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信息化作用报告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 13:30 《IT经理世界》杂志

  无论是国内外还是学术界或企业界,对信息化作用程度的评价都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课题。

  一个原因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沉陷成本——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往往是从部门开始的,然后逐渐向流程、跨部门、整体集成等纵向和横向方向扩展和深化,而信息化投资的成果往往是在系统集成后逐渐实现的,部分收益渗透到了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
动中和人员技能的提高上,而这种收益是无形的,一般很难与业务活动剥离进行独立测算。另一个原因是信息化作用的提高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协同作用的结果。信息系统作为引入的外来技术杠杆,只有在与企业战略、商业模式、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组织学习、员工观念和技能有效结合、匹配之后,才能给组织变革和竞争力带来影响。

  尽管存在上述困难,国内外的学者仍投入了大量精力在研究IT作用问题。1994年,美国学者Zmud and Jacobs把IT应用水平定义为“组织中IT对操作性和战略性任务的支持程度”。1995年,Moreton指出IT应用体现在3个方面:业务交流、事务处理和决策支持。1997年,Auer and Ruohonen从3个角度来描述信息系统应用情况:信息系统应用频率和种类、信息系统技能(技术知识和IT规划能力)、组织成员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和看法(即组织成员是否支持实施信息系统)。2003年,Qiping Shen 等人在对IT应用测度中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应用频率、使用次数及企业应用信息系统的种类。综观各个研究成果,尽管全球达规模的

信息化建设已有近30年的历史,国内外仍然缺乏公认和权威的信息化作用水平和能力的指标体系。

  从行业角度评价信息化作用水平的难度则更大。由于每个行业的产业形态、业务模式、组织结构和流程、资源特性各不相同,组织在建立信息技术应用结构、系统组合和战略重点时的战略设计和实施过程各不相同。尽管它们在内在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仍然可以尝试从不同行业的微观组织信息化建设中的通用活动入手进行研究。

  在考虑设计信息化作用指标体系时,我们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调查、阅读和比较,认为平衡记分卡的战略思想全面地反映了IT价值和信息化建设利益群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关系。根据卡普兰和诺顿的研究,战略平衡积分卡指标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经营过程业绩、客户业绩、学习与增长业绩和财务业绩。用战略平衡计分卡的4个维度来评价信息化作用水平的好处是:第一,它揭示了各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在这4个维度中,财务指标是根本,其他3个指标最终为财务指标服务。第二,各个指标必定与平衡计分卡的某一方面存在着因果联系,它所反映的平衡关系会帮助我们对信息化投资和作用形成系统性思维,而不是只关注局部得失。第三,它能帮助组织历史地看待信息化的投资回报,信息化的建设只有在经历了从内部到外部、从随意到规范、从局部到整体、从技术能力到人的能力的发展历程,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但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并没有全盘采用平衡计分卡这一复杂和系统的战略分析、评估工具,而是在其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了其中部分可用作调查分析比较不同行业信息化作用水平的指标,重点反映了这些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对200余个组织进行数据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采用了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分析方法来反映行业之间的差异。

  作为一项探索性调查研究,这项研究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行业间的比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业务、商业模式的差异使得跨行业的比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总括起来,本项调查受到了3个方面条件的制约:

  一是行业差异的限制。行业之间的业务系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同行业组织之间进行业务信息系统的标杆研究是非常有效的调查和分析工具,但跨行业间的业务系统是不具可比性的,因此在本项调查中,我们只选择了IT投资管理、IT在组织中的应用这两个维度进行研究。

  二是样本量的限制。作为第一次在国内开展的行业信息化作用调查,我们面向报告所分析的9个行业,共发放了350份问卷,回收样本209份。尽管此次调查的行业仅限于9个行业,但我们希望通过这项调查能推进国内各行业对信息化作用的关注,并期望未来能有更多组织参与到调查中来。

  三是问卷填写者的限制。信息系统的用户应该包括组织内部客户、组织外部的关联客户和最终客户,客户才是信息系统价值的最终受益者,因此对信息化作用的调查应该逐步扩展到IT系统的客户,只有客户的评价才是最客观、最真实的。

  (本次调查数据整理/蒋贵凰 刘倩倩 李芳芳 尹德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