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非商业壁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 14:54 中国计算机报

  【赛迪网讯】过去一年多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步伐急切而频繁,成败参半。特别是联想并购IBM PC、中海油竞标优尼科、海尔竞购美泰的3个案例更是引发了许多困惑和讨论。其中,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案例,已经让西方企业开始担忧:政客的过多参与会让这些企业蒙受损失。

  虽然短期内还难以推断,这次泛政治化的并购事件给美国公司带来多大损失,但其
负面影响已然若隐若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美国公司在这次事件上大多保持沉默。《纽约时报》一针见血地评述说:“美国许多商界领袖对这场冲突保持了异常的沉默,走的是一条谨慎的中间路线:既不得罪华府议员,也不附和批评中国。”

  明确表示不赞成将商业谈判政治化的也大有人在。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CEO李·雷蒙德就说,美国国会干预中海油投标是个重大错误,因为这将使寻求海外业务发展的美国公司身处困境。

  与此同时,分析人士指出,与西方竞争者相比,中国收购者要赢得并购战役将更为困难,其潜在原因往往是政治,因为很多西方人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没有做好准备,对于把本国自然资源让给一个来自亚洲国家的公司心存芥蒂。此外,他们还担心如果收购者是低成本的中国企业而非西方企业,那么原企业员工被解雇的可能性更大。

  并购事件中的政治因素

  在中国企业国际化扩张的进程中,中海油竞标优尼科的泛政治化远非个案。在海外并购时,企业将不得不考虑相关国家的政治因素。

  在联想并购IBM PC时,尽管联想和IBM双方都同意合约中的各项条款,但整个合并过程并不平坦。在联想宣布收购IBM PC和笔记本业务后,美国对外投资委员会决定审议这一收购是否涉及国家安全问题时,一些美国政府官员表达了他们的担心:具有中国政府背景的联想集团有可能被用作“工业间谍”。经过长达6周的审议后,对外投资委员会才允许交易进行,扫除了这项合并交易的最后一道障碍。

  而海尔竞购美泰,尽管没有激起如同中海油投标优尼科所引发的巨浪,但也引起了美国人的疑虑。由于美泰生产的是商用或家用器具,不是被视为影响经济健康或国家安全的产业,同时海尔也并非以争夺美国资源的中国国有企业的形象出现,这次竞购受到了较少的政治渲染和媒体关注。

  美国政界人士的强烈反应,表现了美国人对保护战略性产业和重要商品的敏感性。而事实上,优尼科如果出售给中海油,对于美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将微乎其微,因为优尼科公司已被证实的能源储备大部分分布在亚洲。而作为美国第八大石油公司,优尼科既不在全球挂牌上市的前40强石油公司的行列,其总资产也仅有80亿美元,和埃克森美孚的1350亿美元、雪弗龙的650亿美元资产相去甚远。

  这场带着政治色彩的风波,显示了美方对中国政府在美国商业活动扩张的疑虑。中海油即使承诺保障美国人的就业机会,仍然无法阻止美国媒体的恐惧情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全美民众普遍担心丧失更多就业机会的浪潮中,由于独特的融资计划,中海油可以真正保全美国人的工作机会,而同时参与竞购的雪弗龙表示通过合并节省3.25亿美元的成本,不可避免地需要裁员。

  被迫退出竞购后,中海油CEO傅成玉表示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海外企业在自由贸易中竟然能用政治手段阻碍纯商业竞争;二是在按他们制定的规则进行运作的时候,他们感觉利益可能受损,竟然就能把一个执行了20多年的法律随时改变。难道这不是对一向用“不遵守市场经济规则”为由攻击中国企业的西方国家莫大的讽刺?

  西方企业没做好准备

  西方企业对中国或中国商业究竟有多少了解?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是,美国公众甚至企业精英对于中国和中国商业普遍无知。美国公众对中国还仅仅停留在地广人稠的认识上,而对中国的商业和社会惯例、对中国人的心态和历史则了解甚微,常常因为无知而恐惧。

  确实,当考虑中国人的文化及其历史背景时,美国人必须认识到,中国是一位5000岁的耄耋老人和一个25岁年轻生命的混合体。她虽然有5000年的漫长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但是改革开放却只有短短25年的时间。

  现在许多美国商业媒体在描述中国令人艳羡的经济增长时有一个误解,常称中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市场。实际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崛起”的观念来自西方。纵观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在1800年之前的10个世纪中至少有9个世纪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力量。1820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标准,中国拥有30%的全球GDP,超过了美国和欧洲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

  据2006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从1978年到2005年的27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增长了11倍,按年均汇率折算,由2153亿美元增加到22257亿美元。去年国际上有些机构认为我们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额达1.4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到今年2月,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但这种改变并没有被西方企业获悉。原因何在?掐指算来,中国企业已经有一百多年没有走出国门了。世界对我们的陌生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制度不同,价值观不同,中国企业暂时得不到国际社会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路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是中国企业在过去从来没遇见的。

  单向思维需要改变

  面对中国公司在海外的扩张态势,西方企业是否已经做好了中国公司在他们本土扩张的心理准备?

  2001年7月,就中国加入WTO这一话题,美国《新闻周刊》、《福布斯》等媒体都在探讨同一个问题:“海尔是哪里来的?”他们不知道当时海尔已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公司、世界上第9大消费电子产品公司,在南卡州已设厂营运,并且拥有美国小冰箱30%的市场份额。

  毫无疑问,单向思维深深植根于美国商界。美国商界的一般心态是,他们有全世界最好的企业模式和商业惯例,造就了全球最大、最繁荣的经济体,因此当讨论全球化的时候,应该是“唯美是从”的单向整合。也许中国公司的进步和发展太快,远远超过了美国的预期。因此,中海油的投标着实让美国公司大吃一惊,并且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反应和抗拒情绪。

  “沃尔玛矛盾现象”就是这种单向思维的延伸。沃尔玛是美国最大的上市公司,雇佣120万人,占据美国60%的零售额,其创造的GDP总值堪列“全球第25大经济力量”。但是许多美国人在对中国大加挞伐时,并未注意到,仅以2003年为例,沃尔玛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就达130亿美元。没有中国的廉价商品,就没有沃尔玛的庞大赢利。

  当然,“沃尔玛矛盾现象”也适用于美国经济的其他方面。美国人喜欢低利率和物美价廉的产品,但却不愿感谢为他们提供这些进口产品的国家。同样,他们喜欢传播民主和自由市场的观念,但条件是这些国家不能与美国竞争。

  在全球化浪潮中,美国公司确实到了思维反转的时候了。他们必须从单向的思维模式改变为双向的多元模式,从思想上准备好中国企业蓄势待发的全球扩张。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2000-2004年,

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的30.9%,排名世界第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欢迎和支持中国发展的,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顺风车。

  事实上,中国是全球化的终极测试场,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全球化将是不完全的,中国加入WTO正是朝这一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大多数人关注的只是如何将中国拉进这一全球体系,要求中国依从现有的标准,遵照西方的商业惯例。实际上,要加快全球化进程,美国公司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文化、历史和社会政治角度来深入理解中国与中国企业的发展脉络。

  除了要面对海外同业者的竞争,政治因素的干扰,也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旅途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n101)

  作者:罗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