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型DC陷产业迷局 像素之争噱头难立新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 11:56 太平洋电脑网 | ||||||||||
作者:PConline产业资讯 操刚 短短几年时间,数码风暴的普及已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数码相机更是凭借着能直接取景、拍摄、回放、输出等优势功能,逐步取代了普通老百姓沿用了数十年的传统拍照设备。通过2002年到2005年的市场磨合与成熟期,原先动辄数千元的民用消费机型的价格也日趋平民化,正引领着时尚一族的消费前沿。
转眼间2006年已经过去了半载,细心的消费者似乎发现了消费型DC市场出现了一种沉闷的格局,一些一线厂商如佳能、尼康、索尼专注单反,在消费机型的推陈出新频率上放慢了脚步,06年推出的几款新品均采用原先几大系列的模具,且大部分产品定位也明显偏向低端,并无新意可言。 相对于逐渐兴起的单反热潮,难道消费级数码相机的发展真的陷入了一种僵局。 竞争激烈导致利润单薄,消费DC陷入产业迷局 在数码相机发展最为蓬勃的2005年,全球数码相机的销量得到了急剧的上升。但让我们感到意外的却是除了Canon、Nikon等一线厂商因为较早投入高价位的单反数码相机市场而维持获利之外,其它包括奥林巴斯、柯达、Pentax、富士等DC厂商纷纷呈出了巨额亏损的报表。由于竞争的极度激烈,各大厂商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不得不将产品的价格压至底限,虽然销量有了大幅上升,但并没有给这些厂商带来可观利润。 有业内人士指出,“消费级数码相机的发展目前陷入了一种产品定位的迷局,在低端市场上,一些国际知名厂商推出的娱乐型手机都内建了高像素的数码拍摄功能,例如三星就推出了高达800万像素的拍照手机,LG也推出了500万像素的高画质娱乐手机,虽然目前的手机还没有注入一些DC的核心技术,有一部分消费者对于这一类手机的认同度还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流行的趋势正一步一步侵蚀着低端型消费DC的市场份额。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高端消费机型,索尼的R1应该算得上一款旗舰型产品了吧,但动辄数千元的价格却只能让人叹为观止,要知道目前一些中低端单反的套装售价也只是在七、八千元左右,尼康的D50和D70、市面为数不多的柯美的α5包括索尼刚刚推出的α100,无一不是这款产品的强劲对手。” 低端市场有娱乐手机骚扰蚕食,高端市场又倍受低端单反的强劲打压,定位中端却又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的激烈竞争导致利润的单薄,或许,寻求产品差异化的发展已成为这些DC厂商共同的追求。 差异化发展行至水穷,像素之争噱头毫无新意 在已经过去的2005年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消费级数码相机的发展已偏向两个极端,一是轻薄,将更多的功能集成到更加小型轻便的机身中,这一方面,索尼的T系列、卡西欧Z系列以及柯达的V系列表现得尤为强劲,甚至连一贯坚称卡片机会对产品的成像质量有所影响的尼康也禁不住这一市场的诱惑,陆续推出了 Coolpix S系列超薄机型。机身越来越薄,像素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屏幕越来越大,这都成为2005年轻薄机型竞争的同一明显特征。另一方面就是高倍长焦,富士的S9500、三星的pro815、柯达的P880以及松下的FZ30都是2005年倍受关注的长焦翘楚,我们暂且不对他的它的成像质量给予太多的评价,但技术的发展能让我们以平民的价格买到可以看得更远的数码相机,也算是比较实惠的。另外,在两极分化的同时,2005年各DC厂商在自身产品的特色上都下了功夫,比如三星将DC注入音乐功能,宾得的机器具备很好的防水功能,尼康的wifi,松下的防抖,再加上各厂商将自身本来就具备的一些技术优势融入到了产品之上,使得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更有竞争力。 而这一些,在2006年的各厂商推出的新品之上,似乎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变,除了套用原来拥有的一些技术之外,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值得为之兴奋的新东西。 唯一能够引起消费者口舌之争的,或许也只有像素之说了,2006年,千万像素被应用了平民消费机上,自然也成为各厂商为之大肆渲扬的重头口号之一,但这对于消费机型的成像质量真的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吗?相信不少摄影爱好者都深谙此理。 早期就有业内人士就曾专门指出:“其实就实际使用来看,像素不但不能够决定相机品质,甚至有时候过高的像素值会降低相机输出图像的品质,像素之争后期意义不是很大,对数码相机来说,感光器材性能的提高和成像质量更重要。就目前家庭用户使用数码相机的情况,500万像素就已经够用了。肉眼根本看不出其中的差别。目前数码相机技术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除了像素之争外,数码相机厂家必须有新的卖点,才能在市场上立足脚跟。” 像素的区分与算法也是业界一讳忌的话题,笔者曾在《数字相机基本元件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曾看到这样一段话,“800万像素的CCD尺寸基本都在8.8mm这个尺寸上左右,尽管佳能用足了吃奶的劲,又是非球面镜片,又是萤石玻璃,也才让800万像素的CCD实际分辨出600万像素。而大名鼎鼎的德国蔡司为索尼做的镜头在同样的CCD上竟只能分辨470万像素,长焦端甚至连400万像素都分辨不出。这说明镜头的制造技术,至少是高变焦比镜头制造技术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感光芯片集成度提高的进度。从半导体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这个差距可能会越拉越大,最后芯片不得不停下来等镜头。” 想起两年前索尼推出的型号为DCP150的消费极数码相机,称1/1.8英寸的CCD的有效像素达到了700万时,网友的评价是,“呵呵,鬼才相信其成像质量!”。 谁创新举,谁主浮沉 目前,消费类数码相机在中国的市场正处在一个持续热销的高潮,而且这一类的消费群体还有着巨大的开发潜源,只是各厂商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产品严重的同质化让高额利润的产品愈来愈少,再加上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也更加有针对性和拥有足够的理性,所以数码相机厂商的日子并不好过,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面前,谁能率先在这一领域有所创新,谁就能成就这一市场的主流,我们相信,接下来的数码相机市场将会更加精彩,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