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上广电结盟富士与京东方争夺发改委支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 10:40 eNet硅谷动力

  【eNet硅谷动力消息】尽管深处困境,但是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广电)依然没有停止扩展的脚步。在七月结盟龙腾光电,建设下游的液晶模块厂后,昨日上广电又牵手日本富士胶片成立合资公司,生产彩色偏光膜,进一步加强其在液晶面板产业链的完整性。而在四天前,信产部和发改委刚刚形成专项方案,欲扶持国内平板显示器件的发展,上广电此举意味深远。

  据悉合资成立的上海广电富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美元,其中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出资7500万美元,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出资2500万美元,分别占合资公司75%与25%的股份。合资公司投资总额预计为2.67亿美元,计划在2006年内开始动工建设,2007年四季度投产。

  合资公司可实现月产第5代(1100×1300mm)TFT-LCD用彩色滤光膜7万张,广泛用于国内

笔记本电脑
液晶显示器
及电视等TFT-LCD的生产配套。新公司的建成将满足上海广电NEC液晶显示器公司第5代TFT-LCD生产线70%以上的彩色滤光膜配套需求。

  虽然上海广电富士光电称,新公司的成立改变国内滤光膜纯需进口的历史格局。但是实际上广电的竞争对手京东方,目前已经具备滤光膜的量产能力,并在为其液晶面板厂供货。一位接近京东方在业界人士称,滤光膜的技术壁垒并没有外界所传的那么不高,除了京东方外,国内台湾省的面板企也都可以生产,并还大量供应给内地企业。台湾龙头大厂友达和奇美5代以上的CF完全自制,华映6代厂也规划自行生产,很多面板企业在建厂规划中都把滤光膜和面板放到一起。

  而作为内地仅有的两家液晶面板的量产企业,京东方和上广电在某些关键部件的生产上距离一线企业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知情人士透露前京东方的部分CF(彩色滤光膜简称滤光膜)由台湾南鑫提供,上广电5代线则进口大日本印刷公司的CF(滤光膜)。

  不过随着合资公司的诞生,上广电在这个占据液晶面板零部件成本25%的CF(滤光膜)的进口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但是摆在上广电面前的问题却丝毫没有减少。

  业界人士透露,其实上广电的资金压力并不比京东方小,企业内部的经营情况也不甚理想。但由于不是上市公司,因此人们很少见到它的公开资料。同时由于面板厂是与NEC合资而成,大量核心技术都在日方手上,对日籍工程师依赖程度非常高,也基于这一点,上广电在上游供应链上也与日系厂家都得非常近,大量原材料都依靠东洋进口,采购成本相对较高。而且由于是引进技术,如果升级生产线,那么便又需要向NEC交纳大量的技术费用,这就使得上广电在发展上非常被动。

  此次与富士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也是上广电发展的一种探索。上广电通过与富士的合作可以进一步摆脱NEC的上游采购上的控制。同时建立起更多的采购关系,在合作中掌握到一些核心技术,在多元化中求得市场的平衡。逐步达到脱离NEC的目标。

  而作为上广电的合作伙伴,NEC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不仅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大尺寸的液晶面板线也迟迟未有进展。其工艺和规模已经远远落后于韩国和我国台湾的面板企业。而富士虽然不直接生产液晶面板,但是作为液晶面板核心部件的供应商,在液晶产业链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TAC(偏光板保护膜)领域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80%,在WV(视角扩大膜)领域更是处于独家垄断的地位。显然相比NEC,富士对于下游面板企业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而在上周,信产部和发改委又联手发力形成专项方案,欲扶持国内平板显示器件的发展。分析人士纷纷指出,相比重新打造液晶生产厂家所花费的巨额资金,扶持国内现有的液晶企业显然更具可行性。而作为目前内地唯二的液晶生产企业,上广电与京东方便是此次选择的焦点。相比已经买下整套技术的京东方,还处于专利授权中上广电在对比中便处于被动,而在此时选择与富士合作,则是上广电积极出招寻求突破的表现。上广电这招棋不仅对于NEC是一种牵制,同时对于赢得有关部委的视线也意味深远。相信与富士的合作,仅仅是上广电今后一系列调整的开始,为了赢得政策的支持,上广电更大的动作还在后面。

  相关资料

  彩色滤光膜,主要是由能表示全色彩的红·绿·蓝(R·G·B)像素和提高像素对比度的黑底(BM)等所构成。

  作者:王恩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9,000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