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只是一种借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11:06 《IT经理世界》杂志 | ||||||||||
王泉庚 我们应该向大师学习的是他的方法论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日前,在《IT 经理世界》主办的“解读大师论坛”上聆听了明茨伯格教授的观点,颇受启发。同时,会上有部分国内学者和企业家严重不赞同明茨伯格的观点,认为他不了解
在当代西方知名的管理学家中,明茨伯格是非常独特的一位。一般的管理学家都是通过对管理现象的研究,经过归纳总结和科学化加工后提炼出一套管理理论,希望可以用来指导管理实践。但是企业在学习和运用管理理论时经常感到困惑,一方面觉得管理理论非常“正确”,另一方面又觉得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无法直接运用于实践,一旦真按照这些理论去开展工作,有可能反而把工作做砸了。久而久之,企业和管理者也就对这些管理理论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而明茨伯格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把管理理论回归到现实之中,告诉我们现实中的管理到底是怎样的。凡是有多年实践经验的管理者,在看明茨伯格的书时,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明茨伯格认为,真正的管理者,是无法通过目前流行的MBA教育培养起来的,目前的MBA教育是对错误的人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 “中国特色”是当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国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可以戴上一个“中国特色”的帽子,潜移默化中,“中国特色”就成为了一种理由、一种借口、一种辩解、一种保护。在这一逻辑之下,由于强调自己的特色,外界的理论、观点一般就与我们的实际情况难以适应,因而也就顺理成章、义正词严地拒绝学习。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与实际情况可能发生龃龉的部分是避免了,那些适用的精华也同时被关在门外了。这样长此以往的结果如何也可想而知。明朝的禁海、清朝的闭关自守,当时都强调中国特色,不但没有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还造成了自我封闭和落后挨打! 长期以来,西方人的思维偏向理性,注重逻辑、分析、辩论和推理。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整体上偏向感性,注重直觉、洞察力、艺术和手艺。但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发展有赖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大量机会,只要胆大、敢冒险,碰到机会都能成功。企业家的决策模式更多的是“三拍”决策——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 随着市场经济的规范化,竞争日益激烈,商业复杂度的日益提高,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仅凭感觉经营再也无法生存,更何谈发展。因此当前阶段中国企业的问题与西方企业的问题迥然不同,我们的问题是感性太多了,需要加强理性分析。国内企业还有一个现象,往往在学习西方理论时强调中国特色,而在运用时却又忘了中国特色,结果是盲目照搬,导致水土不服。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只有放在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去运用才有其生命力,这也正是明茨伯格一再强调的管理是艺术和手艺,而不仅仅是分析与计算的要义。我们到底该向大师学什么?我们要的不是一个拿过来就可以用的工具,管理永远没有标准的处方,我们学的是他的方法论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作者为美特斯邦威集团副总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