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劳动保障信息化:融国计于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 11:47 中国信息化杂志
科技时代_劳动保障信息化:融国计于民生
劳动保障信息化:融国计于民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中国信息化杂志 记者/白丽 吴玉征

  人生各有不同,但生老病死,却是每个人共同面临的生命历程。

  当你求职时,谁在为你提供就业信息?当你生病住院时,谁能为你分担经济的压力?当你颐养天年时,又有谁为你解决经济上的后顾之忧?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

  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中,谁为你记录一生?谁为你管理一生?又有谁为你服务一生呢?是劳动保障信息系统。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支撑,既是一项技术工作又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各地是如何建设劳动和保障信息化工程?为了深度反映劳动保障信息化实践、本刊派出采访小组分赴山东、辽宁、安徽、河北、河南和贵阳等地,专访了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关领导、信息中心主任,实地了解劳动保障信息化进展,并推出六地特别报道。

  劳动保障信息化与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正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意识上提高对劳动保障信息化的认识,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在为民服务上创新方法方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服务于百姓,履行“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服务宗旨和使命。

  试点出动力 示范出经验

  当前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06年3月底,全国有17607万人参加了基本

养老保险,14093万人参加了
医疗保险
,10698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8633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5781万人参加了生育保险。2005年,5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总规模超过1.2万亿元。巨大的信息流和资金流,迫切要求劳动保障部门改进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监管力度,提升服务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保工程诞生了。2004年8月,金保工程立项。2005年6月,中央部分的立项审批工作顺利完成。与此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其作为“一号”工程,制定了总体规划,下发一系列文件,对软件开发、部省联网、数据整理等工作进行部署安排。

  金保工程建设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劳动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查询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查询劳动保障政策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个人账户情况。从参保登记到待遇发放,从招工录用到解除终止

劳动合同,从登记失业到接受就业服务和政策享受,劳动者都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同时,又为劳动保障部门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劳动保障管理服务能力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华福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金保工程正逐步将贴心服务送到每一个人,造福亿万民众。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各地的劳动保障信息化逐步开展,从全国试点到省级试点再到地市试点的进行,以点带面极大促进了劳动和保障信息化的发展。实践证明,这是推进金保工程建设的一个有力举措。

  贵阳能成为劳动保障信息化的示范城市,听起来似乎有些意外,一个地处西南边远山区、经济并不算发达的城市,缘何能在这方面超过其他省市呢?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造成的经济发展滞后和低保人群的帮扶问题,才更急需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给予有力的支撑。如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安置问题,老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等等。劳动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和“安全网”,长期以来,贵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劳动关系调整作为主要工作来抓,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社保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改善,上百万的保户享受到了贴心服务。

  现在,进入贵阳市社会保险的企业干部职工,不会再为退休和失业后的生计发愁了。农民工、灵活就业者也被纳入了社保体系,覆盖面越来越广的社保体系也向现有的信息系统提出了挑战,一个不断扩充和调整的信息系统是贵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所面对的课题。

  华福周副部长在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说,“示范”出动力。对于示范城市自身而言,被列入“示范”,增强了其建设金保工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推动其自身的系统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示范”出标准,示范城市建设中形成了具体的、可衡量、可操作的评估标准。这是前进的着力点。“示范”出经验。示范城市在金保工程建设中摸索出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示范”出样板。通过示范城市典型引路,带动其他城市全面推进。

  服务于民 各出妙招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乃民生之安。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让百姓放心、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劳动和社会保障是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和信息化建设部门考虑的问题。地方劳动保障信息化呈现出了一些亮点。

  安徽省社会保障事业管理局负责管理9个行业50万职工的养老保险。过去苦于手工操作,数据难以做到准确无误,从来不敢打出对账单。参保对象拿到的就是一个手工填写的小红本。就这个小本,让老百姓疑窦丛生。既然手工填写,那你填500可以,填1000也行,全在于那支笔,自然无法取信于民。但借金保东风,安徽省社保部门终于下大力气,进行了艰苦的数据整理和数据整合工作,终于有了一本明白账。底气足了,对账单也就打出来了。去年,安徽省社会保障事业管理局给所有养老参保职工打出了清清楚楚的对账单。

  就这小小的对账单更是让安徽省宿州市桥区劳动保障部门打了个翻身仗。去年一年就有5000多名个体劳动者主动缴费,参保缴费率由过去不足50% 飙升到了85%以上。过去,每年区财政要补贴800万~1000万元,现在他们不仅甩掉了要补贴的帽子,反而一下增加了1000多万元的收入。他们尝到了用信息化手段为民服务的甜头,老百姓也因此享受到了信息化服务的便捷和实惠,双方走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现在,桥区还建起了宽敞的服务大厅,为老百姓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从小红本到对账单,谁能说出这中间的距离究竟有多长?

  而河北省金保工程把网络延伸到街道社区,把信息和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使人民群众非常方便地查询账户情况,查询岗位空缺,在网上进行求职和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事务,老百姓无需走进劳动保障局的大门,就能享受到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从为民、亲民到便民,河北省金保工程正在搭建一个覆盖全省的信息网络,为劳动者实现跨地区流动、跨地区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提供更加实际有效的支持,实现了劳动者走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的目标。

  过去,不同险种有不同的保险机构,单位或个人参保,就必须到不同部门登记、不同部门申报和不同部门去缴纳,让人烦不胜烦。现在有些试点城市有了“一票征收”,变“一票一部门”为“五票一部门”,变“一险一票”为“五险一票”。“一票征收”给老百姓开通了“绿色通道”,只要到一个大厅,一次缴费,一张票据,就能把五种保费全缴纳,这是何等的便捷和舒畅?

  因地制宜 巧解难题

  沈阳有700万人口(城镇人口是490万人)。截至2004年底,从业人员220万人,无业人员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7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所覆盖的人群很有限。有鉴于此,其劳动保障信息化先服务好当前面临的问题。因此,解决好劳动就业和失业保险两项工作是近年沈阳的工作重点,最终将服务于全部人群。

  沈阳劳动保障信息化始于1996年,着手点是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先后完成了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和失业保险基金发放管理系统的开发,分别用于支持就业管理、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管理、失业保险管理等项业务;并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和失业保险服务网络,实现了劳动力市场和失业保险信息管理和服务。

  12333社保咨询服务平台本不是贵阳首创,上海和郑州就走在了贵阳之前。但正是由于经济基础不够厚实,贵阳走出了一条结合当地实际、自我发展的道路,引得其他地区纷纷来此“取经”。

  各地推进金保工程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缺资金是个共性问题。

  河南许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做法是与银行合作,巧筹资金。当时,许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吸收的各种保险金已经有几千万,许多银行都对这笔保险金感兴趣。许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军英最终确认一家银行,该银行愿赞助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价值300多万元的设备。

  对于河南、安徽等中部省份来说,资金与人才短缺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为了做好关乎民生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劳动保障机构需要着眼于节约、创新、全局观的发展理念,不能垒建自己的信息孤岛,把劳动保障信息化上升到关乎国计民生的角度来思考。

  统筹规划 整合资源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一个误区:不少人人认为信息化工作只是经济发达地区提升业务管理水平的一种手段,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社保信息化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他们认为,只要有了资金,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然而,山东省劳动保障部门却想了一种与此不同的思路。

  目前山东省建立的集中模式的电话咨询服务系统,较之目前社会上分散建设的咨询信息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是统一规划,节约资源。全省咨询服务中心统一规划,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共享程度。全省只建设一个中心,资金投入大大减少,且全部由省中心统一投资,各市只需提供人员和办公场所,既避免了重复投资,也解决了因部分市资金不足不能按时开通的问题,从而树立了全省电话咨询服务能力。二是统一标准,实现资源共享。全省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系统遵循全国统一的系统建设规范,实现了系统建设的一体化和互联互通。整个系统由省厅统一建设,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设备和统一培训,从各方面保证了系统建设的整体性。

  在这一点上,金保工程做得好的省市擎起了“统一”的大旗。这在河北也得到了印证。河北邢台打破部门分割,重新规划成立了统一的稽核征缴中心和基金管理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施全省统一的社保核心平台软件,优化了业务流程,全面提升了劳动保障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邯郸市按照统一征缴的要求,梳理了业务流程,优化了管理服务模式,为统一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安徽省劳动保障信息化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要求,将劳动保障各项业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全省将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应用软件、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统一的安全支撑体系等,最终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的统一共享目标。

  河南与安徽等省通过全省劳动保障系统软件统一开发的方式,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统一推进。而推进速度与各省的领导意识、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基本情况相适应。统一的“金保”软件开发与布局,无疑会为地方劳动保障信息化节约资金,提高各地的金保工程建设速度。

  统一之后,五险合一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如果实现了五险合一,老百姓将会一卡走遍全国。金保工程就是得心工程、民心工程。如果各级一把手都来重视金保工程,真正将劳动保障工作做进“民心”里,那么和谐社会即在眼前。

  人才匮乏 急需解决

  信息化建设能否持续运行的关键之一是人才。人才匮乏是各省市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的一大棘手问题。

  在安徽,由于各地发展很不均衡,省会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信息化人员队伍有16人之多,但在某些偏远地区,甚至连一个专业人员都没有。在人才匮乏地区,即使硬件再完备,软件再统一,也是枉然,这是困扰安徽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的一大难题。

  为此,近年来,安徽各地将人才工程作为金保工程的重要内容加以同步实施,加强了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锻炼和培养,特别是去年,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组织各市参加了劳动保障部举办的多期金保工程建设培训班,成效斐然。今年,针对首批启动统一软件实施试点的市,省厅又开展了软件实施前的实地培训,学习统一软件系统架构。此前,还举办了数据库软件和中间件软件的基础培训,提高了全省技术队伍的业务水平。目前,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比较熟悉劳动保障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队伍已经初步建立。

  尽管如此,不少地区的信息化人才依然缺乏。

  山东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在省厅成立信息中心的同时,各市也按照统一部署,积极向当地有关部门争取编制,建立综合信息管理机构,目前全省已有10个市建立起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暂时没有批准设立机构的市,通过整合内部专业技术人员也已组成了临时管理部门。

  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信息中心要负责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组织实施,是四个中心的综合,即劳动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信息技术指导中心、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宏观决策支持中心。他们正在积极推动从单一的数据中心向真正的信息中心过渡。

  目前,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信息中心15个编制, 共13个人。其中硕士7名,都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平均年龄在全厅各直属单位最低,平均学历最高。省里统一制定标准,统一招考。而且平时,厅里非常重视业务培训,经常组织大家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学习。

  综上,目前省一级信息中心人才建设由于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问题还不太突出,但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依然存在着人才请不来、留不住的状况。这种状况急需解决。(刊发于中国信息化杂志2006年6月5日《封面:劳动保障信息化区域特刊》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