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孙铮:中国电子企业走出去竞争力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 14:19 电子经理世界

  孙铮

  华为和中兴通过优质低价策略成为欧洲主流运营商的设备供应商,联想通过收购IBM PC部门成为全球个人电脑行业的第三大供应商,海尔通过在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制造基地跻身世界知名品牌,TCL通过结盟汤姆逊成为国际最大的彩电生产企业之一,尽管这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不尽相同,尽管这些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进程中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们“走出去”的步伐坚定而有力。

  笔者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直面激烈市场竞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首先是政策优势。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将扩大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在境外建立加工基地、营销服务网络和研发机构。”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出口退税、金融、鼓励技术研发等相关政策,完善双边、多边政府合作机制,为企业搭建有利的合作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我国一大批企业利用境外投资建厂、企业并购、工程承包、参与援外项目及制造业、运营业联手“走出去”等方式,逐步扩大“走出去”的领域和范围。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481亿元,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产品的出口已经居世界首位。

  其次是成本优势。众所周知,中国拥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较低。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仅仅是美国的1/25,不到巴西和墨西哥的三分之一。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土地使用成本、水电费等都大大高于我国。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加工制造基地,产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仅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和就业人数已经占到全行业的90%以上。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强大的产业就近配套能力,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以华为为例,其策略就是凭借低成本优势迅速打开国际市场,特别是在中东、非洲和东欧等欠发达市场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以低价策略实现了走出去,并使企业先在海外市场生存下来,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三是技术优势。我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仅仅依靠价格优势难以维系。中央提出,要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增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要真正“走出去”,不仅是物美价廉的产品“走出去”,而且技术、标准、品牌也要“走出去”。华为和中兴在强手林立的国际通讯市场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的支撑。华为在全球设立了包括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研究所,40000名员工中的48%从事研发工作,截止到2005年年底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1000件。

中兴通讯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发投入,已经拥有手机专利260多项,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
网络电视
等多个通信领域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政策优势、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不过,哪些优势会发生变化,哪些优势需要我们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哪些问题是我们需要避免少走弯路的,怎样制定和执行符合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则需要企业的决策者更多的思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