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陈志刚专栏周6月22日:自主创新的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09:46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陈志刚专栏周6月22日:自主创新的误区
陈志刚专栏周6月22日:自主创新的误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陈志刚,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在《第一财经日报》工作,之前任职《21世纪经济报道》。 处世原则:先做人,后做事。

  6月19日~6月23日,新浪科技把一周时间留给陈志刚,新浪科技注。

  自主创新的误区

  陈志刚的博客 博文

  6月22日 星期四

  一个日益明晰的命题是,国际争端的主体将更加体现在资源,以及对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工具上。这一工具,可以是输油管道,可以是成熟的产业配套,也可以是完善的消化渠道,而更多的应该是核心技术——在资源有限和趋于贫乏的前提下,后一因素的重要性正愈加凸显。

  上个世纪末开始,对核心技术的开发、保护与争夺战争开始成风,至今愈烈。

  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企业和政府加强研发投入与相关政策引导;

  其次,核心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欧美为首的利益集团开始建立和完善

知识产权体系,并努力将这一意识灌输到其他国家,形成一种普遍认同的先进理念;

  第三,就是政府引导下,国家间以获取核心技术为目的的企业兼并、购买与合作行为——这种行为,要么纯粹为了缩短竞争差距,比如上个世纪末,在政府支持下,日韩等企业抱团到美国进行企业兼并和技术购买;要么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比如日本经济惨淡的当下,韩国等企业对那些“协力企业”的疯抢。

  中国当然也被卷入到了这一“科技战备”的狂潮中。

  方向上,普遍认同——如韩日美一样,自主创新已经被提升到了国策的高度。方式上,值得好好商榷和推敲的问题却不少。

  自主创新与借用外力结合

  权衡二者的前提是,中国是否已经到了可以“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科技和产业发展,完成中华振兴的时候?

  这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自主创新不是对三资企业形式的否定。

  自主创新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对过去二十多年“市场换技术”的否定,而这一转换不应该被理解为,对独资、合作、合资形式的全盘推翻。他们从企业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机制、化解供需矛盾、促进创新发展等层面,给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注入了全新的兴奋剂——这一积极作用目前犹在,且当持续影响。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目前仍是我国经济中最活跃积极的因素。

  第二,自主创新的配套环境还没有做好。

  自主创新恐怕不是政府号召、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就可以解决的命题,而需要全新产业环境的支撑。

  比如,企业主体和产业界真正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如何在短期市场利益与长期的科研投入中取得平衡?比如,相关机关机构产业引导和辅助机制的建立——韩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好好研究和借鉴;再比如,如何宏观把握自主创新的大方向——其中一个命题是,如何避免花大力气产出的科研项目缺乏产业、市场化可行性?

  第三,自主创新应该避免重复劳动和处处树敌,而应该注重项目的战略选择,同时结合技术引进、技术消化。

  某种程度上而言,自主创新可能意味着对现有产业秩序的破坏,必然触犯某些既得利益集团,从而给这一过程带来种种阻拦。尽管这些阻力正常且合理,但也要考虑对抗的必要性,权衡对抗的利弊得失。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不认同全面的技术创新,对所有自主项目都支持和力挺,而应该有相关政府部门组织,产业界参与,选取“战略正确、产业可行”的项目,进行重点投入和产业培育;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利用国际现有的高科技成果,从共赢重获取产业利益和科技实力的提升。

  这一点上,韩国经验同样值得借鉴,比如其在高通CDMA核心技术基础上,对该技术平台的进一步开发。

  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概念里面,本来就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原始性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第三点,因为它最容易被忽视,同时效率也最高。

  

二战之后的日本、上个世纪末的韩国,无不是在充分吸收国外高科技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领域,其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分别达1:5和1:8,而2002年,我国此一指标仅为1:0.08。

  总之,一方面,自主创新要有战略布局上的进退;另一方面,合作和开放作为方向,也是自主创新的实现途径之一。

  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另一面

  一般来看,全球化和自由市场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发展方向,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对其的彻底信奉与膜拜,可能让我们陷入安全与利益全面失守的陷阱。

  或者说,我们永远都在奔向这一终极的路上,而这一过程注定要充满战略和战术上的利益冲突与进退角逐。

  应该看到的是,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得以灵活流动和自由配置,但这并没有改变国家间竞争的本质,而仅仅改变了竞争的形式,比如已经成为共同焦点的科技竞争。

  我们首先都会承认,市场开放和全球化的着眼点首先在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不开门就将阻碍国家经济发展;同样,“非开放”和“国家化”也应以此为衡量标准,根据国家利益需要制定相应战略。

  而如全球化、自由市场,目前我们接受到的大多数规则和概念,更多的都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的话语——在充分流通和自由市场环境下,依靠长期积累的技术和产业优势,他们势必获得最大的利益份额。

  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收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通过这些优势,他们得以对世界市场高度垄断,获取大量超高利润。而且,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控制关键资源,这在空间、海洋、生物技术等领域的表现尤为明显。

  在高科技这一方面,不要指望他们会兑现自由市场的号召。

  从冷战时期的“巴统组织”到今天的“瓦森那协议”,西方国家对技术出口的控制不仅没有削弱,反而不断加强。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强化技术出口限制的本质是维护国家利益。

  正如2005年温总理在科技奖励大会上所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因此,与利益和安全关系紧密的高科技领域,暂时请不要相信“完全兼容”和“全球化”。不然,为什么同时存在CDMA、GSM和TD-SCDMA三个移动通信标准?又为什么要力推我们的WAPI?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80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