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分析:AMD欲狙击英特尔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 09:29 eNet硅谷动力

  作者: 葛雅丽

  【eNet硅谷动力消息】AMD公司的CEO鲁伊兹称,公司将针对英特尔的"开放平台"战略进行较量,以实现AMD的产品和其合作者更紧密的结合。

  一年多来,AMD的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这是鲁伊兹始料未及的。同时,AMD在服务
器芯片市场和零售市场的份额也在不断上升,对英特尔形成了进攻。最近,AMD最大的收获就是戴尔宣布购买自己的芯片。戴尔表示,今年晚些时候,将出售基于AMD芯片的产品。

  在今年6月1日举行的分析师见面会上,AMD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产品路线图。鲁伊兹向记者谈到了公司的战略和未来面临的挑战。现在,摆在AMD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增强与软件厂商的合作,增强与其它芯片厂商诸如Nvidia、Atheros和Broadcom的合作。

  上述这些公司,都面临英特尔平台战略的挑战。根据英特尔的平台战略,英特尔将在芯片产品中捆绑显卡、无线芯片和软件等产品。为了对抗英特尔的平台战略,AMD宣布将向上述合作伙伴开放产品架构,使他们的产品能与AMD的产品实现更紧密结合,发挥更好的产品性能。

  记者:AMD推出了一个叫 Torrenza的战略,这似乎是对英特尔平台战略的回应。AMD要在什么地方联合合作者,建立所谓的"开放平台"?

  鲁伊兹:客户发现,我们开放的架构平台极具吸引力。在一些领域,芯片的性能是极为重要的,但只占整个市场的一部分。随着英特尔进一步缩小技术的差距,双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推出的新的架构,可以与合作者的产品整合使用发挥最佳功能。我们计划于2007年底推出开放平台测试版本,于2008年正式推出。

  又一次,我们将与竞争对手拉开了距离。对于客户来说,利好的消息是:英特尔的产品正在日益完善,但其产品不是新的架构。我们正在努力确定未来的架构,一旦推出将会对市场产生极大的冲击。

  记者:这或许是真的,但英特尔也在深化其产品路线图。似乎,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内,AMD的产品在处理技术方面会落后英特尔,这可能会使英特尔保持优势地位。AMD如何在市场上进行调整?

  鲁伊兹:过去,我们在90纳米芯片市场落后一年时间,没有人问我们皓龙芯片是65纳米还是90纳米,他们只关心皓龙芯片的表现性能如何。

  记者:AMD攻击的主要市场有哪些?

  鲁伊兹:我奉行乔治·

巴顿的逻辑:我们不会防守,我们会主动地进攻、进攻、进攻。我们会向服务器、台式机、手机等市场进攻。我们无意于防守。

  记者:考虑到这是一场技术性更强的较量,你是否认为英特尔更具竞争优势?

  鲁伊兹:我们于1999年推出Athlon产品时,这是一个错的产品。做为回应,英特尔推出了P4产品。现在,英特尔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但都是基于相同的架构。英特尔内核更好,但我认为,新一轮的较量不再是关于内核的较量,客户会更关注于架构平台的性能,关注于技术创新。

  记者:在戴尔宣布采用AMD产品前,AMD就赢得了一些有反对戴尔倾向的客户。AMD是否担心,诸如惠普、Sun等客户会放弃使用AMD产品的想法?

  鲁伊兹:我们经常说,希望戴尔能成为AMD产品的客户。我们很高兴戴尔决定使用AMD芯片。我们希望与戴尔合作,继续强调如何使用AMD64处理器技术来满足用户需求。我们与OEM厂商的合作从未象今天一样稳固,这些厂商都在不断拓展AMD产品的范围。他们意识到,把戴尔作为一个客户坚定地支持,对于公司的持久增长和持续成功是极为重要的。

  记者:AMD公司的两大高管经常在中国和南非活动,与上述国家的合作对AMD未来的成功有多么重要?目前国际市场的收入占AMD总收入的几成?未来五年内,AMD计划要把国际市场的份额提升到多少?

  鲁伊兹:目前,国际市场的收入占到了70%,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比率会不断提升。中国、印度、南非、南亚等是公司业务的未来,特别是中国。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想在全球市场取得成功,就必须在中国取得成功。因为每个国家都在发展,因此面临的挑战也是不同的。在上述国家的一些地方,目前动力供应和宽带接入等服务还很有限,但未来几年内,这些地方就会成为上述国家PC业的中流砥柱。在与全球交流方面,我们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加入并领导全球增长的潮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