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专题 > 正文

人民大学教授:营造培育创新精神和人才的环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 12:21 中国电子报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 陈禹

  提倡和鼓励创新是一项高瞻远瞩、意义深远的重大举措。这不仅将直接推动科学与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十分令人高兴的是,这一重大举措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响应,对于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创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已经取得了普遍的共识。这种共识对于国
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是绝对必要的、非常重要的。现在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是,如何实施和落实这一重大举措。在本文中我想说明和强调的观点是:在全社会,特别是在科技教育领域,普遍地营造和形成一种有利于发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人才的环境,是落实这项重大举措的一个重要方面。

  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创新,说的就是造就诺贝尔奖得主,就着眼于重点院校和研究院所,似乎“创新”只是金字塔尖的少数人的事情。顶尖人物和重点单位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领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是没有疑义的。代表人物与广大群众、金字塔尖和金字塔基础的辩证关系,永远是需要科学对待、不可偏废的。问题是今天中国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我们需要纠正的主要倾向是什么?不妨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在中国的目前人口中,或者再缩小一点范围,在已经具有大学本科文凭的人群中,有多少人是在重点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中做研究工作的?如果说1%,恐怕已经是大大夸张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把鼓励创新片面地理解为只是“重奖尖子”、“集中投资”,而使99%的老百姓,甚至99%的知识分子都感到我们所鼓励的“创新”与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切身利益并没有什么关系,这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其实这并不是新出现的议题,早在八十二年前鲁迅先生就已经呼吁重视“产生天才的土壤”,而不要只是哀叹“天才的缺乏”。不同的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的时候,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努力振兴民族精神的中国,这种“土壤”的建设具有更加现实、更加迫切的意义。我们正处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来看,还是从经济和社会来看,我们的前人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没有想象过的许多事情,今天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处理的紧迫议题。现实的情况是:没有先例和经验,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成熟的理论,理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实践。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历史需要“创新人才”。我们所说的“土壤”,就是建立在对于时代的科学理解基础上的、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环境。为了真正落实关于创新的重大战略决策,更多地关注培育“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的环境建设是绝对必要的。

  毫无疑问的是,这种环境建设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工作。如:新的科学理论的探索、新的技术的开发、新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的研究、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现代科学理念的宣传和普及、各种不同类型创新的激励机制的设计等。这里就目前直接阻碍“创新精神”成长的一些社会现象,提出若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隔行如隔山”的划分体制

  在工业时代形成的现行的学科、行业划分体制,在信息时代已经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客观现实。许多新涌现出来的事物(学科、技术、行业)往往是交叉和综合的产物,难以纳入现行的学科和管理体制。而目前的管理部门基本上是按现行的体制设立的(具体到部、司、处的设置)。所以要想做一点突破现有框架的事情,几乎必然会面对管理归属不清、投资没有来源、成果无处认定等难题,而处于要限制的时候谁都管、要支持的时候谁都不管的尴尬境地。

电子商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把交叉科学看作是产生创新的主要阵地,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学还专门建立了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机构和基金。而在我们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在不少地方交叉学科的研究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边缘化”、“不入主流”,不但得不到支持,而且趋于萎缩。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就是一例。如果说,这种现象在国外也存在的话,那么在国内目前处于体制转变的过渡阶段的情况下,这种体制性的障碍就更加突出、更加有害。显然,不触动现行的学科和行业划分体制,创新的环境是很难有根本改善的。

  以“锦上添花”为主的支持机制

  在对于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和资助方面,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这种争论由来已久。近年来,赞成“锦上添花”的意见得到了“效率优先”理论的支持,以反对“撒胡椒面”和“吃大锅饭”为理由,似乎占了上风。

  从理论上来说,“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当然是对立统一的,不能把任何一方绝对化。然而从具体的政策把握的角度来说,关键是需要弄清当前的实际情况和主要倾向。

  不妨看一看现在的教育领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我们的“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之间,从资源、条件、社会地位直到师生的心态方面,存在着多么悬殊的差别。在这样的导向下,急功近利、短期行为、表面文章等弊病必然日益普遍,甚至弄虚作假、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也屡有发生。就拿我们作为主要的激励措施的“重奖尖子”来说,也可以客观地评价一下其效果。

  有一位得到重奖的科学家曾讲过,在他年轻时最需要资助的时候没有得到急需的支持,而得到重奖的时候他已经接近退休年龄了。我们能不能研究一下,如何改变这样的“迟到的激励”的现象?最起码,现在是否需要向“雪中送炭”倾斜一点,把门槛放低一点,使更多一些人有可能、有条件、有情绪参与到我们所设想的“创新”中来。

  “同行是冤家”的竞争文化

  创新需要交流和合作,这是大家都了解的。但是在实际中,由于资源稀缺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同行之间的封锁会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障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于竞争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同行是冤家”的陈旧观念的重新泛起。我们的一些单位和技术人员和同行交流很少,特别是和国内同行的交流更少。

  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利益和资源之争的物质因素,也有文人相轻的文化因素。这对于创新是非常不利的。在改革开放的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再受到这种陈旧观念的束缚。和谐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得以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恶性竞争不但恶化社会气氛,而且把人们的聪明才智引导到互相倾轧和勾心斗角上,从根本上毁灭了创造性。学术界的和谐是

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应当把这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结合在一起。

  “形式累垮内容”的管理方式

  科学和技术的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我们现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形式上,管理成本极大。用一个形象化的说法,就是“形式累垮内容”。比如,申请项目、申报博士点所要花费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一个项目从申报、评议、检查到结题,需要重复填报多少报告和表格,要开多少会。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严格程序、科学管理”。这话在原则上是不错的。问题在于实施中,重复和形式主义的东西占据了多少?能不能尽量地简化这些程序和手续,让大家(特别是科技人员)把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尽可能多地用到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思考方面。

  为了切实落实倡导创新的战略举措,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很多。由于资源有限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全面的解决。但是,上面提到的几点,至少是目前阻碍创新的一部分原因,需要各级领导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的希望是:给交叉科学和综合研究多一点空间,多一点面向大多数人的“雪中送炭”,多一点协作和交流,简化一点手续和形式,为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的目标才能比较快地得以实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