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明:海辉的考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 10:28 《中国企业家》杂志 | ||||||||||
公司名称 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 综合得分24.588 三年营收平均增长率148.63%
2005年营收(万元)27200 企业领先性5.204 制度领先性5.204 行业领先性5.426 企业创新性5.000 成长性5.370 点评: 中国TOP1的软件外包企业 ——陈友忠,智基创投总经理 这家来自大连的软件外包企业正奋力做出关键一跃,以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红海” 文/本刊记者 韦 巍 大连,中国软件外包第一城。 海辉的出生并没有比同城竞争对手更为高贵的血统,李远明带着七个“海归”,闯荡十年,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大连软件外包三驾马车之一。 2005年的一场并购将一向低调的海辉推到了聚光灯前,这个已经在三年内由650名的成绩窜升至行业排头兵的企业,开启了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整合运动。这也被认为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告别小作坊、开始进行产业升级的发端。 不过,这场并购的内部整合还没有结束,李远明带领的海辉新团队仍然在调动公司内部的一切资源,与顾问公司等专业机构合作,力求达到最佳的整合效果。“到目前为止,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整合过程中避免各个公司的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并将他们留在原岗位。”对于主要依赖人才的软件外包行业来说,整合能力对这家刚刚度过创业期的公司提出了新考验。 跨过断层 根据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报告,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9.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45.3%。赛迪顾问同时预测,到2010年这个市场将达到70.28亿美元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0.2%! 在这些看似可喜的数字之后,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地缘和语言等优势,中国承接得更多的是日本软件外包。但与欧美市场相比,日本软件外包明显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低价同质化竞争的情况十分严重。 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软件外包发展历史的李远明对此有着清醒地认识:“在中国目前有多达万家大大小小的外包公司为类似的客户提供相似的服务,然而几年之后,这些公司不可能都还存在——这种模式对外包和IT服务行业整体以及各个企业来说毫无益处。所以本行业的必然趋势是合众为一, 在不久的将来只会有几个出众的的明星企业, 就像印度的Tata、 Infosys、Wirpro等。只有在这种前提下,中国的外包、IT服务业才能看到更美好的前景和效益。” 中国的IT外包企业想在短时间内形成比较可观的、具备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合并等形式实现跨越式增长。而在国内外包市场断层严重的情况下, 寻找到彼此思路接近的公司盟友非常关键——双方必须在早期就考虑共同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这对成功整合是很必要的。 2005年,一场并购拉开了海辉与国内对手的距离。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天海宏业国际软件公司和科森信息(亚洲)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三家公司间的战略合并,组成海辉集团。经过此次合并,海辉集团将成为我国提供最全面IT服务的企业和最大的IT外包服务提供商之一。 天海宏业是亚洲主要的软件测试提供商之一;而科森信息科技则在商业运营咨询方面具备丰富经验,完成合并的海辉集团成为提供全面IT服务的企业,在中国六个主要城市及北美、日本拥有分公司和子公司,员工总人数达到1800多名。在李远明看来,在咨询、策划、顾问方面缺乏优势的海辉,正好可以借助科森在该领域的优势,而海宏在软件测试和软件国际化发展方面的优势也同样可以弥补原海辉在该方面的短处,三家的合并取长补短,符合产业发展的方向。 “我们认识到在这个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前景非常看好的行业中,‘大’并不意味着‘强’,而‘小’现在也未必意味着‘弱’。但是很快在‘大’与‘小’、‘大’与‘强’之间的竞争会产生很大的差距。”李远明称。 差异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军日本外包市场,传统的ITO(IT开发外包)市场已经陷入恶性竞争的困境。与此同时,欧美BPO(商务流程外包)业务开始出现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一个是要求不高、利润稀薄、过度竞争的市场,一个是要求严格、利润丰厚、空间巨大的市场,这种跨越对任何企业都将是一种诱惑。海辉并不是惟一一家渴望实现从ITO到BPO跨越的中国外包企业。 但是,目前在北美市场,海辉几乎难寻国内竞争对手。因为海辉早就开始为进军欧美市场作准备。 2002年11月,美国通用电器经过将近3年的考察,终于将海辉认证为该公司在华的首家“全球开发中心”。这是通用电器在全球认证的第9家开发中心,另有6家设在印度。同GE的合作,为海辉进一步争取到了如IBM等一批国际客户与合作伙伴,2003年海辉成功地在美国设立了全资子公司——DMK International Inc.。 除此之外,海辉还创造了国内软件外包的多个先例:国内首家以公司级别一次性整体通过CMM-5级评估的软件企业,国内软件行业首家通过了国际SAS70标准审计的公司。不过这些“首创”并非李远明的目的:尽管目前对日外包业务仍然占据着70%的公司营收,但是,往高端欧美市场的扩张的“野心”已经潜伏了很久,而这些国内同行还未拿到的认证正是通往高端市场的“敲门砖”。 从最基本的对日本市场的ITO起步,发展到目前对欧美市场的BPO,海辉软件公司是为数不多成功实现跨越的中国外包企业之一。而这一发展风向标也使得海辉更早的暗合了众多觊觎中国外包市场的外来投资者们的胃口。 2004年7月28日,海辉科技拿到了由集富亚洲(JAFCO Asia)牵头,英特尔亚太有限公司和Granite Global Ventures国际企业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海辉是少数遵循软件发展规律和可以满足欧美市场需要的中国企业之一。” Granite Global Ventures首席执行官吴家麟一语道破其注资的原因。集富亚洲董事及执行副总裁陈镇洪也不吝赞赏:“集富亚洲选择投资项目一向十分挑剔,我们投资海辉科技是看中了它专业化的软件开发和管理模式。” 三个月之后,世界银行的私营领域投资部门——国际金融公司(IFC)也宣布向海辉投资400万美元,以支持其在国际软件服务领域的发展。这是IFC首次投资中国软件服务业。短短4个月之内,海辉成功融资2000万美元后,正式拉开了大连软件企业大规模资本扩张的序曲。 知识产权保护、语言文化差异和企业管理水平,将是中国外包企业实现从ITO到BPO跨越的三大门槛。“只要跨越了这些门槛,BPO并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市场,我并不认为有多艰难。”李远明说。现在的海辉正期待整合之后的规模效应能够迅速释放,不过李远明和他的新团队并未因此急于求成。他们像成熟的大公司一样小心翼翼地处理企业整合中的各种问题,“一切都要循序渐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