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李东生:TCL品牌国际化刚起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 09:59 南方日报

  对打造国际化企业的追求无怨无悔

  近日,商务部“品牌万里行”活动一行百余人,浩浩荡荡进入广东。这场被誉为中国本土品牌“商业长征”,由政府组织,媒体记者、社会志愿者、企业和消费者参加的“行万里”车队,也拉开了“创新广东品牌、唱响广东品牌”的帷幕。按照主办方的说法,通过这次商业长征,商务部将重点评选出一批有利于拉动消费、优化出口结构的“中国畅销品牌
”及“中国品牌金(银)奖”企业,以期形成合力,改变中国“制造大国、品牌弱国”的现状。

  尽管TCL集团掌门人李东生并不十分看重这一奖牌,但其引领TCL走出的品牌之旅可谓是坚定而执着。TCL也从十几年前的一个生产录音磁带的小企业一举跃升到如今品牌价值高达336亿元的企业。尤其在2004年1月和法国汤姆逊公司签署购并协议后,历经风雨,但李东生对打造国际化企业的追求仍旧无怨无悔。

  借此次“品牌万里行”活动,李东生接受本报专访,第一次畅谈解析他心中的TCL品牌之路。

  品牌力事关行业控制力

  记者:您怎么看待此次国家重点提倡品牌万里行活动,您理解的中国目前自主品牌发展情况如何?

  李东生: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还很薄弱,一是表现为品牌数量少,影响力小,尤其是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二是表现为品牌生命周期短,附加值少,对经济的贡献度低。

  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世界上各类名牌商品共约8.5万种,其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拥有90%以上的名牌所有权,处于垄断地位,而我国拥有的国际知名品牌寥寥无几。此外,我国每年新增几十万个品牌,但品牌生命周期平均不足2年。目前美国品牌所创造的价值占GDP的比重达60%,而在我国却不足20%,中国确实处于“制造大国、品牌弱国”。

  品牌力对提升我国工业竞争力影响长远。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承受着国际剧烈竞争的压力。国际市场竞争从表面看首先是品牌的竞争,是信誉的竞争,是营销的竞争,实质上则是企业治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行业控制能力的竞争。对企业而言,谁拥有自主知名品牌,谁的国际竞争力就更强,行业控制能力就越强。

  品牌国际化刚起步

  记者:实际上,中国企业一直通过海外设厂、跨国并购、OEM、ODM等各种渠道打造自己的品牌。作为TCL的创始人,您是怎样实施TCL的品牌策略的?

  李东生:TCL的品牌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至1985年间是企业的创业阶段,那时TCL还是一个生产录音磁带的小公司,尚未有TCL品牌。1985年,我们创办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正式启用TCL品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TCL王牌彩电从无到有迅速崛起,短短5年时间里,产销量跃居全国彩电行业三强,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引入CI体系,打造企业形象,同时集团也进入了品牌的多元化时代;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以后,随着TCL集团的国际化和TTE、TCT两个国际化项目正式运营后,TCL品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提出TCL未来的企业远景是要成为受人尊敬和最具创新能力的全球领先企业。

  记者:在收购汤姆逊和

阿尔卡特等品牌后,TCL国际化之路开始加速,目前的成果如何?

  李东生:2005年,TCL集团整体海外销售首次超过国内销售,也是实施两次跨国购并之后的整合之年,公司对旗下两大核心产业——彩电和手机业务实施全面梳理。多媒体电子业务方面,2005年中国市场彩电业务销量上升4%至923万台,销售收入达116.2亿元。其中LCD市场份额实现突破,2005年9、10月份上升到国内第一位。移动通信产业方面,完成了对TCL与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整合,借助阿尔卡特的品牌资源和清晰的产品定位,迅速拓展了海外市场,外销比例超过70%,已建立独特竞争优势。

  TCL品牌的国际化随着集团业务的国际化开始,从1998年进军越南,我们就坚持使用TCL自主品牌。经过这几年的拓展,TCL产品已经进入全球130多个国家,覆盖了从东南亚到非洲、中东、大洋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TCL品牌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大大提高。TCL整个品牌业务的市场地位在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家已逼近当地一类品牌,而在印尼、印度、泰国这些国家,已居市场前四位置。

  自主创新 是打造全球性品牌关键

  记者:您觉得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品牌关键点在哪里?

  李东生:TCL的目标一直是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化企业、中国的跨国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确实应该更大力度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就很难在全球市场建立和巩固我们的品牌;届时不要说全球,中国市场都很难守得住。中国企业目前的情况,相对一个跨国企业来讲,差距还是很大。我们必须要在竞争中学习和提高,以逐步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记者:有人说,与跨国公司相比,本土品牌最大的差距是自主

知识产权的专利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足。同时要提升核心能力也是困难重重,比如
平板电视
的面板生产线投资要10亿—40亿美元,这是资金的门槛,还有技术门槛。应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

  李东生:我认为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需要有开放的心态,通过积极交流、合作,建立最适合我们起步的跳板;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一定要潜下心来,努力开发,通过合作取得技术,但不能将自己的未来都建立在买的基础上。以前引进显像管技术,直到最后这项技术开始衰落了,很多显像管厂都没有显像管的核心设计能力,还要继续引进,这个教训,我们要引以为鉴。

  国家政策支持尤为重要

  记者:在打造国际品牌的道路上,您希望有关部门怎样支持TCL和其它企业走出去?

  李东生:国家长远竞争力是建立在民族企业的成长基础上的,靠本土企业作为载体来实现。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要看这个国家有多少个跨国公司。以韩国为例,韩国三星电子、LG等公司的世界竞争优势,是企业努力和国家政策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上世纪70年代以后,韩国政府一直给三星电子等强力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正是因为有政府的扶植,才有今天三星这样的世界级企业;反过来,正是因为产生了像三星这样的世界级企业,韩国的经济才能实现安全可持续发展,步入世界经济强国之林。

  经过20多年的市场经济,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也开始探索工业强国之路,纷纷走出国外,去参与国际化的竞争,但也遇到很多问题与困难。相比“引进来”,我国出台的鼓励“走出去”的政策仍不配套,国家缺少支持发展大企业集团的措施。国家有必要以培育有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和跨国公司为目标,更大幅度地调整政策,选择有前景的战略产业和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按照鼓励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尽快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原则,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本报记者 戴远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