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突围:杨旭的第一张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 17:51 互联网周刊 | ||||||||||
在杨旭重新掌控英特尔中国之后,他打出的第一张牌是实施具有竞争性的价格策略。这本不是英特尔习惯的招数 本刊记者|陶俊杰 在英特尔内部素有“金童”之称的杨旭,是一位非常有活力和感召力的管理者,跟他
《互联网周刊》:您回来后,英特尔中国区会采取哪些策略? 杨旭:第一,英特尔整体发展四个方面的策略没有变化。研发、生产,在中国进行投资这些不会变化。第二,教育、公益事业还要继续做,就是促进当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这个人很幸运,过去十年回国非常及时,随中国产业一起成长起来。制定策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和当地产业一同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十年前,我们的业务结构里,零售市场有一半,跨国公司有40%,国内10%都不到,现在国内这块都超过40%了。 《互联网周刊》:我看了摩根士丹利的一个报告,全球PC业出货增长率一直在趋缓。您如何看待这对英特尔业绩产生的影响? 杨旭:如果把PC概念还留在今天的认识水平上,会得到比较悲观的看法。我建议大家换一个新思路来想,PC未来会融入一个什么样的新领域去,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结论就不同了。比如说,在北京建立一个数据网,所有的笔记本一出门一打开都可以上网,延伸到这个城市任何地方都有局域网的功能,你可以想象对笔记本这样的产品会产生多大需求。我估计,这个东西可能实现今天的PC一倍的增长,现在全球PC是2亿左右,到时候可能会变成4亿。 《互联网周刊》:您描述的这个情况,多久能实现呢? 杨旭:在未来两三年会对我们有很大影响。因为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服务模式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更要看运营商在建什么网。中国在互联网,在移动技术,无线技术上根本不落后,完全可以自成一体,建立中国自己更大范围的产业规模。 《互联网周刊》:英特尔对OEM厂商芯片的差价补贴会取消吗? 杨旭:现在我们要解决的当务之急,第一是需要产品创新。大家已经非常清楚,等我们新的架构出来以后,在产品的创新能力,技术领先等方面,我们非常有信心。第二个当务之急就是产品的竞争性问题,也就是价格竞争性问题。从另外的角度看,英特尔以前更多是从生产这方面制定策略,以后要转变到从市场制定策略,完全是以市场为中心制定产品。我们的产品竞争性,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互联网周刊》:好久没有看到英特尔发布新技术架构了,只看到平台,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杨旭:英特尔奔腾4是2001年11月份出来的,但是产品设计在2000年就完成了。因此,英特尔整个架构体系已经有七八年了。今年将是英特尔非常特殊、非常关键的一年。今年下半年,英特尔全新的架构会出来。很多人问到,平台和芯片有什么关系。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平台技术是指英特尔平台的产品,芯片、芯片组或者网络芯片、有线也好、无线也好,甚至包括软件中间业务等等,但是它所实现的功能一定是针对最终用户价值所产生出来的,这是整体的平台技术。平台的基础是芯片,芯片上面的技术领先性和性能能够体现出来,同时平台技术展现给用户的是某种功能,是带来应用价值的东西,这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