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明确十一五发展重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 15:59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 ||||||||||
本报记者 杨文利报道 “十一五”末期,国家高新区将培育100家年销售收入在百亿元以上、在重点高技术领域有重大创新成果、在区域内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这是记者在日前举行的国家高新区管理高级研修班上了解到的。
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张志宏介绍,从1991年到2005年的15年间,53个国家高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率达到或超过50%。其中,营业总收入从87.3亿元增长到34415.6亿元,增长了393倍;上缴税费从3.9亿元增长到1615.8亿元,增长了413倍;出口创汇从1.8亿美元增长到1116.5亿美元,增长了619倍。国家高新区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及技术创新的聚集区。 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张志宏说,“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将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通过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创新集群的功能,推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战略实施,实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历史性新跨越。到2010年底,国家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将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15%,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将显著提升。 据介绍,国家高新区“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底,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园区创新的主体,企业R&D投入占产品销售额比例达到4%(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为5%以上);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争取达到20%,聚集R&D人才120万人;力争使微电子、系统软件、中药现代化、生物工程、纳米技术、通信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技术达到国际中等或先进水平,产品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通过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培育若干新型产业;若干重点高新区的部分细分产业在国际上享有重大声誉;成功建设一批产业特色明显、上下游紧密联系的产业与技术联盟。到“十一五”末期,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4万家,其中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万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每年新增1000家;引导高新区着力培育一大批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经济实力100强、发展速度100快、经济效益100佳、自主创新能力100新企业,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和知名品牌。 打造2-3个世界一流园区 随着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一项迫切的使命。张志宏透露,“十一五”期间,将促成2-3个领先园区跨入世界一流园区行列。同时,建设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园区,扶持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提升一批处于成长阶段、发展态势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大力推广适合自主创新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加强产业专业集聚。 据了解,今年有关方面将着手研究对建设2-3家国际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0-15家创新型园区具有正确导向性的行动纲领或行动计划。 高新区的建设,创新环境是关键。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与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有着共同的规律,需要孕育创新、培育企业必要的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据了解,“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将鼓励形成基于核心技术的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完善以专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搭建适合于现代高成长性企业发展的加速器(MEA);大力培育围绕产业发展的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加强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等。 研究制定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 “国家高新区应按‘四位一体’的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而不是单纯地看重经济总量指标,要以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高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张志宏介绍说,今年科技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制定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建立国家高新区评价体系,并以此展开工作。评价指标将体现国家目标、审视公共政策效果和效率,针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方向、定位、功能和着力点,体现科技部的管理职能、指导作用和服务价值。因此,相关部门从研究着手,借鉴国内外相关评价的经验和做法,力求使评价指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切合实际的经验依据、容易操作的指导说明;同时,立足于应用和动态管理,建立从数据采集统计、评价考核、分析研究、信息反馈到结果发布的工作评价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