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突围:英特尔需要超越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 17:51 互联网周刊 | ||||||||||
对目前的英特尔而言,除了要按照今年年初新换的口号那样,有一个“超越未来”的理想,其更为现实和迫切的任务是超越现在 本刊记者|陈琼 在英特尔将要进行全球大裁员、出售几项通信芯片业务等等传言满天飞的日子里,欧
美林证券的分析师乔·奥沙(Joe Osha)在今年4月英特尔发布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时曾一针见血的说,英特尔在处理器市场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但它仍缺乏必要的紧迫感。“英特尔以前的日子也许是过得太安逸了,”英特尔中国一位高层在几天前这样告诉《互联网周刊》,“如果想让股东和用户重新获得足够的信心,英特尔必须要能够讲出生动的故事—一是关于未来的,更重要的是关于现在的。” 尽管杨旭在听到这些说法时只是淡然笑了笑,说那有些言重了,但他也承认,英特尔陷入目前的状态确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英特尔对未来有很长远的打算和全面考虑,只是有时候,我们的步子可能迈得有些过大”。 长期以来,英特尔从来都是全球芯片产业的绝对领导者,而且英特尔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并始终按照这样的节奏感前行。即使在最近两年来受到了来自AMD的冲击,但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财务数据,和英特尔相比,AMD还只是个孩子。 可惜股东和用户并不只关心这些,他们迫切希望看到的是,英特尔的股价能够结束长期下滑的趋势,而且英特尔能立刻交付更高性价比的芯片产品。在PC越来越平民化的今天,人们无疑有了更灵活的选择空间。这本来就是一个挑战权威的时代。 然而,已经把“偏执狂”文化、对摩尔定律近乎狂热的追逐和工程师性格深深融在血液中的英特尔,天生就不是一位擅长“讲故事”的高手。尽管英特尔逐渐让人们明白它的最终目标是,要为包括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服务器、移动终端以及医疗设备在内的所有生产商提供成套的芯片方案和软件产品,但如何将这些目标付诸现实,如何在此过程中表露出坚定的决心和执行力,已成为英特尔今后几年的重心所在。 2005年年初登场的平台化重组,正是英特尔在后贝瑞特时代坚持和复制曾经大获成功的迅驰模式的初次尝试,但决不会是最后一次。以现在这个时间点来判断英特尔的平台化战略是否成功显然为时过早。英特尔在芯片制造工艺、产能、技术研发、笔记本和移动设备领域等方面的深厚积淀,绝非AMD靠牺牲利润率和轻巧灵活的渠道策略就能够轻易超越的。 一年多前贝瑞特准备把欧德宁推到台前时,曾有人说,和前任相比,欧德宁对客户与市场变化情况的反应要快一些。但恰恰是这一点,反而成了英特尔在近一年来遭人非议的首要问题。 在摩尔定律诞生的第41个年头,擅做营销的欧德宁从三星挖来金炳国担任首席营销官,把英特尔沿用近40年的“Intel Inside”标识改造为一个预示着不断进取的椭圆形图案,同时还在其上添了一句品牌口号—“Leap ahead”(超越未来)。 没有人会怀疑英特尔具备这样的实力和能力,但对目前的英特尔而言,除了有一个“超越未来”的理想,其更为现实和迫切的任务并不是确定公司的下一步将迈向何方,而是究竟要以什么样的节奏和力度迈出这一步。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