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风险投资过热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 14:47 中国计算机报

  郑杏果

  以新生代为主的创业者,由创业家演变而来的投资家,雄心勃勃的外资VC和日渐壮大的本土VC,在创投界新一轮的争战中,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

  这是否是创业融资的最佳时机?最具投资价值的机会究竟在哪里?新的IPO环境下如
何抉择?一系列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VC2.0时代,憧憬与徘徊并存。

  今年4月,日本亚洲投资(香港)有限公司(JAIC)的首席代表津田哲也满怀喜悦地把他们在中国的办事处设在上海市南京西路的一栋高档写字楼里。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5、6、7月份,单这栋写字楼里,就又连续进驻了3家外资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

  同样是在今年4月,国内知名的创投顾问公司清科集团把它们的创业投资论坛开到硅谷。这场会议的预计规模是200多人,到场人数却达到两倍,很多参会的VC、投行人士都没能吃到会务组准备的午餐,会场旁的停车场则因为拥挤出现了轻微的混乱。在这里,清科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倪正东被美国VC层层包围,他被问到的最多的几个问题就是:“中国VC是不是过热了?”“这个市场是不是有泡沫?”

  7月13日,在清科集团主办的2006中国创业投资中期论坛上,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张颖感叹道:“我真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外都想来中国投资。和前几年不一样,目前在国内做VC的这么多人,都是看案子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个个憔悴得很。在这种情况下还来竞争,几乎是不太可能成功的事情。”

  2006年1月9日,硅谷著名创投机构DCM在北京举行盛大晚宴,高调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设立北京办事处。类似DCM、BLUERUN这样的VC越来越多,包括3i、NEA、硅谷银行等,也纷纷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

  众多硅谷顶级VC在中国落地生根,和本土VC一起持重金四处寻找投资项目,使VC之间的竞争也达到白热化地步。创业投资界的热度在今年达到十多年来的最高点。

  低烧而非泡沫

  随着《创业投资企业暂行管理办法》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股市顺利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完善,中国创业投资产业正面临一个日益良好的政策环境。2006年上半年度的投资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创业投资界流行的一个说法,是“现在整个市场LP(有限合伙人)比GP(普通合伙人)多,GP比创业者还多”,这正是热钱涌入中国的真实写照。

  据清科公司发布的《清科─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创业投资报告》和《清科─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创业投资报告》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在华VC共对121家中国内地及中国内地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较2005年同期增长49%;总投资额约为7.72亿美元,增幅高达128%。据清科方面预计,今年全年的投资总额将达到15亿美元,将是历史的最高水平。

  2006年上半年的投资涵盖了IT、服务业、传统行业、其他高科技、生物及医药行业,累计投资案例为121例。其中,IT行业无论从投资案例个数还是投资金额方面来说,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该行业内,共有84个投资案例,占今年上半年投资案例总数的69%;投资金额约为5.62亿美元,占今年上半年投资总额的73%。

  在IT行业的投资中,互联网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共有39个案例,投资金额达2.76亿美元。通信/电信行业以18个案例和1.52亿美元的投资额排名第二。IC行业以11个案例和4,986万美元排名第三。其他领域投资明显减少。

  这不禁让人们又一次想起2000年时那股推进力道强劲的达康热(dotcom fever),从纽约一直烧至7100公里外的北京街头。那时的北京,每个月增加的网站有600多个,街上林立的达康广告就快比路边的树还多,关于乞丐达康(beg.com)赚大钱的戏谑笑话传遍紫禁城,而开

出租车的师傅都以自称是老网虫为荣。

  在经历了纳斯达克崩盘后的3年冰冻期和蛰伏期后,日渐成为制造业大国、拥有世界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让VC们又一次以灵敏的嗅觉捕捉到了新的投资契机。这一轮热潮,又能持续多久?

  VC的困惑

  这一轮与上一轮热潮有着很多明显的不同。以80年后新生代为主的创业者,由创业家演变而来的投资家,雄心勃勃的外资VC和日渐壮大的本土VC,在创投界新一轮的争战中,都有着新的或多或少的困惑。

  创业者在犹豫,现在是不是创业的最佳时机?各家创投机构的人才战略如何?现有激励机制如何吸引和保留人才?

  投资者苦于埋头在浩如烟海的商业计划书中,却失望地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投资项目越来越少,于是开始抱怨:“现在很多不适合创业的人都被这股热潮影响着去创业了。”

  经过9年艰苦磨练之后壮大起来的本土VC,又在寻找和争夺项目的竞争中,迎来一场与外资VC的遭遇战。投资项目的估值虚高与之相应而生的现象,就是

性价比下降。而创业者则显然有他们的难处:“我们需要融到更多的资金,为下一个冰冻期的取暖做准备。”

  对于本土VC与外资VC,如何选择项目以分散风险,找到优势互补点展开合作?如何从投资的热门领域和非热门领域找到切实的盈利点?在投资项目后期IPO或并购阶段,又有怎样新的形势需要去观察和把握?

  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针对这些困惑与问题,从投资者、创业者、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不同角度,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和报道,试图从中探讨新问题的新答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