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三大问题凸显 技术经营机构生存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18:2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本报记者 史秋实报道

  目前,技术经营机构真实的生存状况如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技术经营机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也在等待政府伸出援助之手。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约有6万多家机构和企业从事技术经营服务。专家分析,这一数字还有不断扩大之势,随着技术市场的日益蓬勃,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使少数明星机构和企业脱颖而出,而大多数机构企业将持续现在的日子。

  企业利润微薄

  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蒋佃水快人快语,但面对记者关于企业利润的提问,也只是一笑而过。

  上海中临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波则道出苦衷。上海中临成立于2002年,目前共促成技术交易项目5个。“双方资金交易额达到4800万元,但上海中临得到的相当于劳动报酬的合同佣金收入却只有98万元”。

  记者粗略估算,4年进帐98万元,则每年平均20多万元,除去员工工资、房租、水电等开支,周波的收入和一个高级白领差不多。

  即便这样,周波仍然表示:“对一个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来说,这样的业绩虽然不能令人满意,但与其他类似的企业相比我们的成绩算好的。”

  周波表示,技术经营机构和企业提供的是有偿服务,收费方式是前期费用加上服务佣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收取前期费用难度很大”。

  据介绍,目前我国从事科技中介服务的6万多家机构和企业,大多没有得到稳定的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在日前召开的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2006’北京)峰会上,已经有专家开始讨论技术经营中介机构能否在中国正常发展的问题。

  市场良莠不齐

  目前,由于缺乏相应

政策法规的规范,我国的技术经营机构和企业发展良莠不齐,行业处于无序状态。

  专家指出,虽然很多省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但从总体上看这个行业目前还处于无序状态。大多数中介机构的收费完全随行就市,操作手法也多种多样,严重影响技术经营活动的进行。

  被专家质疑颇多的是技术经营机构和企业的从业资质。目前,对从事科技中介服务的工作人员的资质,从政府部门到行业主管尚没有明确的规定。据悉,目前只有北京市实行“技术经济人”证书制,但这个制度也只是属于北京市行业内部的一个制度。专业知识、操作手法、包装手段、沟通能力的差异,造成技术经营机构和企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仍处于探索阶段的技术经营机构和企业,目前首先要接受的是行业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化的考验。

  政策环境差

  事实上,我国每年有3万多项科技发明产生,但是技术市场的诚信体系非常薄弱,许多科学家宁愿自己的科研成果封锁在抽屉中,也不愿把它公之于众。

  两年前记者曾采访

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常务副主任谭鸿鑫,当时他曾表示:“有时候,即使国内企业愿意购买,国外企业也不愿出售技术。”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仍未改变。我国企业的诚信度不高,经常出现剽窃技术的现象,有些技术一到我国就被泄密。另外,我国
知识产权
方面的法律不完善也是国外技术转移面临的一个难题。

  同时,科技成果转移成功后,技术经营机构和企业的后续技术服务跟不上,更是成为长期困扰成果持有人、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大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企业把目光投向政府。有企业建议,政府可设立专项科技资金,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技术经营服务业的支持。

  税收优惠也被企业提了出来。专家建议,政府在技术经营过程中,不应该具体地去推动某个项目或某项技术的转化,而应该在税收政策等方面加以扶持,营造技术经营机构和企业发挥作用的平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