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明基与摩托罗拉合好 07年决定手机品牌的去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 10:00 eNet硅谷动力

  【eNet硅谷动力消息】

  背景

  上周三(8月23日)明基公布了连续第三个季度亏损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明基2005年第四季度净亏损1.8亿美元,2006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5亿美元,第二季度净亏损7650万美元。在公布财报之后,明基宣布剥离其OEM部门。

  根据新的重组计划,明基将拆分为两个独立的部门。一个是新的OEM部门,即统一生产服务部门,重点生产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投影机和数码静态相机等消费电子产品,采用明基品牌或者其它品牌。另一个部门生产自己品牌的手机和其它数字媒体产品。自己品牌的部门将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明基移动事业部,另一个是数字媒体事业部。

  “分拆品牌和制造,去年太早,明年年太晚一定是要在今年。而手机业务的上的亏空其实只是在这个进程上推了一把而已。”明基中国营销总部总经理曾文祺保持了一贯的理性。

  但无须质疑的是,让明基头痛的手机业务依旧不见起色,原本预期2006年底将要实现盈利的项目,其盈利时间表已经被延期到2007年年中。而再此之前,明基还会拿出4亿美金来填补手机业务的缺口。在此时选择“分家”,把手机“甩”出来,显然明基在发展上作出了巨大的调整。

  在昨天对曾文祺的专访中,对方首次承认了收购西门子,打造

自主品牌对于明基代工业务的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于手机业务继续亏损作出了解释。曾文祺说,“手机业务的亏损主要还是在欧洲,高档手机在运营商入网认证的延迟是造成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曾文祺同时表示,分拆事务部,将会有效的降低手机部门亏损对于明基整体的风险。

  同时对方表示,如果2007年年中手机业务仍不能实现盈利,明基将会采取其它方式处理。面对记者提出的出售可能,对方并没有否认。但是曾文祺同时表示,明基并没有向外界传言那样,减少在手机部门的投入。在国内市场,明基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渠道的建设上,所以造成了一种投入降低(很少见到广告)的误差。

  品牌与代工的分拆受到了手机事业影响的传闻明基也没有否认,“但即使手机部门盈利,我们也要进行分拆。之前没有做,是因为明基品牌还不够强大,还在靠代用养品牌。而在今年我们已经做到了品牌与代工收入的持平。而随着明基品牌影响力的扩大,一些国际品牌将会产生更大的顾虑,减少给明基代工单。如果到明年再去平衡两者的关系,对于明基的损失将会是不可想象的。”曾文祺说。

  回顾历史人们可以看到明基以代工业务起家,在未推出自有品牌前累积了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并透过多元化技术投资,逐步形成“水平整合+专业分工”的集团布局,在2001年正式确立品牌发展计划后,这才逐步走上贴牌与自牌并行的道路,其后几年品牌经营所获的丰硕成果,证明了“两条腿走路”策略的成功。

  而今,明基电通已成为亚洲新品牌代表之一,BenQ及BenQ-Siemens品牌业务,也已达成了相当大的经济规模,在这样的情况下,让IMS(整合制造服务事业)适时独立出来,正可充分运用集团零组件、核心技术以及人力资源,加速IMS经济规模的壮大,并推动明基友达集团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进一步延伸,专注+分工,创造出更大的附加价值。

  而且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随着收购西门子,明基电通在手机领域的代工单确实丢失的非常严重。包括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超大的代工都已经划归到台湾其他代工厂旗下,难怪明基会戏言,现在台湾手机代工企业

股票能大涨都是明基的功劳。

  虽然由于分拆后的新架构要到明年才会正式运行,但是来自明基内部的消息,IMS(整合制造服务事业)再次接手手机代工业务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且由于明基规模化的成本和与包括手机显示屏、主机板等上游厂家甚好的关系,使得明基在接到订单的同时,还可以得到比其他代工厂更高的利润率。

  所以对于拆分产业人士都非常看好。明基对此也充满着期待。代工起家的明基,在业界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和比行业平均值高2%-3%的利润点。在“甩开包袱”,代工业务的回笼将会使得明基得到资金上的补充,而品牌方面,本就处于强势的IT产品,因为可以选择更多的下游制造企业,在一定意义上也会降低成本,加强产品的

竞争力

  但产业人士指出,手机业务的盈利依然是明基的关键。它在潜意识中将左右着今后2年内明基的发展方向。从此次分拆的情况看,不排除明基有将手机业务出手的打算。明年年中将会成为一个最为关键的时间点。而此次分拆才仅仅是大戏上演的前奏。

  作者:王恩斌

爱问(iAsk.com)



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