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英特尔收复失地 血拼AMD争抢OEM客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 13:44 《IT经理世界》杂志

  微处理器的老大一个疏忽让老二抢得了先手,现在它决定立即收复失地。

  冀勇庆/文

  7月1日,长沙会展中心。当AMD大中华区副总裁王正福与惠普、清华同方、明基、华硕等众多合作伙伴代表一起转动象征启航的方向盘的时候,也宣告了AMD在中国大规模进入笔
记本电脑市场的开始。

  在这款双核炫龙64位(Turion 64)移动处理器发布的同时,AMD也在中国掀起了新的一轮市场攻势。当天晚上,AMD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郭可尊匆匆赶到长沙并出现在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录播现场。在7月8日黄金时段播放的这期节目中,不仅整个现场满眼都是AMD的标志,主持人更是不遗余力地夸耀AMD的优越性能。同时,AMD还请来了著名影星徐静蕾,她将首次为AMD量身定制一个广告片,并将于7月底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播出。

  过去几年,从DIY攒机市场到服务器,再到台式机,AMD连战连捷;如今,AMD又把手伸到了增长最快的

笔记本电脑市场;而在去年以前,这里仍然是英特尔一统天下。“2005年下半年我们在移动处理器芯片市场的份额已经增长到15.1%,今年我们将全面进入中国的笔记本电脑市场。”王正福期待从英特尔手中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而它的竞争对手英特尔的情况却不太妙。6月,英特尔中国区联合总经理赖一龙和简安琦竟然双双离职,赖一龙在这个位置上只坐了18个月的时间;而已经调任亚太区总经理的杨旭如今又回来兼任中国区总经理。据业界分析,此次人事变动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业绩不佳。

  如果说这么多年来英特尔一直没有把AMD这个“小弟弟”放在眼里的话,如今它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重新面对现实了。

  争抢OEM客户

  对于处理器这种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产品来说,谁能够争取到更多的OEM厂商,谁就能够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这恰恰是英特尔近两年来最为失意的地方。

  在《快乐大本营》的录制现场,坐在郭可尊旁边的清华同方副总裁、计算机系统本部总经理李健航不时与其发出会心的微笑。从去年开始,清华同方与AMD达成了全面合作协议,开始在服务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全线产品中采用AMD处理器。

  如果放在两年前,这还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当时,国内PC老大联想集团首次与AMD合作推出面向国内4~6级城市、最低价格2999元的“乡镇电脑”。就在清华同方的会议室中,当着杨旭的面,李健航拍案而起,声称“2999元的电脑就是

性价比不好的低价、低端的电脑,推出这样的电脑不是对客户负责任的态度”,对联想进行了不点名的攻击。李健航同时还表示,同方只会与英特尔结盟。

  但是,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李健航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收获的却是苦果。

  通过与AMD的合作,联想撬开了国内PC市场的“冻土层”,在4~6级市场取得了超出自己预想的成果。6月29日,尝到甜头的联想又宣布与北京奥组委合作,启动“联想奥运千县行”活动。联想这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继续巩固和开拓4~6级市场。联想集团消费台式营销总经理刘杰透露,今年联想消费类电脑的市场目标是超过200万台,其中五六级市场要占到一半左右,而这部分电脑中装配的都是AMD的处理器。

  国内PC厂商中的老二方正也早早为自己留好了后路。去年8月,国内IT分销行业的老二佳都国际宣布进军电脑产业,推出了全新的电脑品牌“方佳电脑”,并一口气发布了数十款台式机,全部采用AMD的处理器。而实际上,方佳电脑的生产、研发和采购均由方正一手包办。仅仅一年的时间,方佳电脑就在网吧等细分市场崛起,进入了国内品牌厂商的第二阵营。

  在AMD双核炫龙的发布会上,运作方佳电脑的方佳世纪公司总经理李劲松也端坐在台下。只是,当启航仪式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其他OEM厂商代表那样走到台上,而是仍在台下静静地坐着。方佳已经针对AMD的双核炫龙处理器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李劲松更是声称,“我们不会采用AMD之外的处理器。”

  这个时候,国内第三大PC厂商同方却只能困守孤城——由于英特尔坚持固守产品价格,只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同方根本无法推出更多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完全陷入了被动。2005年第三季度,在价格走低的拉动下,国内PC市场的销量增长了21%,而同方的增长却远小于这个数字,与联想、方正等领头羊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这让李健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5年初,包括李健航在内的清华同方高层一行曾经到美国考察并去英特尔总部拜访。但是,正忙于转型成为平台厂商的英特尔并没有给同方进一步的承诺。同时,在国内英特尔也越来越重视家电背景的PC厂商,在推出一些新品的时候往往选择海尔、TCL等厂商打头阵。

  经过了长达三个月的痛苦思索,到了2005年年底,李健航决定不能再等下去了,他决定首先与AMD在台式机领域开展合作。

  赶上寒促末班车的同方很快尝到了甜头:在从2005年12月25日开始的上个月时间里,同方家用电脑的销量比上一年增长了51%!其中的主力机型就是采用AMD64位速龙处理器的真爱系列。这也更坚定了李健航与AMD合作的决心;随后,同方在笔记本电脑产品线上也开始大规模采购AMD的处理器。

  如今,国内PC三强联想、方正、同方都已经和AMD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尽管采取的方法各不相同。而在全球市场上,英特尔忠贞不二的合作伙伴戴尔也宣布将推出基于AMD64位皓龙系列处理器的服务器。近期,戴尔将在笔记本电脑中采用AMD处理器的传言也不绝于耳。

  在利润丰厚的处理器市场上,英特尔再也不能独霸天下了。

  一触即发的价格大战

  英特尔仅仅打了一个盹,醒来以后就发现市场形势已经大变。但是,实力雄厚的英特尔很快就祭起了自己的武器,那就是毫不留情的割喉战。虽然目前AMD仍然保持对英特尔在双核处理器上的先发优势,还有普遍的价格优势,但是英特尔已经开始迎头赶上了。

  7月的中关村海龙大厦热闹非凡,今年暑期促销的主力就是笔记本电脑,而最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来的就是英特尔的双核广告——海龙大厦一层的入口处最醒目的广告就是英特尔的双核处理器;走进大厦,英特尔的双核广告更是无处不在。在各大笔记本电脑品牌的专柜中,虽然已经有一些贴着AMD处理器标志的笔记本电脑了,但是更多的笔记本电脑还是装配了英特尔的双核处理器。

  “我们这里英特尔、AMD的笔记本电脑都有,AMD的要便宜一些,不过您要花100多块钱自己买个无线网卡。”一位经销商代表热情地招呼着前来购买的人们。至少在目前,AMD还有相当大的价格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今年以来,整个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价格出现了雪崩,不仅主流产品的价位早就从万元拉低到了7000元左右,在低端市场甚至出现了2999元的产品。英特尔就是这一轮接着一轮降价的幕后推手:4月23日,英特尔开始了新一轮的降价措施,包含双核在内的奔腾D处理器的四个型号降幅达13%~50%;仅仅一个月后的5月28日,英特尔又突然大幅调低了三款笔记本电脑Core Duo(Napa)双核处理器的价格,降幅最高达30%以上。

  “我们的当务之急之一就是产品的竞争性问题,也就是价格竞争性问题。以前,英特尔更多是从生产这方面制定策略,以后要转变到从市场制定策略。我们的产品竞争性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对于价格大战,上任不久的杨旭已经有所暗示。显然,英特尔是希望通过凶猛的降价,将AMD进军笔记本电脑的打算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英特尔特别瞄准了AMD用来实现超越战略的双核处理器产品线。

  而这可能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7月底,英特尔将推出基于全新酷睿架构的双核处理器,以取代已经占据市场10年之久的奔腾架构处理器。据了解,酷睿架构将全面应用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上。业界传言,英特尔将借着这次酷睿处理器的发布,发动有史以来最为“恐怖”的价格袭击:包括赛扬、奔腾系列的全线产品都将调低价格,预计最大降幅将达60%。这样,上有酷睿,下有奔腾和赛扬,英特尔将通过价格这把利器彻底封杀AMD的出路。

  这将打乱AMD的战略布局,将其拖入价格战的泥潭,这是实力上远逊于英特尔的AMD所吃不消的。毕竟,英特尔的营收6倍于AMD,市值10倍于AMD,甚至净利润比AMD的营收还要多。因此,尽管此前AMD曾经表示,“双核在年底之前不会成为消费主流”,并表示不会大规模降价,但是如今形势比人强。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英特尔的“割喉”策略已经初见成效:7月6日AMD宣布,今年第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将比第一季度下降9%,原因就是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处理器的销售情况不佳。到了6月份,AMD被迫下调全线产品的价格,其中双核产品的降幅超过了20%。AMD还表示,一旦英特尔在7月底推出降价措施,AMD将毫不犹豫地跟进。此外,近期业界还传出消息,AMD将收购ATI公司,以增强在显卡和芯片组方面的实力,一是为了能够为OEM客户提供更全面的产品,二来也是壮大自己,以提高抗击打能力。

  今年年初的时候,英特尔曾经发布了全新的公司标识,“Leap ahead”(超越未来)成为英特尔的新口号。但是,从目前来看,它亟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超越AMD;只有超越了AMD,它也才有可能超越未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000,000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