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填平数字鸿沟从降价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 12:22 eNet硅谷动力

  作者: 小逍尧

  【eNet特约评论】5月29日有消息称,由于运营商的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去年签约高速互联网接入的美国中低收入用户创下了历史记录。从去年三月到今年三月,收入在3-5万美元之间的家庭宽带用户增长了59%。而同时年收入小于三万美元家庭的宽带用户增长了40%。电话公司在去年大大降低了DSL上网价格,Verizon通讯公司和AT&T公司都推出了每月14
.99美元的收费计划。但是对比显示,中低收入家庭的宽带用户普及率仍然低于高收入家庭。在3-5万美元收入家庭中,宽带用户普及率是43%,而年收入7.5万美元家庭的宽带普及率是68%。

  美国存在着数字鸿沟,但是美国人在用市场的手段缩小数字鸿沟。市场竞争使价格降低,而价格降低则有效地刺激了中低收入人群的需求,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

  中国的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也存在数字鸿沟,而且这个鸿沟比美国的要大。从数字来看,中国有1亿多互联网用户,但是,这些用户绝大部分分布在中心城市以及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用户少的可怜。

  一小部分人已离不开

信息化,而另外一大部分人甚至连上网的机会都没有,这巨大的数字鸿沟如何缩小乃至填平?美国的例子告诉我们:高价格是数字鸿沟中的第一道坎,降低价格是缩小数字鸿沟的有效手段。

  而谈到降价,我们需要知道中国互联网接入服务有没有降价的空间和必要。让我们来看下面的对比。

  我们把美国和中国的DSL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价格做一个对比。以Verizon公司和AT&T公司提供的14.99美元包月的DSL服务,相当于人民币120元/月。与北京的DSL包月费对比,似乎价格基本相当。但是,我们不能只看这个费用的绝对数字,还应该对比一下这个支出所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

  以一个年收入3万美元的美国低收入家庭为例,其每月收入为2500美元。国内家庭以北京为例,北京平均每个家庭月收入为7200元(北京2005年人均月收入为2400多元人民币,平均每家按3人计),相当于900美元。这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支出同样数值的互联网接入服务费,对于中美家庭的意义不一样。中国家庭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支出占月收入的六十分之一,而美国家庭同样的支出只占月收入的一百六十七分之一。同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中国的价格是美国价格的2.8倍。

  这样看来,中国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价格比美国高多了,降价空间巨大。

  降价的空间有了,那么降价的必要性有没有呢?

  我们知道,在一定的价格水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会达到均衡状态。美国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在运营商竞争降价之前,其供给和需求在原有价格水平上达到了一个均衡。但是,这时的均衡只是主要体现了高价格下高收入家庭的需求,而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需求则被这个价格挡在门外。降价之后,更多中低收入用户的需求才得到满足。

  目前国内电信业务也处在相对高价格水平下的供需平衡状态。国内普遍反映业务增速下降、或者增量不增收的问题,这里面有经营管理水平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新市场开拓不离的原因。用一个合理的价格来激活中低收入用户市场,满足这部分用户的电信业务需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因此,互联网接入服务价格不但有下调空间,而且有下调的必要。

  其实,降价只是填平数字鸿沟行动的开始。因为决定降低服务价格之后,运营商还有很多事要做:如何做好网络覆盖、网络扩容等工作,如何定一个合适的低价,等等,都是需要认真筹划的具体事宜。

  运营商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其新增客户的边际成本已经很低,完全有能力用合适的低价来服务于广大中低收入用户,而且不至于没有利润。

  同时,国家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强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实力也有目共睹,国家有能力为填平数字鸿沟而行动。除了在电信业务上引入竞争把价格降到合理水平外,国家还需要通过运营商来履行普遍服务的义务,逐步填平数字鸿沟。

  中低收入国民不缺勤劳和智慧,缺的是信息,降低信息服务价格才是缩小数字鸿沟的第一要务。迈过高价格这道坎之后,才是填平数字鸿沟行动的真正开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