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存储业面临决定性突破 信息化领域突飞猛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 18:21 光明网-光明日报

  “十五”期间,我国在信息化领域突飞猛进,特别是高性能计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震动全球IT产业的龙芯、众志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技术的研发,以及打破世界纪录的浪潮新型网络服务器系统、天梭TS30

  000和天梭TS20000服务器等一大批优秀成果涌现,让中国在实现真正的自主计算上迈出了一大步。展望下一个五年,同处于高性能计算前沿领域的存储技术与产业的发展,也
步入一个关键时期。

  目前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话题,同时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的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到信息价值的开发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纵观全球,国家信息化能力的差异已很明显地体现为国家实力的差异。

  国家目前重点攻坚的高性能通用CPU、高性能网络计算,都是关系到自主高性能计算的关键环节。信息的存储和利用与前两者共同构成了国家计算能力的核心。相对而言,当前我们在存储领域取得的进展还比较有限,与其他两方面的进步相比还不协调。

  未来15年里,我们将实现“无所不在”的计算。这实际上进一步突出了存储的地位:未来的计算架构和信息处理架构将发生重大变革。未来信息采集、处理的点将极度分散,存储将完全摆脱以往计算领域的从属地位,成为未来计算架构中的重要一极,甚至会演化成一种全新的形态。

  2005年可以看成存储发展的分水岭之一。一直以来,用户的主要精力放在搭建网络平台、信息平台上面。用户关注的重心放在平台的计算速度和完善应用上。随着应用的逐步深入,平台的计算能力已经不再是用户应用的瓶颈所在。这个时候,用户更关注的是如何对数据进行深度管理,从而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把这种价值转变成提升

竞争力的信息势能。从对计算性能的关注转向对综合效能的关注,从一个侧面也显示了中国存储市场正在迅速成长和成熟。

  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存储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巨大差距,我们的存储产业和计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处于引进和跟随状态。不过存储产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我们在存储领域有着巨大的机会,甚至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成为全球存储领域的领先者。和服务器市场相比,存储市场的技术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差异化大,存储应用对于用户来说还是很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帮助用户提高存储的综合效能,良好的产品是基础,更重要的是结合用户具体应用情况的个性化方案定制和服务。

  现在,存储产业不但面临着巨大变革,同时也有着非常好的发展环境。在最新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信息产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拓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未来五年,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j将重点发展存储、计算、交换及中文处理等技术。

  同时,国内存储产业也处在十字路口。国内计算环境的不断成熟和完善,

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都对存储产生了完善、系统的需求。而巨大的需求为存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另外,国内存储产业更贴近市场,也更熟悉国内用户对存储的需求。

  当然,全球范围内存储技术和存储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外企业日益重视中国市场,也为国内存储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此前我们就已经开始与国外存储产业的领先者展开了各种交流。结合我们的经验和对国内市场的理解,与全球存储产业的融合也为国内存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国外存储技术、存储标准和理念不断涌现和进入应用阶段,如目前正展开的4Gb光纤通道等,对国内存储产业而言既是宝贵的财富和动力,也是我们需要突破和超越的目标。

  现在我国存储产业发展的关键,还是自主创新。长期以来,就如IT其他领域一样,我们在存储技术、概念、理念方面一直处于跟随状态,缺乏足够的自有核心技术和标准,不但影响了存储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到我国自主计算能力的构建。

  要真正实现存储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突破,还需要全社会响应国家“十五”期间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号召,“对于面向应用类的课题,必须以企业为主或有企业参加;对以重大产品、系统或工程为目标的重大专项,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承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实际上,在“十五”期间,众多优秀科研成果的涌现,都与这一政策密不可分。产学研各有所长,三方的优势结合,能够更快地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也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更能够将科研成果更快产业化。在提升国家信息力、国家竞争力、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能够让科研成果更容易地获得直接的反馈,让既有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完善并发现新的课题,推动核心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升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