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ERP国家标准年内正式出台 业界众口难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 10:47 《财经时报》之电子杂志《财经文画》特稿

  □本报记者 陈晓鹏

  每个人都希望服装设计师能为自己量身定制,而设计师则希望设计出的衣服适合所有人。同样,在ERP领域,每个客户都希望供应商能为他“客户化”定制,而厂商则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希望自己提供的“产品化”ERP能够适合所有用户。

  针对ERP业界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有关方面正试图以确立ERP国家标准的方式,寻找产品化与客户化之间的“黄金分割点”。然而,围绕ERP国家标准的一系列争论,又使得这个胎动腹中的新生儿,今后的命运面临重重挑战。

  标准年内正式出台

  6月15日,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标准工作组组长邓超在接受《财经文画》采访时明确指出,“中国的ERP国家标准将在今年正式出台。”邓超介绍说, 2005年9月,ERP国家标准已经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立项。目前,ERP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要求,今年将完成标准制定工作并正式出台。

  邓超指出,在制定ERP国家标准之初,有两个基本的出发点。第一,是要对用户在鱼龙混杂的ERP市场中进行选型起到指导作用。第二,则是要对ERP厂商的产品开发起到规范作用。而在这两者之中,邓超称,ERP标准工作组把8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用到了用户需求调研方面,希冀通过提炼出用户共性的需求,为ERP选型与应用提供一个客观尺度。

  据了解,即将出台的ERP国家标准不仅在产品功能和实施服务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标准组还将制定ERP行业的数据接口标准。

  成败系于推广

  然而,“看上去很美”的ERP国标,从酝酿之初就备受争议。

  争议来自三个方面,首当其冲那些没有参与该标准规范制订工作的厂商,他们担心这个规范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或者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第二类批评者则是一部分学者和独立评测机构,他们对于该标准的中立程度和标准制定水平心存怀疑;最后,则是那些ERP国际巨头,它们对这一标准冷眼旁观,并不认同这一“中国特色”的做法。

  邓超坦言,在ERP国标制定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不少企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ERP国标的出台提出了质疑。但是我们考虑更多的是用户,我们出版的《ERP标准指南》一书已经发行了1万册,共有10000多家企业了解到这个标准,并进行了相应的培训。说到ERP国家标准有没有作用,这些用户的意见最值得重视。”

  谈起国际ERP厂商对ERP国标的态度,邓超则表示,标准组曾与SAP、甲骨文等国际厂商积极联络,但对方却没有什么回应。“可能是他们认为自己掌握着ERP的事实标准吧。”邓超如是分析。

  也有许多厂商对ERP国标的出台持有相当积极的态度,国内ERP市场的领头羊用友就是其中之一。用友公司产业发展总监许建钢表示:“对于ERP市场来说,国家标准的出台是一件好事,对于规范ERP市场将有积极作用。”

  不过,许建钢对于ERP国标的影响力也出言谨慎。“国标能否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能否制定出一个好的标准,更重要是标准能否应用推广开来。”许建钢分析指出,ERP国标的出台,并不会给ERP市场带来立竿见影的影响,它的影响将是渐进的——随着用户对标准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厂商也会逐步按照标准的要求来进一步完善自己。

  反思标准制定机制

  ERP国标面临的一系列尴尬,决定于两个方面。

  其一,ERP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产品,为其设定标准的做法,不为部分厂商认同。金蝶软件副总裁徐宝东在一次研讨会上曾如是表态:“ERP标准的关键是能不能制定成。厂商可以规范,关键是客户的标准不好界定。标准的最终目的是为客户服务,而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如果一个标准得到了政府和厂商的认同,到了客户那里却行不通,标准也执行不了。”

  其二,ERP国标不是一种强制性标准,而是一种推荐性标准。有分析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标准如果不能被市场接受,其必然命运就是被“束之高阁”。

  许建钢则认为,中国的标准制定体系值得反思。“原来一直是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标准的制定,具体执行则由行政机关所属的科研机构来完成。科研机构则邀请一批专家来讨论,但是,专家不懂产业,以至于标准的制定往往是照搬国外。”这种标准,往往不太符合产业实际,同时,也不利于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保护国家利益。

  许建钢认为,ERP国标制定中,引入了厂商的参与,比以往做法有一定进步,但一个真正成熟、科学、能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标准形成机制,还有待探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23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