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高科技:艺术的双刃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 04:14 第一财经日报

  高科技成果如何改变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以及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方式?近日,英国《卫报》邀请了一批艺术家、建筑设计师及未来学家,就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展开了讨论。《第一财经日报》也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国内有关先锋艺术家

  即使未来10年出现再高端的科技,也一定会有固执的艺术家,坚守着画布和油彩,或者最基本的摄影器材,拒绝使用那些高科技

  本报记者 曹俊杰 吴湄发自上海

  设计师有本事让房屋变得有感情,舞蹈家为机器人设计专门的舞蹈,影像艺术家利用3D虚拟空间技术呈现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画面——过去的几十年里,高科技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艺术界,让艺术家迸发出全新的创作力。同时,高科技让艺术的门槛大大降低,使更多普通人的生活也变得艺术化。

  比尔·维奥拉:让影像细节变成更真实

  英国影像艺术家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作品,利用科技来完成戏剧化的铺张画面,产生具有张力的视觉效果。2005年,维奥拉创作的《消解》(D issolu tion),以3 5 m m 的摄影机、每秒240格的高速摄影技术进行拍摄,然后再经过数字式的扫描仪转换成每秒15格的录像格式。缓慢流动的、几近于静态绘画的影像,让我们得以看到人眼平常看不到的细节,于是在速度中产生微观。

  电影的发展史本身就是影像技术的发展史。在新科技的推动下,电影艺术变得越来越逼真和互动,电影观众甚至已经可以在影院中扮演编辑的角色,从立体声宽屏影院到3D影院,目的都是为了让观众可以更设身处地地感受电影描绘的空间。

  现在很多电影大片往往不再是现实拍摄的产物,而是靠微芯片制造出奇幻的几何效果。维奥拉认为,未来电影影像的改变可能依托于两个来源的高科技:其一,是为现有的电影摄影植入更新的技术,从折射光学发展到绕射光学从而让镜头产生质的改进。其二,是影院本身的改变,传统的影院是将一个移动的图像投射在一个封闭空间的屏幕上;而未来,也许影院会有多个屏幕,观众可以在多个空间内观看电影,一些有关光源的新技术和智能型显示材料将被用于新影院的开发,而卫星传送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将让互动式的集体观看电影不再是痴人说梦。现在很多电影大片也往往不再是现实拍摄的产物,而是靠微芯片制造出奇幻的几何效果。

  马岩松:技术不再是建筑设计的最大障碍

  高科技催生新艺术门类的创作,在中国也并非绝无仅有。今年5月,旅美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在福建“炸”出巨幅爆绘壁画就是一个例子,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伴随着一阵青烟,一根高18米、宽9米的巨大“榕树”缓缓升起。这幅爆绘壁画主题为《同文、同种、同根生》,画高18米、宽9米,面积达162平方米,画面由一棵大榕树及树根构成,画家先用火药在特制的大麻纸上构图,再进行爆破,从而炙烧成画。画家运用现代化灯光艺术和现代化电脑技术控制,将180个百家姓在壁画上显像,由电脑控制与榕树交映显现出奇妙的图腾。

  事实上,画家放下手中的纸笔,却依然能创作出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这已经不再是难事——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的手段也更丰富。北京艺术家冯梦波就一直从事着新媒体的艺术,他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最早的“计算机艺术家”。冯梦波在第11届巴塞尔文献展上获得好评的作品《Q 4 U》,就是基于《Q u a k e I I I A re n a》游戏的电脑装置互动作品。他把游戏影像通过软件切割并以自己为原型,放入作品中成为3D的虚拟人物,左手举着DV,右手平端机枪,在迷宫般的城堡中与和自己形象完全一样的对手近身肉搏,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激烈的TECHNO音乐不绝于耳。但冯梦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他更愿意把他的创作成果称为一个游戏而不是一件艺术品。

  上溯到今年4月,上海就集结了国内一批当代艺术家做一项新鲜的尝试——以手机为载体来创作艺术作品,而这种艺术作品也增加了欣赏艺术的独特方式。尽管受到目前技术的制约,包括大小和流量上的规定,但仍在科技和艺术上掀起了一阵波澜。

  3月在加拿大以“玛丽莲·梦露”大楼方案一举成名的华人设计师马岩松,曾被国际建筑届称为“不盖房子的建筑师”,大抵意思是说马岩松只会用科技手段做设计,但这些设计却不能得以实施。事实上,“玛丽莲·梦露”大楼尽管螺旋型造型夸张,充满女性的柔美,但每一部分都是建立在建筑师科学考证的基础上。对此,马岩松曾对外表示,科技手段的进步已经不再使技术成为建筑设计师创作的最大障碍。

  高科技是艺术的双刃剑

  高科技几乎在艺术的每个领域内都悄悄产生着影响力,当我们关注音乐、设计、电影等艺术的很多细节,可以发现高科技无处不在。但也有不少艺术家们认为高科技是艺术的双刃剑,不少艺术家认为高科技降低了艺术的价值。

  “虽然高科技让艺术呈现出一种更美的结果,却也是一种降低艺术门槛的把戏,”英国建筑设计师莱福特说,“高科技是一种手段,让艺术变得直接,只关注最终效果,而单纯根据最终效果来判断衡量艺术并不是正道,它会让艺术的意义变得空虚而模糊。”莱福特对高科技改变艺术显得不以为然。在她的办公室里,那些年轻的雇员从来不用纸和笔,而莱福特常常逼迫他们动手画画和做模型,“他们需要将双手弄脏,这很重要,这是唯一可能的途径,让他们可以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

  英国当代艺术中心(ICA)艺术总监伊考·伊舜指出,即使未来10年出现再高端的科技,也一定会有固执的艺术家,坚守着画布和油彩,或者最基本的摄影器材,拒绝使用那些高科技。“虽然科技的出发点是使艺术表现得更完整,而事实上,艺术家们并不那么喜欢完整的艺术。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是有缺憾的,这样才显出艺术的不平庸。”

  但艺术家们都承认,高科技带给艺术的革命是让艺术品无论创作还是发布都更平民化,也让更多人动手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虽然这可能意味着良莠不齐的艺术作品会不断产生,但是大部分艺术家依然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走势,他们将这个高科技注入艺术并不断普及的过程叫做“艺术民主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