动监管部门没有这方面的行动。

  遗憾的是,我没有劳动法律相关知识,也没有空去恶补,我说的这些话根本不顶用,我想说点对我们同行有用的话。

  从我做记者开始,我就不断地承受各种批评,批判。最凶的4次是在1987年、1989年、1994年、1995年。1987年因我写过一篇《不要用国产化牺牲质量》(后被改成《国产化小议》),被说成是反对国产化的人,来来回回被各位领导式的读者批了好几期。1990年,因采访关于七五计划时,报道了由于市场没有大量需求,中国不应搞大型机的相关问题,被有关方面批判说是崇洋媚外。1994年我又写过一篇关于中文之星的文章,内容说和用Windows中文版再用中文之星的用户要付出双倍的钱,结果又被领导批判。

  1995年,我因在中关村采访发现,四通打字机卖不出去,写出了一些产品转型(转到pc上)的建议,被当时四通市场公关部门找上门去社长那里投诉,我当时和他们对骂说:你们应该承认,我写的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你应该告诉我什么是事实,如果我写的是事实,您们应该改正并请我吃饭。

  不过我都是写的IT产业市场的事儿,我心里有数。

  我要告诉我同行们,我从不写、也不讨论外行业的新闻,因为我不知道、也不懂外行业的事,更不知道什么是外行业新闻了。例如,我的文章从不涉及政治、因为我对国内外政治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深入研究。又如,我从不写、也从不评论法律、官司之类的事,因为我几乎是商业法盲,人家打赢了是律师捧、法官公正,人家输了,我也没必要落井下石。还有,就是我的写作素材从不用打听小道来的商业机密。例如,我从朋友那里知道了某大厂商要用多少钱收购另一个公司,本来可以出头条的,但我选择了先做人,再做记者,不做记者也要做人的做法。不出名就不出名呗,也不能落个泄露人家商业机密的名声。

  好像是2002年的一个秋天,在一个周末,我们Cnet(中国)媒体集团的的一位记者用几乎是快哭的腔调给我打电话:

  “克丽总编,可能你周一见不到我了。”

  “为什么?”我还笑着问。

  “因为我可能会被人暗杀”

  我一听问题大了,我的下级要被暗杀问题还不大吗?我连忙问:

  “谁要杀你?为什么杀你呢?”

  “是因为我从某公司内部打听的消息报道出来了。”

  从此我告诉我自己和我的下级们,所有的采访,必须从正规渠道(公关、市场部门)进行。

  俗话说,采访无禁区,见报有纪律。记者要出事,领导们要负主要责任,因为他的稿上不上,要经领导的审阅,当然,没有三审的制度和流程的媒体除外。

  就这样,我在自己20多年的记者、总编职业生涯中,采访过几乎全世界IT业的总裁、政要,从未用过什么录音机,也没出过什么这方面大错。

  当然,从工商的角度上说,你申请的卖酱油、饮料的日用品的小铺的执照,如果卖起皮鞋是犯法的。如果咱们IT专业媒体报道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也算犯法。

  我的文章不涉及政治,官司,企业商业机密等等的经验,如今已经被我写入了我们CNET媒体的编辑手册中去了。今天我也借《第一财经报》的事儿,给同行们一点忠告:

  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才能当好记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