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卫星导航定位试航:现在是零下5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15:21 《IT经理世界》杂志

  作者:胡媛

  卫星导航定位距离产业启动的临界点已经很近了,合众思壮能否抓住这个机会?

  在民用GPS市场,郭信平感觉越来越好

  “零下50 度。”

  这是北京合众思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郭信平对2000 年国内民用卫星导航定位市场的概括。2000 年,一直为国内行业用户提供此类产品的合众思壮决定进入个人市场,但出乎郭信平意料的是,这个市场上“几乎没几个人知道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市场拓展举步维艰,惨淡的业绩让两批销售队伍离开公司。面对坚冰一样的市场,郭信平犹豫是否还要坚持下去。

  但一次美国之行改变了郭信平的想法。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他正好在美国,由于全美飞机停飞,让郭信平有机会乘车从堪萨斯前往洛杉矶,这趟旅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难以忘怀的不仅仅是路上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偶然遇到的一个自行车队。那支车队全部由老年人组成,几乎每辆自行车上都有一台GPS 导航仪,这让郭信平本来已经动摇的信心重新坚定起来,他相信卫星导航定位产品应该能够在个人用户那里找到市场。

  5年之后,市场印证了郭信平当年的感觉。国内曾经冰冻三尺的卫星定位导航个人市场正在慢慢融化,身处其中的合众思壮感觉到这种变化。2005 年合众思壮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最近3年保持了近40%的增长率,其中来自民用市场的收入更是以每年一倍的速度成长。

  “现在是零下5度。”郭信平这样评价目前的市场。

  谨慎潜行

  市场的坚冰逐渐融化,合众思壮希望能够在逐渐升温的市场上有更多的作为。

  合众思壮代理GARMIN 车载导航仪,他们请姚明做形象代言人,市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目前GARMIN 是全球GPS 市场的第一品牌,市值超过100亿美元。早在1995 年,合众思壮就开始与GARMIN 在国内市场合作,代理的GARMIN 产品一度占其收入的50%。而在国内市场,合众思壮是其唯一的合作伙伴,GARMIN 在国内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主要由合众思壮的销售团队打造。

  国内

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而汽车导航产品成为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日本是汽车导航产品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目前59% 的汽车配备有导航产品,而在国内,这个比例不到1%。从2004年开始,车载导航市场相继在欧洲以及美国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每年的成长速度超过100%,而在国内,有数据显示,汽车导航市场2006 年预计达到20亿元的规模。“国内车载导航市场前景很大!”郭信平这样认为。

  持同样观点的不仅仅是合众思壮这样专业从事卫星导航定位的企业,在欧洲市场占据30%汽车导航市场份额的西门子VDO今年开始在国内生产汽车导航产品,国内主要开发汽车音响的深圳航盛电子也涉足汽车导航市场。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传统家电企业如TCL、康佳、新科也相继宣布了对汽车导航产品的投资计划,这些厂商的加入,让汽车导航市场迅速升温,这一切同样吸引了GARMIN 这样的卫星导航定位产品提供商。

  早在2004 年,合众思壮联合美国GARMIN 公司推出国内第一款车载导航仪,主要针对汽车后装市场。目前中国市场只占GARMIN收入很小一部分,大约在1%左右。但是就在去年,GARMIN的亚洲渠道商大会首次在中国进行,之后又与姚明签约,这一系列活动显示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这些都让合众思壮在新产品的研发上更显谨慎。

  研发能力是郭信平另外一个不愿多说的话题。“要先养活自己。”郭信平调侃说,“就要在恰当的时间做研发。做得太早,投得太早,把钱花完了公司就垮了。”合众思壮每年将10%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从1997 年开始,合众思壮对卫星导航定位市场进行周边技术积累和储备,但直到2000 年左右,才“试探性”地推出

自主研发的产品。

  目前合众思壮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和西安等城市建立了研发中心,从卫星导航定位的边缘产品开始,相继推出用于测绘领域的“易测”高精度测量仪以及一系列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目前合众思壮拥有从底层软、硬件开发到产品应用领域等众多技术成果,自主研发产品覆盖测量、GIS采集、航海、OEM板(导航定位接收机专用主机板)等领域。此外,合众思壮承担了中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产品开发工作,并推出国内第一台GPS/GLONASS/BD 组合接收机。

  从2003 年开始,合众思壮开始联手GARMIN针对汽车导航前装市场进行研发和推广。国内汽车导航产品在低成本基础上所产生的附加功能提升优势,对利润率逐渐下降的国内整车企业有很大的诱惑力,而比较家电和汽车电子厂商,出身于卫星导航定位市场的合众思壮在资源整合以及技术领域有自己的优势。“这一块我们打算5 年不赚钱。”郭信平说得挺坚定。经过2年多的开发,今年成为考验合众思壮汽车导航产品是否进入整车前装市场最为关键的一年。

  郭信平希望合众思壮能够成为卫星导航定位领域中的世界级领先企业。但是光靠卖别人的产品肯定是卖不出世界级的。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在走“贸、工、技”的发展道路,在代理、贸易和工程阶段逐渐积累自己的技术实力,等待合适的市场机会。

  合众思壮走的也是这样一条道路。这是郭信平等待多年的一个机会。

  破冰之旅

  郭信平的名片上,除了电话、地址、电子邮件等基本联系方式外,还有一组特别的数字:N39°58.445′,E116°29.568′,这是合众思壮北京总部的经度和纬度,是它在卫星定位系统中的“联系方式”。作为一家致力于卫星导航定位产品销售和研发公司的创始人,郭信平寻找各种机会推广这个产业。

  2000 年当合众思壮开始在中国个人市场推销“卫星导航”产品时,郭信平最大的感觉就是“冷”。产业链上游的电子地图资源掌握在几家企业手中,没有成熟的服务运营商,终端产品价格较高,这些因素都让个人市场对卫星定位导航产品无法形成规模需求,让合众思壮的市场推广困难重重。“2000年的时候干脆没有人理你,2003 年的时候大家兴趣不大。”两批销售人员倒在了这个市场,合众思壮的拓荒者角色有点悲壮。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来源于军事领域。目前除了欧盟正在推进的“伽利略系统”之外,全球已经正式投入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有美国的G P S 、俄罗斯的GLONA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中国的“北斗一号”三大系统。1994年美国GPS正式投入商用,这一年合众思壮成立。

  合众思壮先从行业用户入手,再逐渐进入个人用户的市场。由于技术差距比较大,GPS的芯片、接收机、天线等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产品主要由国外厂商提供。国内这条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都是刚刚起步,合众思壮只能在军事领域找到客户。

  由于技术封锁,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现成的产品,合众思壮主要为这些客户提供“系统集成产品”。依靠从市场上能买到的硬件产品,合众思壮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应用在战斗机的飞行测控以及定位上,这是合众思壮的第一个市场。“当初公司没钱,也没有更多的资源,只能找这种相对狭窄、竞争度不高的市场。”郭信平为合众思壮在这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找到了立足点。

  合众思壮刚刚成立时,一台GPS设备一般在1万元以上,这让它很难在个人市场找到客户。一边继续开拓军事领域,一边在国内寻找其他行业客户,目前合众思壮在国内有遍布林业、农业、国土、水利、电信等行业近5万家用户,在内陆卫星导航定位市场占据80%的份额,航海占据50%的份额,航空占据60%的份额,合众思壮已经成为这些领域的“老大”,但郭信平意识到,合众思壮面对的终究只是一个“小市场”。

  根据美国 GPS 产业协会数据,1995年美国 GPS 市场销售额为12.6 亿美元,2000 年达到85亿美元,其中90%来自个人市场。但在中国90%的GPS 都作为生产工具卖给了行业用户,做大的潜力孕育在尚未开启的国内民用市场。

  2000 年郭信平做出进入民用市场的决定,做了6年总经理的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做企业的“感觉”。

  为了降低进入市场的难度,郭信平选择先进入“专业用户”再到纯民用这样一条路径。所谓专业用户就是类似于登山协会、热气球俱乐部这些比较“前卫”的消费群体,但在刚刚推广卫星定位导航产品时,这些用户的反应都很冷淡。为了能够提高市场对卫星定位导航的认知程度,合众思壮联合这些俱乐部举办各种与“定位”或“导航”有关的活动,推广GPS 的生活方式。

  就在合众思壮培育市场的同时,整个卫星导航定位产业链开始变得活跃。2001年国内只有3 家企业可以提供电子地图,现在已经扩大到7家。接收机主机板价格也从上百美元下降到40美元左右,这带动了终端产品价格的下降。从软件平台提供商到服务运营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据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的数据统计,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市场规模已经从2000年的不到1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20亿元。这一切都让卫星导航定位个人市场迅速解冻。

  “现在是零下5度。”在这个行业浸淫了11 年的郭信平相信,距离产业启动的临界点已经很近了,而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将决定合众思壮的未来。但是在代理产品和自有品牌之间,他似乎显得有些过于谨慎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44,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