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难解数字之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 13:52 互联网周刊 | ||||||||||
在生产流程控制要求如此之高的地方,信息化将如何发挥作用? 本刊记者|刘磊 国泰华荣进行信息化的导火索来自于2003年一次生产线上的停工事件。事情的主角之一,就是今天负责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副总经理赵世勇。
当时的赵世勇恰好是生产维修的主管,生产线上坏了一台机器,必须要马上送去修理,整条生产线才能继续运转,可是偏偏当天管这事的赵世勇不在公司,生产线就只好这么停着。等他最终回来的时候,那条生产线已经停了整整12小时。 精细化工行业是要求连续生产的工种,生产线上的各个生产环节直接相互依存,互相配合。不仅流程不能中断,就连进行时间上也不能有大的变化,因为对于化工行业而言,化学原料的反应时间也是生产参数之一。所以生产线上一处停工,不仅意味着全线停工,还意味着大量能源的消耗和大量原材料的浪费。所以12小时的停工在一般企业看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对像国泰华荣这样的精细化工企业而言,简直就是场灾难。 找不到一个人就让工厂陷入停工的现象让赵世勇陷入了对公司管理流程过于“人本化”问题的思考,“出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可供遵循的流程来指导问题的解决,只是依靠人的主观想法,这样很容易就会使流程中断或者发生混乱。” 对这时的国泰华容来说,信息化系统所带来的标准化流程控制和详细的生产数据信息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措施,尽管这时信息化在诸多国泰华荣的员工眼里也就只是个概念而已。 从停工开始的信息化 检修质量和内容决定了国泰华荣生产装置的运行状态,没有必要的检修和不及时的检修都会造成企业的损失。停工事件使赵世勇认识到,检修质量和标准化流程控制的缺失,是这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国泰华荣的全称是张家港市国泰华荣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有电解液和有机硅两大系列产品。其中,“翔达”牌电解液大约占到了公司销售总额的70%,占据了国内50%左右的市场份额,近几年销售额和利税更是连续翻番增长, “翔达”电解液现在已是国内市场上公认的龙头老大。 信息系统能够给国泰华荣带来什么?虽然标准化的信息系统能够帮助生产流程长期保持稳定,实现持续增长,控制工艺参数,留下准确的产成品和原材料纪录。但是让标准化的信息系统适应精细化工行业中那些个性化的东西,比如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工艺参数视反应情况作出微调等,却并没有多少企业能够成功做到。 赵世勇明白,如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大修计划,关键是平时对生产全过程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分析,只有长期记录集成全过程生产信息,才能为大修设备提供科学的检修依据,可当时的国泰华荣由于没有信息化系统,要做到这点难上加难。 车间内外的管理信息化 于是国泰华荣的信息化开始从固定流程入手。“大家都严格按生产计划办事,”赵世勇说,“原来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现在是系统要求你应该怎么做。” 与一般工厂不一样,精细化工行业加工工艺都是采用专用的设备或装置,流程和能力都相对固定,工序间连续且匹配性强,每天的产量波动幅度不大。要想生产过程顺利不受干扰,生产计划、采购计划要做好才能保证不会超出生产能力或者不会出现停工待料的情况。同时,要保证生产线不因为其他的原因陷入停滞,库存管理、设备的维修和定时检修管理、各种备品备件的管理也都要做好。 新的信息系统将这些原来分散在车间各处的数据都聚集起来了。采购人员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到还有多少库存,还有多少备品备件,以此制定采购计划;制定生产计划的人员则可以看到采购计划和库存情况,制定生产计划;设备管理人员则能够根据生产计划更好地调配机器的维修时间,以免发生冲突;库存管理人员则将各种备品备件,和各种产出品,随着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产地和工艺参数情况,按照浓度和质量等级进行分配入库;最后,有了批号跟踪管理流程,工人们和库存人员搞错批次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因为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种产品,也都留下了严格的批号纪录。 同样感到轻松的是国泰华荣的成本会计。精细化工行业的成本核算难度大是公认的事实,因为生产程序复杂,由于生产条件变化成品会有所不同,比如产出结果往往随着温度、压力、湿度等生产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有时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产品产出;有时是一个炉里会同时产出多个产品,有联产品、副产品或者中间产品。而且有些产品,还需要分离出来,在成为成品之前经过冷却或者压缩等后续工序。 当生产制造过程和生产管理过程都实现了信息化以后,系统中有了每一步产出品和最终各种产品的分类分批次的记录,成本核算就可以依据这些数字通过成本管理系统进行核算,不仅结果精确,节省人力,而且还是实时的。 不够精细的信息化 但就在信息化给管理带来好处的同时,信息系统进入国泰华荣的生产控制领域,问题也开始伴随出现了。 因为化工行业是典型的流程行业,主要通过对购买进来的原材料进行混合、分离、粉碎、加热等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原材料增值,整个化工行业的生产过程,都是靠调节工艺操作参数来实现的,精细化工行业更是如此,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流程相对固定,工艺非常复杂,各种用于控制和调度的特性参数多得让人头痛。在国泰华荣的生产线上,技术员把反应温度调高0.5度,出来的东西恐怕就南辕北辙,而不同的硅烷偶合剂,可能用途就完全不同。 生产计划上明明写着要生产一批硅烷偶合剂b,生产线上反应进行完以后,一看产成品的颜色才发现出来的是硅烷偶合剂a。这种问题在国泰华荣这样的精细化工企业是家常便饭。扔进去的明明是一样的原料,一样的配比,一样的反应条件,偏偏产品就是不同。这样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的时候可能只是外界条件的微妙变化,发生这样的问题,手工操作的时候只要通过检测把产品确认为何种类型,进行记录并入库就可以,但是标准化运行的信息系统却显然难以“理解”这样的随机事件。所谓的标准化就是固定逻辑:A+B,加上特定的反应条件和配比,出来的必然是C。 当标准化给国泰华荣的管理和生产都带来好处的时候,随着信息系统向生产线的核心位置发展,精细化工行业自身行业性质所决定的信息化问题开始逐渐展露出来。 “ERP是企业信息化的工具,要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它,而不能被它所限制死。”国泰华荣的信息化建设开始以来赵世勇就一直这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