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AMD收购ATI传言追踪专题 > 正文

互联网周刊封面报道:NVIDIA玩转图形芯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 20:17 互联网周刊
科技时代_互联网周刊封面报道:NVIDIA玩转图形芯片
互联网周刊封面报道:玩转图形芯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本刊记者|陶俊杰 陈 琼

  整个图形芯片领域似乎正在重现乱世。AMD即将收购ATI的消息,把本已错综复杂的英特尔、ATI和NVIDIA三强鼎立的局面搅得更为扑朔迷离。用简单的合作或竞争已经很难再准备表达出四方之间的微妙关系。

  然而,与十几年前的无序情景不同,如今的市场并不缺少主角,也不缺少规则,更不缺少偶像。在这样的语境下回顾NVIDIA的成长史,我们会发现,黄仁勋并不仅仅是看到和把握住了图形芯片的市场机遇,并由此书写出一段商业传奇,其更大的价值在于,NVIDIA在这一狭窄的细分领域中所表现出的耐心专注和圆滑。

  只要虚拟世界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永远存在,图形芯片领域内的推动力就永远不会停止,同时也必然会引来更多实力强大的参与者。这一生态系统中有太多的链条需要去润滑,而黄仁勋的经历无疑给出了绝佳的成功样本。并不甘心总做小众偶像的NVIDIA正尝试着有所突破。只是黄仁勋所面临的局面,已比多年前复杂了许多

  NVIDIA走向帝国化?

  整个业界在近一个多月来关于ATI即将并入AMD的猜想似乎已经得到了证实。7月4日,有听似言之凿凿的消息从业内人士处传出,称ATI已就出售事宜与AMD达成了协议,即将正式对外公布。

  针对ATI与AMD的合并传言,作为ATI最大竞争对手的NVIDIA公司创始人、总裁及CEO黄仁勋在前不久对《互联网周刊》表示:“如果将来AMD真把ATI买过来,我们肯定会把自己的关注点重新调整一下,不会像现在这样基本上全放到AMD身上,而是会分散一些,一部分针对AMD,另一部分针对其它公司,比如英特尔等。”

  尽管在AMD将要收购ATI的消息传出后,NVIDIA的股价出现了小幅下挫,但以挑剔著称的华尔街金融界似乎从来也没有对NVIDIA的前景表示过怀疑。要知道,近两年来,NVIDIA的股价已经从最低时的7美元,稳步回升到20至30美元(股票规模扩大一倍后的数据)之间。

  2005财年,NVIDIA的总营收达到23.7亿美元,较2004财年的20.1亿美元增长了18%;而净利润更是直接增长了2倍,由2004年的1亿美元变成了3亿美元。分析师们几乎一致看好NVIDIA的未来,他们预计今年NVIDIA的营收增长率将达到43%,相比于只有18.6%的行业平均水平,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可观。

  事实上,此次AMD对ATI的并购传言,恰恰是围绕着NVIDIA赖以生存的GPU(即图形芯片,Graphic Processing Unit)领域展开的,同时,这也是GPU与CPU之间长期纠缠的最新演绎,由此也和英特尔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GPU与CPU的战争

  GPU诞生于1999年。当时,NVIDIA发布了首款GeForce系列GPU,开创了图形芯片的一个新时代。在此之前,计算机的核心处理器体系结构一直受控于英特尔。按照英特尔的规划,计算机的所有功能都应被集成到一个平台上,由主司计算的CPU来完成所有数据处理工作。GPU的出现打乱了英特尔的构想,这相当于为PC额外设置了一个除了CPU之外、专司图像数据处理的“大脑”。从此,有关NVIDIA、ATI、英特尔和AMD的多角故事就围绕着GPU与CPU的关系展开。

  NVIDIA与ATI是GPU市场上的两大主角,它们都与CPU的提供者英特尔和AMD保持合作,但是合作重点各不相同。NVIDIA主要的合作对象是AMD。黄仁勋解释说:“AMD的系统是开放的,它没有自己的工程师,其做法是把整个行业最好的工程师拿来共同为AMD生产所需要的最好的平台。因此,现在我们公司的重点偏向于AMD。”NVIDIA为AMD提供适用于服务器、工作站、笔记本、台式机、媒体中心等多个领域的各式GPU。

  但是,英特尔的做法与AMD不同。“英特尔生产平台性整体解决方案,大部分产品都是自己的,这是英特尔公司的特点。”黄仁勋指出。实际上,由于最先从英特尔手中开拓出GPU生意,并且是这个市场的老大,英特尔始终对NVIDIA保持戒心。英特尔一度与微软和ATI结盟,试图打压NVIDIA的市场地位。然而,英特尔毕竟无法忽视NVIDIA的GPU技术进步,“英特尔与我们有交叉授权,”NVIDIA亚太区市场部传播总监刘说,“我们之间是合作大于竞争。”

  以英特尔和NVIDIA的实力对比来看,双方的差距很大,那么会不会在某一天,GPU终将被CPU取代?黄仁勋并不这么看:“人们的视觉需求是无止境的,这就给GPU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NVIDIA中国区技术经理邓培智也指出:“CPU和GPU是两种不同特征的技术,不管是从应用还是技术上来说,在目前这个阶段,要把它们合二为一是很困难的。现在GPU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过了CPU,最新的GPU产品中已经集成了多达3亿个晶体管,即使是双核CPU也没有那么多的晶体管数量。”

  虽然CPU无法取代GPU,但是并不表示晶体管数量更为庞大的GPU有一天不会兼有CPU的功能。而对于日益强大的NVIDIA,英特尔也始终保持着警惕。有关NVIDIA涉足CPU领域的传闻不断,NVIDIA则不断否认,以避开与英特尔正面冲突。

  在多年发展之后,GPU领域内已经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产业生态圈。这一点在游戏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游戏对画面的显示要求很高,GPU越来越好,游戏产业发展的平台就会更大,游戏也就可以尽可能地复杂,尽可能的追求视觉效果。我们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游戏开发计划,为游戏厂商提供很多技术方面的帮助,使之针对我们的GPU产品能够特别地优化。”邓培智说,“NVIDIA在GPU市场上的位置,不管是产品上或者技术方面,都处于领导者的位置。而我们也在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让整个GPU产业越来越大。”据悉,此次黄仁勋的中国之行,特别在造访上海时拜会了盛大董事长陈天桥,其目的不言而喻。

  在两条战线之外

  长期以来,NVIDIA的GPU市场重心主要集中在两条战线:一是游戏机市场,其最大的客户就是微软的Xbox;另一部分就是PC。但是,这两块市场目前都充满变数。首先是微软最新产品Xbox 360的订单已经给了NVIDIA的竞争对手ATI;而PC市场也正面临发展乏力的尴尬。从全球范围来看,在所有PC产品中,台式机的出货量要明显低于笔记本。

  “笔记本和台式机的情况不同,台式机换一款显卡很快;而笔记本要选择一款GPU之后,产品需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上市,滞后期非常长。因此,笔记本市场的惯性比较强。”刘告诉记者。

  不过,NVIDIA已经很快针对笔记本市场调整了部署。“和对手相比,在高端市场我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刘介绍说,“NVIDIA目前已经在英特尔的Napa平台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因为笔记本到了第四代、五代之后,所有的OEM厂商和合作伙伴都逐渐意识到高性能、高质量的重要性。在最新的平台上,NVIDIA的优势将会逐渐得以体现。”

  除此之外,黄仁勋还开始大举进攻消费电子和手持设备市场,当GPU发展到可编程的阶段之后,广阔的消费电子市场在NVIDIA的面前打开了。“GPU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PC。实际上,GPU已经出现在手机、游戏机等产品上。在GPU的支持下,每个手机都可以显示非常高清晰度的视频。”邓培智指出。

  实际上,计算机和消费电子产品之间的融合进程正如火如荼,这种趋势变化也为黄仁勋的策略转变提供了绝佳的注脚。“计算机市场之外的市场潜力巨大。其它众多市场中,包括手机、数字电视、游戏机等,都会越来越依赖于更先进的图形处理功能。”Caris & Co的分析师Nicholas Aberle曾专门对NVIDIA的做法这样评价。

  而NVIDIA已经在消费电子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据NVIDIA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披露,在2006财年,NVIDIA将从为索尼PS 3游戏机提供的图形芯片业务和授权费中获得4900万美元的收益,而在接下来的五年中,还将因此项订单获得每年5000万美元至1亿美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NVIDIA的业务触角还拓展到了GPS、医疗设备的成像领域以及许多好莱坞电影公司中所使用的电脑特效技术领域。“大家熟悉的美国国家宇航局进行的火星探险中,那辆火星车上所使用的GPU就是NVIDIA提供的。”讲到这一点,北大讲堂上的黄仁勋显得非常自豪。

  修炼内功

  但要想摆脱小众偶像的定位,除了技术和市场策略得当之外,还需要NVIDIA自身具备一些“特质”。

  NVIDIA的员工习惯用“NVIDIA与英特尔早期很像”来描述自己对公司的感受。事实上,两者也确有相似之处。两家公司都自称是技术导向型公司,在业务方向上,英特尔专做CPU,NVIDIA则提出了GPU的概念;英特尔将摩尔定律奉为行动准则,NVIDIA则提出了“黄氏定律”。当黄仁勋第一次向业界宣传“黄氏定律”的时候,等于向业界承诺NVIDIA每半年就会推出一款新的GPU来。一方面,这个说法变相提高了GPU行业的竞争门槛;另一方面,NVIDIA为了兑现承诺,不得不在研发上持续倾注热情。

  截止到2006年元月底,NVIDIA共有2737名员工,其中1654名从事全职的技术研发工作,比例高达60%左右。而且NVIDIA近年来所投入的研发费用也在不断增加,2003年为2.7亿美元,2004年为3.35亿美元,到了2005年则超过了3.5亿美元。

  这方面的持续投入,使NVIDIA在技术领先方面的形象深入人心。即使2003年,当NVIDIA遭遇ATI公司的顽强进攻,在市场上连连败退的时候,人们也仍然坚信它的技术水准。正是这种信任,让NVIDIA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并重新回到了业务发展的正轨。

  在技术属性之外,NVIDIA的企业文化对人才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盘点NVIDIA亚太区,你会发现,其公司的很多员工都来自于英特尔、Oracle等著名跨国IT企业。不久前刚刚从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职位上离开的赖一龙,目前已经出现在了NVIDIA中,并将担任亚太区副总裁。在半年前加盟NVIDIA的原英特尔中国公关总监庄海欧告诉本刊记者,在NVIDIA公司的最大感受就是,这里随处都洋溢着活力,你会对工作时刻充满激情。

  NVIDIA如何抓住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并一步步成长为图形芯片领域的一位标兵?

  标兵NVIDIA

  前不久,NVIDIA公司创始人、现任总裁兼CEO黄仁勋来到中国。无论是在深圳、上海看望员工、会见客户,还是在北京拜访合作伙伴,这位个头不高但精力过人的美籍华人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即使是在6月15日,当他站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讲台上做完演讲,受到台下一位听众颇具挑衅性的提问时。

  那位听众问黄仁勋,是否有一天会把NVIDIA卖给英特尔。要知道,最近一个多月来,NVIDIA的最大竞争对手ATI即将被AMD收购的消息在业界传得沸沸扬扬。这时候,笑了一路的黄仁勋表情忽然变得严肃起来,他一字一句地回答说:“我们对自己当前的表现感到满意!”

  这位“闯祸”的听众或许并不知道,NVIDIA此前不久刚刚公布的今年首季度财报显示,在该季度,公司实现总营收6.82亿美元,其中净利润达到910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7%和41%。这延续了上个财年的大好局面。2005财年,NVIDIA的总营收为23.7亿美元,较2004财年的20.1亿美元增长了18%;而净利润的增长更是高达2倍,在黄仁勋看来,NVIDIA的感觉一切良好,“卖掉NVIDIA”是个“不合时宜”的建议。

  事实上,黄仁勋和他的NVIDIA正被半导体领域的华人创业家视为楷模。虽然NVIDIA也曾创造了成长神话:8年间从一无所有到年营收超10亿美元、两年之内芯片出货量从100万颗增长到1亿颗;但是,最为人称道的并不是这些,相反却是它所经历过的挫折。

  喜逢乱世

  1993年,当黄仁勋和他的合作伙伴Chris Malachowsky、Curtis Priem聚在一起商讨创立NVIDIA的时候,全球图形芯片业正乱像丛生。关于这一点,Bay Area公司图形芯片业分析师Jon Peddie后来回忆说:“当时,黄仁勋专门打电话给我,咨询关于图形芯片市场的现状与未来的走势。我告诉他,这个市场还没起步已经乱成一团了,现在已经有将近30家公司。”

  当时已经登上这个竞技场的选手包括SGI、LSI Logi、ATI、Matrox等,不过,这些选手并非专门从事图形芯片设计、制造和销售,它们大部分只是涉及这个领域而已。某种意义上讲,当时还不存在独立的图形芯片行业,人们仍然习惯于将显卡和声卡集成在一起。

  这当然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在当时还没有产生出对图形处理的强烈需求:英特尔刚刚推出80586级处理器;微软的操作系统也还停留在DOS时代,直到两年之后,革命性的Windows95方才面世。这时期,图形芯片的主要对象还是游戏机。

  不过,黄仁勋显然没有被这种景象吓倒,他甚至还感到兴奋。他坚持认为,这种表面的乱像恰恰是个机会,或许可以从纷乱中构建出一个图形芯片的帝国。

  回顾公司初创的那段日子,黄仁勋显得深有感触,他告诉《互联网周刊》:“刚刚创业的时候,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实际上,没有竞争对手并不是一件好事,从愿望上讲,我们希望有竞争,在很多领域都有对手,因为这样意味着我们面临的市场非常大。”

  初师未捷

  先行者总要付出代价,NVIDIA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它经过整整两年的研发之后推出的首款产品刚一上市就遭遇挫败。这款被命名为NV1的图形芯片,其实在当时已经获得了显示技术上的突破。

  NV1的设计采用了正方形成像技术,然而,当时只有少数几家游戏机公司推崇这种技术,其它公司或者选用三角形成像技术,或者选择多边形成像技术。看似混乱的技术规范背后隐藏着各家的标准之争。NV1以确定的姿态卷入了这场战争,不幸的是,NVIDIA只是一家小公司,比它大得多的业界伙伴并不愿随这个小兄弟的旗子起舞。

  NVIDIA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当它研发NV1的时候,整个图形芯片市场的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1995年8月,微软发布了Windows95操作系统,这款革命性设计的操作系统很快席卷了全球个人电脑市场。微软的成功是颠覆性的,一方面全球的硬件软件厂商都不得不向它靠拢,另一方面,对于图形芯片而言,个人电脑市场正式开启了。这块新兴的市场与游戏机市场截然不同。NVIDIA副总裁Chris曾指出,个人电脑市场力图将显卡、声卡和游戏手柄等功能分开。然而,NV1的设计采用的正是“不合时宜”的多功能集成。

  挥向NV1的致命一击还是来自微软。1995年,微软收购了一家图形标准公司,并且很快公布了Windows专用的图形接口Direct3D,明确支持多边形成像技术。这无异于变相终结了显示技术的标准之争。NV1被宣告死刑,NVIDIA的生命似乎也要走到终点。之前募集的一笔2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眼看就要花完,而且NV1的失败让后继投资望而却步。按照通常的统计,一家无厂房的芯片设计公司,从投入人力开始研发,到芯片最终定型销售,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000万美元的净投入。

  危急关头,日本的游戏机巨头世嘉抛来橄榄枝。世嘉送来700万美元订金,准备将NVIDIA的正方形成像技术用在自己的新一款游戏机里。NVIDIA得以短暂脱险,不过,它仍然徘徊在生死边缘。

  一年之后,世嘉自身陷入困境,其与NVIDIA联合研发的NV2宣告彻底失败。NVIDIA再一次站到了生死线上。

  一战成名

  实际上,从大环境上来说,NV2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在这一时期,图形芯片市场的风向已经发生改变。首先是技术标准的变化。自从Direct3D出现之后,形势已经非常明朗,再顽固坚持NV1和NV2的方向没有出路。第二个变化是图形芯片下游市场的变化,游戏机销量增长在稳步趋缓,而个人电脑的销量则飞速增加,整个行业都面临改变。

  当NVIDIA游离于生死边缘的时候,另外一家叫做3Dfx的图形芯片公司迅速崛起,它所发布的Voodoo芯片征服了整个图形芯片业,并一度受到游戏玩家的热情追捧。从此,图片芯片市场进入3D时代。此后几年,3Dfx独领风骚。

  此时怎么看,NVIDIA都像是个气息奄奄的病人,很多人甚至已经忽略了NVIDIA的存在。但是,黄仁勋没有放弃,NV2彻底失败后,他迅速出手扭转了NVIDIA的技术方向。事实已经非常清楚,除了拥护微软Direct3D标准之外,别无出路。1996年,NVIDIA正式明确宣布支持微软。

  对于“投诚”的的NVIDIA,微软感到欣喜。一方面,虽然微软携Windows95风靡之势宣布了图形芯片的技术标准,但是各家图形芯片企业仍然冥顽不灵,一边观望一边坚持各自的方向。突然间有个NVIDIA站出来高声呼应,微软自然大为受用。此外,图形芯片领域一家独大的格局也不是微软所希望看到的。面对风头正盛的3Dfx,微软急需扶植另一家可以与之相抗衡的图形芯片设计企业,NVIDIA正是这位幸运儿。

  携手微软之后,黄仁勋接下来又改变了NVIDIA市场销售的方向,由游戏机市场转向个人电脑市场。这些改变作出之后,最关键的还要在技术上实现突破。黄仁勋下决心要在技术上跟上并超过3Dfx,于是他集中了NVIDIA的最后一点资源,全力突破技术瓶颈。

  1997年,NVIDIA正式发布了NV3,即Riva 128。性能上,它能够兼容3D和2D,不在3Dfx的Voodoo之下,而且价格也较Voodoo便宜很多。

  NV3一炮走红,NVIDIA得以起死回生。难能可贵的是,之后的NVIDIA并没有裹足不前,而是抓住机会扩大战果。在很短的时间内,NVIDIA就相继推出了Riva 128ZX、 Riva TNT和Riva TNT2。尤其是后者,其引起的市场效果恰如其名,就像烈性炸药一样震动了整个图形芯片市场,业内巨头诸如微软、台积电、世嘉甚至英特尔等纷纷加入了追捧者的行列。

  NVIDIA持续扩大着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1999年,NVIDIA发布了GeForce 256,这是全球第一款图形处理器,也是一款具有革命性的产品,每秒钟可以处理1000万个多边形。GPU的推出对于图形芯片市场而言,其最大的革命意义在于,它等于在个人电脑上安装了除CPU之外的另外一个大脑。

  GPU的市场反应异常热烈。到2000年底,整个NVIDIA公司的兴奋达到顶点,它终于将老对手3Dfx尽收囊中,代价是7000万美元的现金加上100万股NVIDIA公司股票。而此时,NVIDIA的年营收已经达到了4.5亿美元。在图形芯片市场里能堪称NVIDIA对手的,就只剩下了ATI和英特尔。

  遭遇围剿

  从顶峰到悬崖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几乎就在最为辉煌的时候,NVIDIA又一次遭遇危机。事情仍然与微软有关。2000年,微软计划推出Xbox,进军游戏机市场。众多图形芯片厂商竞相争夺Xbox的显示芯片合同。由于有与微软结盟的良好关系,最终,总额高达5亿美元的合同落在了NVIDIA头上;而3Dfx也因这一事件而间接加速了被NVIDIA收购的命运。为Xbox供货的合同还在扩大,MCP的供货合同也落到了NVIDIA手里。

  2002年1月,微软的Xbox正式上市,但是市场反应并不如预期,甚至还成为微软的亏损业务。微软开始感到NVIDIA的GPU和MCP要价过高,要求NVIDIA降价。但是NVIDIA坚决拒绝了微软的要求。

  双方的关系开始交恶,甚至一度对簿公堂。这场论战让微软感到了威胁,就像当初对付3Dfx一样,微软重新拿起平衡策略,试图在图形芯片市场再扶植起一家企业,打破NVIDIA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次轮到ATI担任挑战者。微软将为第二代Xbox提供GPU和MCP的供货合同都交给了ATI。此后的数年,ATI成为NVIDIA最具威胁的对手。

  就在微软和ATI结盟围剿NVIDIA的时候,英特尔也加了战局。英特尔始终对NVIDIA保持警觉。早在NVIDIA刚刚推出第一款GPU GeForce256的时候,有人曾将其与奔腾3做了一番比较:这款GPU集成了2300万个晶体管,比英特尔奔3处理器多了1倍。而且GPU的“进化”速度比CPU的更快。英特尔始终信奉著名的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CPU内核里的晶体管数量就会增加一倍;但是黄仁勋提出了“黄氏定律”,即每6个月,GPU内核里的晶体管数量就会增加一倍。

  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黄仁勋反复强调“NVIDIA绝对不做CPU”。不过,GPU的横空出世本身就有点虎口夺食的味道。按照英特尔的规划,它希望由自己来提供计算机各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但是,GPU打碎了英特尔“一统天下”的梦想,它使得计算机里除了CPU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大脑”。英特尔加入之后,与微软和ATI组成了一个针对NVIDIA的联盟。

  虽然拥有足以笑傲图形芯片江湖的实力,但是NVIDIA本身并不具备与“Wintel”较劲的实力,无论怎么看,这种较真对于NVIDIA而言都是一种失策。失去微软的订单让它损失惨重。2002年,NVIDIA的股价由最高的70美元一路狂泻到7美元,总市值由110亿美元缩水至10亿美元。风光过后的NVIDIA,再一次将一只脚踩到了悬崖边上。

  奋力突围

  黄仁勋很快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他承认:“NVIDIA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大错已经铸成。NVIDIA自己将微软推向了ATI,而对手也紧紧地抓住了微软和英特尔这两棵大树,加速壮大自己。在这种情况下,NVIDIA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不过,毕竟已经几度生死,NVIDIA并不那么容易被打败。当ATI在英特尔的帮助下,不断推出新产品,打压NVIDIA的时候,黄仁勋也没闲着。他四处出击,主导NVIDIA收购了MediaQ公司,后者帮助NVIDIA进入了手持设备图形芯片市场。这是一块成长性很好的市场,NVIDIA打开了另外一个利润窗口。

  突围之路还是要回归到技术领域。像英特尔一样,NVIDIA常常自称“技术导向性”公司。黄仁勋提出的“黄氏定律”,这不仅仅是NVIDIA的承诺,同时也是NVIDIA逼迫竞争对手、打败对手的一种手段。

  研发上的持续投入,最终让NVIDIA重新取得了技术领先。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型号为GeForce 6800的GPU的发布。这款产品的晶体管数达到2.2亿,性能超过上一代产品两倍以上,一举打败了ATI的9800系列。此外,这款产品还在设计上有了突破性进展,其芯片的可编程能力大幅提高。籍此,NVIDIA由GPU公司跨向了可编程的GPU公司。而且,6800系列还为NVIDIA打开了消费电子市场的大门。现在,NVIDIA的业务范围,正如其财报中所强调的,已经包括了四个方面,即GPU、MCP、手持设备图形芯片市场以及消费电子市场。

  NVIDIA发现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与微软、英特尔等巨头们的合作也随之变得容易起来。2004年,NVIDIA与英特尔实现了和解,双方实现了对方产品的交叉授权。由“竞”而“合”的转变,其实也是NVIDIA自身实力增长的反映。巨头们也许没有料到,围剿非但未能击垮NVIDIA,反倒促使它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扩大利润来源。

  新近传来的消息也许终于会让这场围剿与突围的战争节奏发生彻底改变。据国外媒体报道,ATI已经确定被AMD收购,这就意味着NVIDIA将成为图形芯片领域唯一的大鳄,不过,黄仁勋对此的反应似乎喜忧参半。一方面,NVIDIA终于可以独霸图形芯片业;然而另一方面,敌人并没有消失,只是改头换面由ATI变成了AMD。

  如果考虑到之前NVIDIA与AMD已有的良好合作关系,以及黄仁勋与AMD的渊源,这场并购的应对就显得格外微妙。 黄仁勋说,“不管市场上发生什么情况,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一定要把专注力放在确确实实能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地方。”

  黄仁勋其人其事

  1972年,9岁的黄仁勋和比他大一岁的哥哥,从中国台湾搭上了去美国芝加哥的班机。按照父母的安排,兄弟俩将会去华盛顿投奔舅舅。这是黄仁勋第一次离开家,而且父母并没有陪在身边。小小年纪的黄仁勋,从此不得不开始学会去独自适应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

  两年后,黄仁勋的父母举家移民美国,定居在俄勒冈州。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奋和智慧,让黄在少年时期就表露出了比那些美国孩子更高的天赋。无论是打乒乓球还是文化课程的学习。黄仁勋曾经在15岁时夺得过全美乒乓球公开赛的双打第三名,而且在16岁那年,考上了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学。

  在大学期间,黄主修电子工程。现在看来,他当时的选择也为其后来创建NVIDIA公司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四年之后,初出校园的黄仁勋几乎没有意外的只身奔赴硅谷,开始了寻梦之旅,并选择了AMD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家公司,做了一名芯片设计工程师。而在当时的硅谷上空,正荡漾着无数热血青年的创业热情。

  1985年,22岁的黄仁勋离开AMD,转而加盟以提供图形芯片处理模块技术而闻名的LSI Logic公司。就在这一年,后来成为NVIDIA最大竞争对手的ATI公司也由加拿大籍的华人何国源正式创建。

  黄仁勋为LSI工作了八年,期间做过芯片工程师,也做过销售方面的管理工作。就在这几年中,黄还利用业余时间在斯坦福大学拿到了他的电子工程学硕士学位。方方面面的积累到了某种临界状态,剩下的事情似乎就是等待机遇了。

  和许多有志向的年青人一样,黄仁勋也在很早就默默为自己的人生、也为自己的妻子许下过一个小小的诺言:在30岁时拥有自己的公司。1993年1月,黄仁勋很顺利的实现了自己的愿望—NVIDIA正式成立,黄仁勋出任总裁兼CEO。他去上班的第一天,恰好是2月17日,这也是黄仁勋的生日。

  在此之后的十几年中,带着“显示就是计算机”的理想,黄仁勋一直平静却又充满激情的带着他的NVIDIA一路向前,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了GPU(图形芯片)、MCP(通信媒体处理器)和WMP(无线媒体处理器)等众多市场,以及PC、笔记本电脑、工作站、PDA、手机和游戏机等各类计算平台。

  尽管这一过程充满辛酸和磨难,但不能否认的是,黄仁勋一直是个有梦想的人,而且有着难得清醒的头脑。“我的优势在于对技术、经营及商务策略的了解,所以我能够在纷乱的市场声音中看清发展方向。”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黄仁勋说,“我的弱势是年轻,我希望我十年前创业时就了解今天我所了解的事情。我也希望今天我能够了解十年后能够了解的事情。”

  “然而,事情都是两方面的。如果我十年前就了解到今天我所了解的,也许就不会创立NVIDIA公司,因为其中无数的艰辛和困难可能已经吓倒我了。这就是所谓‘无知者无畏’,因为无知所以你认为你能做任何事情。”黄仁勋承认,自己从来不会把个人感情或者需要放到优先于公司决策的位置上。“我不怕工作、生活当中出现的一些多样化的东西,面临最困难挑战的时候,也往往是我发挥最好的时候。实际上,正是年轻时所具备的激情和无知,才使我有勇气创建NVIDIA,并一直走到今天。”

  黄仁勋:把目光从AMD身上移开

  尽管坚信“摩尔定律是CPU的敌人”,但黄仁勋和他一手开创的GPU市场,却也同样危机四伏

  《互联网周刊》:NVIDIA如何看待在GPU领域和ATI、英特尔等的竞争?

  黄仁勋:和世界上最领先的一些公司竞争起来,最大的麻烦或者说最大的挑战,其实并非销售的环节。现在我们已可以把GPU做到手机里,但是英特尔和ATI还没有到这个阶段。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最大竞争对手就是目前的电子产品还没有全面转变成普通的消费产品。我们希望无论是手机、汽车或者是家里的房子都需要GPU,但是目前客户还没有发展到这样的需求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多开发一些应用,创造这种需求。

  《互联网周刊》:NVIDIA跟AMD的关系非常关系好。假如AMD收购了ATI的话,NVIDIA将如何对待?

  黄仁勋:你知道英特尔是生产平台性的整体解决方案,它拥有成千上百的工程师,大部分产品都是自己的,这是英特尔公司的特点。但是AMD的特点是开放性的系统,它没有自己的工程师,它的做法是把整个行业最好的工程师拿来共同为AMD生产所需要的最好的平台。因此,现在我们公司目前的重点偏向于AMD,我们为AMD提供相关的服务器、工作站、笔记本、台式机、媒体中心等领域的产品。如果将来AMD真把ATI买过来,我们肯定会把自己的关注点调整一下,不像现在基本上是全压在AMD那里,可能会分散一些,有一部分拿出来针对AMD,有一部分会针对其它人,比如英特尔等。不管市场上发生什么情况,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一定要把专注力放在确确实实能提供附加值的地方。

  《互联网周刊》:NVIDIA其实并不是与英特尔或者AMD之中的任何一个公司在赛跑,这里面似乎有更重要的一面。回顾近十年来的硬件发展,我们发现一个一个专用硬件最终都被CPU击败并取代了。虽然NVIDIA将GPU做到了极致,但是我们同样看到CPU的运算能力也同样越来越强大。有一种观点认为,CPU最终会跑赢一切。您如何看待GPU与CPU之间的战争?

  黄仁勋: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技术发展的方向。它涉及到某个产品到底是够用还是别的。比如声卡,耳朵通常是没法区别出来一款声卡和另一款声卡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不同。摩尔定律每年都会导致声卡出现新品,芯片越做越小,直至退出市场。DVD播放机也是这样,它也是一种够用即好的情况。类似的还有Modem。摩尔定律实际上也是CPU的敌人。对消费者来说,基本上CPU的运算速度够用了就可以,正是因为这一点,CPU的价格也是不断地往下走,新款的价格往上推。

  但是做三维的GPU是另外一种情况。人们对三维的视觉要求不是说够用了就可以,消费者看到三维的GPU效果非常漂亮,但是他们又觉得这个东西不够用,他们需要明天的产品或者是下一代的产品会更好。这样从芯片的晶体管来讲,正好相反,越做越大,它是一个非常高端的东西。因此,GPU不会消失。

  《互联网周刊》:移动终端领域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市场,NVIDIA又如何看待这块市场呢?

  黄仁勋:下一代移动设备,特别是多媒体这块发展很快,我们现在的一些手持设备里实际上都有计算机运算的能力了。再过十年,手持设备会包含很多多媒体的内容。可以看电视、玩游戏、看电影,所以说除了游戏站之外,这个领域也是我们发展的另一个重点 。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81,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