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医疗行业信息化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 13:29 《IT经理世界》杂志
科技时代_医疗行业信息化报告
图为医疗行业信息化指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周慧洁/文

  “医院信息系统称得上是迄今为止企业级信息系统中最复杂的一类。”不久前,在一次医疗学术会议上,上海仁济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钱志刚说。此言并不算夸张。如今,即使在一个普通的三级甲等医院的信息系统中,各种子系统就多达上百个,要把这么多子系统集中起来,复杂度更高,这也是国内医院信息化发展了20年,至今普通病人仍没有深切感受到
的原因。

  其实,国内医院信息化起步并不晚。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军区总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就相继建立了医务和病案管理系统,之后医院历经了“单机-部门级-医院级应用”的过程。不同于别的行业,医院信息化不能止步于内部应用。按照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同的划分方法,医院信息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以人财物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MIS)、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CIS)、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的局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GMIS)。

  根据中国

卫生部的数据,目前全国有超过90%的
医院
信息化
建设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投入,有40%的大中型医院尤其重视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更大。即便如此,与信息化投入占医院总收入2%~4%的国际惯例相比,中国医院差距甚大,平均仅有0.1%左右。不多的投入让医院信息化在艰难中前行,一边是一些大型医院动辄花费数百万元购买先进的医疗器械与IT设备,采集信息;另一边是诸多中小医院的信息中心捉襟见肘。这一现状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改变,医院信息化部门职能依靠有限的投入做更多的事。

  如今,“建立数字化医院”已成为许多医院共同的口号,然而不少医院的“数字化”只不过是将一个个孤立的手工作业环节搬到计算机系统上,根本没有做到信息的互联互通,更谈不上“数字化”。

  目前,一些大中型医院的信息系统已经具备了金字塔状雏形:顶层为管理层,决定着整个医院的发展大方向;中间为服务层,专门为病人而服务;底层则是集中所有信息的基础层,它收集的信息为管理层和服务层共用。但是医院的数据量庞大且形式复杂,有文字、数据、图表、影像等,还分散于不同的系统,因此贯穿这些数据的唯一线索——病人就成为医院信息化的关键。于是,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CIS系统成为近一时期国内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医院纷纷开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把数据以病人为单位进行管理。

  如果说病人的满意度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动力,那么新技术的应用应该算是推动其发展的助力器。目前,许多医院已经投入使用的PACS(医疗影像存储与通信系统)和LAS(检验室全自动化系统)等,实现了影像资料和检验数据的数字化,有些医院正在试点无线查房系统及手术麻醉系统等。

  此外,国内医院信息化还遭遇到了标准瓶颈。如今,医疗行业各种信息标准仍未统一、电子签名在业内并未得到承认,医生不得不把电子病历打印出来签名后再交给病人;除了PACS,其他医院信息系统没有统一的接口标准,这为以后的信息共享埋下了隐患。这些都让徘徊在信息化边缘的中小医院更加望而却步,那些已经参照国际标准建立了信息系统的大医院也在忐忑不安中等待着国内标准的确立,希望那时不至于“伤筋动骨”。

  西南医院

  用“理智的先行者”来形容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的信息化并不为过。在国内的大型医院中,它率先使用了HIS(医院信息系统)、PACS(医学影像系统)、LIS(医院检验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出多项服务于病人的应用。说它理智是因为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军队医院的优越条件和资金,但西南医院对新应用和新技术一直持谨慎态度,只有在仔细考量过其实际价值和投入产出比后,才会考虑是否引进。

  西南医院地处重庆,是一家拥有2200张床位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许多医院一样,西南医院最初也建立了以人财物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他们逐渐发现,这样的系统由于信息不连续会造成管理脱节,医院真正的信息流动其实隐藏在患者的就诊活动中,这才是医院进行全面管理的依据。从1998年起至今,西南医院以病人的信息、药品、经费3条主线采集信息,陆续开通了医生、护理、药房、设备器材等各类工作站1200多个,将医院所有科室的数据点都纳入采集范围。

  为提高采集信息效率,他们先后引入了PACS、LIS等系统,让更多的数据直接进入数据库。为了最有效地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西南医院从医生护士、患者、医院管理者三类对象的使用来考虑。他们的医生护士可以通过联网的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调取病人的电子病历、医嘱信息,辅助诊治和护理工作;患者能通过自助查询系统、医院网站等查询病历、检验结果、费用等,住院病人每天都能收到医院提供的“一日费用清单”。

  在内部管理上,信息已经是西南医院管理者的决策依据,信息中心为每个机关工作站都安装了综合信息查询、医疗及护理质量监控软件、欠费查询等6个模块,医院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实时获取医院的病床收容率及收入信息,并能通过质量监控软件获得的数据监督、指导医生、护士的工作。

  同仁医院

  田剑的名片上印着三个职务,按照其被任命的先后顺序依次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和客户服务部主任。这不仅代表了田剑在同仁医院的成长历程,也反应了其信息化轨迹。

  2001年,田剑由医生改行到信息中心。随后几年,他和同事们搭建起了HIS系统,并推广了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极大优化了患者在医院看病的流程,IT的好处逐渐凸现。但是他们的脚步并未止于此,医院的核心业务有两块——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控制。前一阶段,同仁医院专注的是改善医疗服务,现在他们已将目光转向提高医疗质量上。以前,同仁医院也建立了一些医疗质量方面的控制指标,但受制于缺乏技术手段,许多指标都无法监测。如今,IT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于是,同仁开始借助综合查询、智能分析、预警预报等IT手段对关键点进行控制,让医院许多部门的效率和准确度大为提高。以前,负责监控住院病人感染状况的感染办公室,需要每天逐个病区地排查,找出有异常状况的病人,进行重点观测。现在,借助监测信息系统,他们只需要每天早上打开电脑,系统就会将前一天做过手术的、用过抗生素的、发烧的病人自动筛查出来;接下来,对这些重点病人的跟踪也由系统自动完成,如有异常系统会发出提示。类似应用还有很多,如医生用电子医嘱开药时,系统会给予药品禁忌和病人禁忌提示,护士给病人服药已经通过PDA扫描病人条码来确认。同仁医院以前的抽查管理变成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最近,在田剑的推动下,同仁医院正在建立呼叫中心,提供面向病人的诊前诊后咨询服务。

  邵逸夫医院

  当国内处于“以病人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浪潮之际,成立于1994年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已经开始让病人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种种便利。在门诊流程中,邵逸夫医院很早就取消了“划价”环节,病人到门诊看病,医生会在电脑上开出药品清单,就包含了每种药品的价格,病人只需拿着打印单去交费、取药即可。病人交费后,药房便能看到给病人配什么药,当病人拿着交费单到取药处时,药剂师已将病人的药配好,因此邵逸夫医院的取药处几乎很难看到排队现象。

  邵逸夫医院的住院处通过信息系统打通了各科室病房,实现了跨科室安排病床。据统计,邵逸夫医院的病人住院周期很短,仅有9.4天,而全国三甲医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为15天。这是因为邵逸夫医院的住院病人在门诊所做的全部化验和检查在住院后无须重做一遍,门诊、住院两大信息系统的集成省去了病人住院后再检查,这大大降低了病人的住院时间。

  “邵逸夫医院的管理建设强调五个R,即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对象、正确的剂量、正确的途径、正确的方式,因此信息系统也处处体现了这5个R。”负责医院信息化的临床工程科科长乔凯说。目前,邵逸夫医院已经实现全条码化管理,所有化验单、申请单、出账单、输液袋、胶片袋、病人腕带上等都有条码,护士或医生通过手中的PDA对条码进行扫描,以确定正确的对象、剂量等。

  通过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邵逸夫医院药品占总收入的比例仅为38%,是全国最低的(国内医院平均水平在50%以上);其抗生素使用率也非常低,只占整个药品的17%,而一般医院要达到20%~30%,这是因为他们对抗生素的使用控制不仅在制度上制定了分级管理,还在系统中对每位医生的开药权限做了明确限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