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技术引进:如何甩掉洋“奶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 15:44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杨亮 

  技术引进对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现有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引进,甚至形成了“引进一代,落后一代,再去引进”的怪圈,不少企业对引进技术严重“消化不良”——

  现有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50%

  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发展迅速。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国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3.5万项,合同金额近730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技术总额的36%。2006年上半年,签订技术引进合同5000余项,合同总金额132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七成。

  技术引进以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我们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现有技术对外依存度依然超过50%。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副所长李玉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李玉香说,目前,我国在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引进,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甚至形成了技术“引进一代,落后一代,再去引进”的怪圈。在这方面,国内企业主要呈现出以下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全国大中型企业中71%没有技术开发机构,2/3没有技术开发活动。中央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水平。大部分小企业则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和来料加工。

  二是技术含金量低。从目前的专利申请情况看,国外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国内申请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这说明我国企业拥有技术的含金量较低。特别是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即便一些国企引进了技术,但是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三是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过少。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仅占40%。

  究其根源,李玉香认为,由于我国至今没有培育起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完备技术体系,中国不少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不良”,使其难以离开引进国外技术的“奶瓶”,致使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机加重。

  新政策推动技术引进和创新

  前不久,商务部等八部门出台新政策推动技术引进和创新,让人们再一次从政策层面看到了信心和曙光。

  日前,商务部会同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七个部门出台了《关于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力争到2010年,使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许可合同额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0%左右,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配套资金比例进一步提高,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引导推动,各方科技力量支持的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体系。

  该《意见》还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体系,二是综合运用经济手段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三是完善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各项制度。

  政府要“务虚”,企业要“务实”

  李玉香指出,调整好政府和市场的坐标,依旧是技术引进和创新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政府如果不承担责任,有些成果就不能产生;但政府也不能取代市场的作用。科技创新是一个链条,政府应该有三种作用——主导作用、引导作用和协调作用。重大的基础领域研究,要由国家财政预算内直接支持;需要以企业为主体的领域,政府应该建立引导机制,以政府采购、分包的方式来引导;对于协调性研究领域,政府可以给予一些政策性的引导,比如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总结一句话,在技术引进和创新中,政府要“务虚”,企业要“务实”。

  与此同时,在投入方式上,我们可吸收日本和韩国的“集中协调型投入”方式,由国家科技主管部门集中协调各政府部门的科技政策和预算。在制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政策时,关税、金融政策非常必要。据统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研发总经费中至少50%来自于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中至少60%用于企业,而中国研发总经费来源于企业的仅占37%。政府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对研发的投入,包括将企业研发投入作为所得税抵扣项目,对企业进口新设备实行减免关税。在

资本市场上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性的扶持,金融机构应设立“新技术产业贷款”(低息贷款),以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