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三国志:联想戴尔惠普三巨头竞争格局素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10:44 《IT经理世界》杂志 | ||||||||||
作者:李亮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PC三巨头的优劣势此消彼长,竞争格局日趋复杂。 2006年5月,戴尔的两大举动足以让业界震惊!一是作为英特尔的铁杆盟友,戴尔宣布在其高端服务器产品中采用AMD的皓龙处理器,这让英特尔CEO欧德宁感到“极度失望”;二
与投资者一样,戴尔的高层似乎终于明白,仅靠直销与最优的供应链似乎已很难维持公司的竞争优势,戴尔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以转变2006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出的颓势,即使这些措施有可能会改变戴尔固有的一些“特性”。IDC的数据显示,全球第一季度PC销售量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2.9%,戴尔的销售量只增长了10.2%,而惠普的销售量增长了22%,与之相应,戴尔全球的市场份额从18.6%下滑到了18.1%,惠普的市场份额增长到16.4%。 为抢夺失去的市场份额,戴尔公司表示未来的市场策略仍将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戴尔的价格战将在全球打响。这对正处于调整期的联想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在2004、2005两年中,联想在中国终于成功地将戴尔攻势遏制住,并将自己的市场份额牢牢控制在30%以上,但来自全球的调整还远没有完成。 自从收购IBM的PC事业部之后,联想集团的中国员工已经很难见到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了,杨元庆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处理棘手的海外业务,但在5月底杨元庆回到中国,因为虽然联想以竞标形式,得到美国国务院超过1300万美元的订单,但美国仍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修改采购流程,将采购的联想电脑只用于非保密的系统,并对今后所采购的电脑系统进行更严格的审查。这对急于走向国际市场的联想集团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杨元庆希望能在国内得到业界甚至政府的支持。 也正因此,对于联想集团来说,国内市场的稳定就显得极为重要。但随着戴尔不断在价格上提出挑战,另一PC巨头惠普也宣布进入中国二、三线市场,渠道下沉,联想的本土守卫战并不容易。而本土之战只是惠普、戴尔、联想三大PC巨头全球竞争的一个缩影。 联想的本土守卫战 联想的大客户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风光过,因为是他们成功地挡住了戴尔潮水般的攻势。而这主要得益于联想对销售系统激励制度的改进。 联想的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系统实际上更多地效仿惠普与IBM这些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公司,对销售人员的考评与销售业绩的挂钩并不紧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联想的销售人员与其他部门一样吃“大锅饭”,同一级别的销售人员收入差距不会超过1000元。但在2002年戴尔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其销售人员在巨额奖金的驱动之下,如狼似虎地吞噬着中国PC市场时,联想的销售人员却显得有点手足无措。 2003年底,时任大客户部总经理的蓝烨改变了这一局面,他也要让联想的销售人员具有更强的“进攻性”。不仅为销售人员制订高额的销售提成,还规定销售人员的奖金可以为基本工资的6倍,这种激励机制与戴尔的销售模式极为接近,在此带动下,联想在金融、军队、石油等大客户市场与戴尔展开了极为激烈的争夺。 由于戴尔在中国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戴尔销售人员流动性非常大,不时发生的客户经理“一锤子买卖”的短视行为,让戴尔这个“国际品牌”的成色日趋褪色。“以前客户可以接受戴尔的产品价格比我们高几个点,但现在价格差距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联想的一位销售人员说。 2004、2005年联想大客户部的销售人员,在经历了激烈拼杀之后,迎来了“成功的喜悦”,年收入高达百万元的销售人员比比皆是。 2005年底,前戴尔中国公司华东区销售总监童夫尧走马上任,担任联想大中国区大客户业务部总经理之职,他将面临比蓝烨更为艰难的局面,因为戴尔正在酝酿下一波的价格攻势。 2006年五一节来临之前,戴尔以3999元价格推出一款搭配主流的19寸液晶显示器的机型,再次挑起价格战。而这仅仅是戴尔价格战的开始,有消息称,戴尔启动了一项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产品线降价计划,产品涉及服务器、工作站、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最高降幅高达28%。 在中国市场,联想成功地遏制住了戴尔的进攻,但在美国市场,联想面临的问题要比戴尔在中国的挑战严峻得多 虽然戴尔的价格战将极大地影响其利润水平,但为了抢占已经失去了的市场,戴尔只有再次祭起价格这一法宝,以实现其全球范围的反击。 另外联想的供应链系统通过这两年的努力虽然得到极大的优化,在某些技术指标上已经可以与戴尔相媲美,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戴尔近乎完美的供应链系统仍然是目前任何一家厂商都难以逾越的。而更重要的是,戴尔在全球采购上拥有比联想更大的优势。 批量采购和压价是戴尔惯常采用的手段,实际上至今为止,对于一些供应商的名单戴尔都秘而不宣,但戴尔在全球得到英特尔的有利支持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仅是缘于戴尔对英特尔的全球采购量是联想的三倍多,更在于戴尔与英特尔20多年来建立的紧密关系。 2005年,联想的销售人员时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况,他们千辛万苦争到了订单,但后台供货部门却表示不能及时供应芯片组,让销售人员无所适从。实际上,这一年正是联想与英特尔“交恶”的一年,由于采用AMD的产品,英特尔对联想产品的支持非常有限,而在戴尔即将展开新的“不计后果”的价格战中,联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 2006年3月,联想面向海外市场首次发布了Lenovo品牌电脑,在同种配置下,发售价低于中国市场。但联想要想在美国市场赶超戴尔,比戴尔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虽然联想在整合IBMPC业务方面非常成功,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客户流失、利润率没达到预期以及有些费用还没有摊销完成的情况,这一切都在显示,联想还没有真正度过难关。 戴尔的难题 反过来,戴尔面临的挑战也绝对不比联想小。Gartner公司公布的2005年全球PC销售最新调查报告称,2005年全球电脑发货量同比增长了15.3%,戴尔发货量增长了18.6%,超过了全球的平均增长水平。但在2006年第一季度,戴尔的市场占有率却出现大幅下滑。 2006年5月,曾经备受追捧的戴尔风光不再,而戴尔的竞争对手、股价一度表现疲软的惠普现在却引起了华尔街的浓厚兴趣。因为戴尔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发展空间有限的美国PC市场,而在印度、中国和东欧等新兴市场并没有取得相同的业绩。难怪有戴尔高层称,如果公司在美国以外市场的占有率与美国本土市场一样,那么公司的规模将翻番。 然而,戴尔占据优势的美国PC市场的增长远远低于全球市场的速度,IDC认为美国PC市场增长了5.3%,而全球市场增长高达12.9%,而在那些增长迅速的市场上,戴尔的直销优势难以发挥出来。 由于市场信任度相对较低,新兴市场的消费者可能更愿意从零售商那里购买电脑,这无疑将使直销模式处于劣势。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在采购PC时也越来越多地喜欢亲临零售店,而在零售渠道,很少见到戴尔的产品。 与此同时,戴尔宣布开设零售店的消息也在业界引起哄动,因为这意味着戴尔实际上放弃了单一直销政策。事实上,在中国戴尔早已经开始发展代理销售,在北京中关村海龙大厦,戴尔的产品随处可见,一些代理商以大客户的名义从戴尔拿货,然后销售。显然,进入中国这个增长迅速的市场,完全依赖直销行不通,而戴尔要摆脱困境,却只有依赖这些新兴市场。 2006年3月,戴尔董事长迈克·戴尔访华,宣布2006年公司在保持降价策略的同时,将进一步扩大戴尔中国设计中心的规模。上海设计中心的员工人数增加70%到200名;而在增长迅速的印度市场,戴尔计划三年内增聘1万名雇员,使公司在印度的雇员总数达到2万人。 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戴尔的研发费用只占支出的2%,而惠普通常达到5%至8%,而戴尔的研发成本多用于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也就是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外人通常惊异于戴尔的生产能力。但业界也认为,戴尔并不像是一家高科技公司,更像一家制造厂商。 事实上,在PC市场上,由于采取低价策略,与本土企业相比,戴尔的国际品牌优势并不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6年3月,戴尔正式宣布收购Alienware,其意图很明显,希望靠Alienware的高端PC(包括笔记本电脑)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不再是仅仅依靠单纯提高销量来获得利润的增加。 复苏的惠普PC 多年来,惠普的PC部门始终都在亏损,也正因此,在IBM出售PC事业部之后,业界猜测惠普也将剥离不赚钱的PC业务。随着更多消费者在购买笔记本电脑之前先要亲身体验,惠普的PC在精耕细作的零售商经销模式中渐渐恢复并发展起来。 印度电脑市场被誉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个市场正处于井喷时期。从2005年3月到2006年3月一年中,印度市场共销售了460万台电脑,较之前一年激增30%,其中,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增长了168%。占据印度市场18%份额的惠普成为绝对的霸主,此外是印度当地的品牌HCL Infosystems和联想集团,分别占据14%和9%的市场份额。正是在这些新兴市场上的成功,让业界相信,惠普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取代戴尔的位置成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商。 与戴尔不同,惠普的发展策略采取的是精耕细作的渠道模式。在中国市场上,惠普也将渠道的触角伸到了联想所擅长的三、四级市场,2005年底惠普在中国中小城市举行声势浩大的全国巡展,以吸纳联想、方正等品牌在当地的经销商加盟,并计划在中国市场上,两三年内击败方正、戴尔等厂商,更要取代联想成为亚太区PC市场老大。 事实上,虽然在中国市场惠普笔记本电脑增长迅速,但联想本土防御的重点还是戴尔,在亚太市场上,惠普的竞争力则不容忽视。据IDC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联想在亚太区PC市场的市场份额为17.6%,惠普为10%,而戴尔为9.9%。而惠普计划2006年亚太区PC销量增长率将达到20%左右,是该地区全行业10%的增长预期的两倍。 惠普将在中国更多城市设立办事处、销售机构,从而增加区域市场的竞争力,未来三年将覆盖400个城市;另外惠普还在积极扩大亚太区5家生产工厂的产能,以应对亚太区市场及中国市场的增长需求。 除了中国市场,惠普在亚太其它几个市场上,在品牌及渠道建设上,都处于比联想更有利的竞争优势,而联想也必然会积极发展整个亚太市场,使之成为联想全球发展的后备力量,在这个市场上,同样采用渠道模式的惠普无疑将成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 在全球市场上,戴尔与惠普的争夺正处于白热化阶段,2006年5月,惠普高层称,大型企业客户对戴尔的销售行为越来越感到不满,他们正在远离戴尔而向惠普靠拢,此番言论引起戴尔极大的不满。 毫无疑问,在全球PC市场,戴尔、惠普、联想三大巨头正在上演一幕精彩的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