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爱特优科CEO Cyill Eltschinger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 14:42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爱特优科CEO Cyill Eltschinger演讲

图为:爱特优科CEO Cyill Eltschinger演讲。(骆磊 摄)

  5月25日,中欧信息通讯高科技峰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为期两天,来自中国与欧洲最具创新素质和最具增长潜力的 ICT 司将出席和参展,会议汇集中国与欧洲ICT领域最主要的商界、教育界与投资界精英。

  图为:爱特优科CEO Cyill Eltschinger演讲。(骆磊 摄)

  以下为对话全文:

  主持人:今天我们很多人,大家的周围有中国人和西方人一起工作,双方交流的机会很多,接下来是一个讨论会,是由几位中西企业家,坐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在中国从事ICT这个行业的业务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一些想法,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

  今天讨论的主持人是Cyrill Eltschinger先生。

  Cyrill Eltschinger:下午好,我们做一个ICT的专家访谈。CIT行业进入16年的历史了,对市场当中的战略规划和服务,业务和公司的运营,有着深刻的见解,你在方正集团做过八年,在一家惠普的合资企业做过副总。2004年5月份加入了一家公司,并且负责战略规划工作,2005年的时候做常务执行副总经理,做战略计划、战略联盟,以及对于区域分支机构的管理,也是一些专业机构的组成人员,比如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以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也是在当地政府担任一些职位。

  在中国做过多个项目,在电信行业,他的法文,中文,英文讲得非常流离,1995年来到中国,在法国使馆商务处工作两年,今后的十年做了产品和业务的工作,2000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2000年以来致力于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和推销法国的电信产品,像手机,电信基础设施设备,这些方面他们的公司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我们的第三位访谈专家是herve Robin,Richard Robinson,Yu fan,他们是移动互动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2004年十月创办的。我们三位访谈经历的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看到中国正在成为信息通讯大国,中国在IT方面的投资,去年达到1190亿美元,我们拿中国和印度做一个对比的话,印度的投资只有350亿美元,当然和日本比就小多了,去年日本在IT的投资是高达三千亿美元,我们希望和这几位专家在今天的讨论中探讨一下,当我们考虑中国的信息通信产业的时候,大家认为,政府的重要性何在,也就是说在促进和支持信息通讯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呢?

  Herve Robin: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是在电信行业工作的,这个领域当中呢,监管制度,和监管机构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在过去一年当中,我们的几家法国和欧洲的中型公司合作,帮他们在中国市场推销他们的产品,首先到一个新的市场你必须要了解这个市场当中的一些政策、监管,特别是对运营商,对网络基础设备以及对产品技术规格的规范,在做这样一项工作的过程当中,在一个新的市场当中,你需要跟其他的公司和机构密切合作,这对欧洲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一个欧洲公司来说,要完成这项任务要花很长的时间,首先你必须要理解他们要符合当地的技术法规,他们要做什么,他们的产品要做测试,改制或者是调整,对他们来说往往意味着相当多的工作,一旦我们工作做到位了,我们要经过有关市场对我们的产品的认证,这就是说这是你进入一个市场的基本的前提条件,一个新的公司进入一个新的市场,这些问题我们要一开始就考虑到。

  Richard Robinson: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在北京创办一个公司的话,要和政府打交道,在中国这个比例是你15%和20%的时间和精力都要和政府打交道,这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我们的人力和平均水平的公司相比是四倍的一个投入,来获得各种执照、许可,申请和发牌的过程,然后才能建立一个全资或外资企业,就是到这个地方发展的时候,你必须预见到这些额外的资源解决政府环节的很多的问题。

  包括你看其他的一些市场,这些市场当中,如果他们的IT文化非常强大的话,他们的政府基本是放手不管的,印度经常会说,中国会成为世界工厂,印度会成为世界的办公室,但是中国反过来又说,我们既可以成为世界的工厂,又可以成为世界的办公室,可以看到有一些行业已经完全放到中国工作来做了,不仅是生产,在中国有大量的IT的外包,IT的原创设计有很多在中国来做。

  俞凡:我们的公司是香港的一家上市公司,刚才这位先生谈到了在中国可能要和政府打交道,会承担更多的一些负担吧,确实,因为我们在中国的IT,包括通信领域我工作了七年,我们感觉到确实中国的环境和欧美非常不一样,欧美的环境可能更成熟一些,中国是过去二三十年承担了从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一个过程,中国的市场环境是越来越走向成熟,我想这点更多的外国的投资者和外国的企业可以看到,我们不单是简单的前些年的加工企业了,我们承担更多的科技的责任。

  Cyrill Eltschinger:谢谢,我们现在看到有关的流程在不断简化,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我们也不要忘记世界上其他的市场,也有对信息通讯因为管制的市场,美国和欧洲也不例外,他们也有一个严格的管制的机构。在座的几位如何看待信息通讯领域当中的,怎么样在中国创业?

  这是指中国的市场是不是对创业者很友好呢,中国公司,包括海外来的公司,他们在中国的信息通讯创业是不是很容易,或者难易度如何,我们看一下在这个行业中,特别是在英特网的领域,可以看到WEB2.0这样的一些公司,在无线领域方面,我们也出现很多增值服务的供应商,在ICT领域呢,我对这些创业企业更加熟悉,当然我们看到对于ICT领域的创业者来说,也有一些全球的趋势,在你新创办一个公司的时候,如果你想十年前创办一个公司的话,至少是需要上万美元做公关,还要有一个办公,还要有一套硬件这些东西,但是今天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有开元代码的软件。市场营销和公关费用小得多,现在新创办一家小的公司,费用就小得多。一个外国公司在中国做一个业务,可以进行一个远程的管控,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新的流程和工具,比过去花费很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工程人员质量很高,但是劳动成本跟其他地方相比非常有竞争力,在北京,对开发人员,正在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立场。

  Herve Robin:在中国有一批公司有很多的技术,已经在那儿了,如果能够充分运用这些技术的话,是非常有好处的,对欧洲国家来说,现在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在中国市场上,往往没有什么经历,他们要利用中国非常好的工具或者资源,比如价格优势,技术优势,首先要知道在什么地方找到这些技术,什么地方找到人才,产生富有竞争力的业务和产品和服务。我们已经知道在中国的市场怎么,但是对新出门的外国公司来说,他们知道有很多工具,但是不知道怎么用好这些工具,他们第一个要知道在这个市场,怎么样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有一个方向感,所以我们的分析这个市场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我刚才讲这的一点。

  俞凡:我也想说一句,中企动力在04年的时候,在中国子IT外包市场中,作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你能的获得一块业务的成长,就首先要对市场有深刻的理解。

  Cyrill Eltschinger:在中国的未来的一些主要的标志是什么,将来会有哪些要素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会决定中国IT行业的走向呢?

  Herve Robin:IT外包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明显,我觉得从这个方向上讲,中国正在起到一个领先和表率的作用,而且和中国多年来硬件外包的传统也是相一致的,现在软件和服务变得更多了,这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挑战,过去是硬件,像汽车,电视这些行业,我们要更加注重团队的合作,这对中国来说有相当大的挑战。刚才我们的发言人也提到中西方之间的差异,我想在座的大多数人,在中国的ICT领域大多数人,都有一些,多多少少有一些在国外受教育或者工作的经历,我们的工作习惯是很相近的,或者我们的文化是很相近的,在和完全中国本地化的公司,要和欧洲团队充分合作的话,还是有一定的挑战的,特别是在IT服务当中,做软件的话尤其如此。

  俞凡:我不敢说我们是专家,我们企业在过去几年做了一些前瞻性的事,在中国的中小企业这个市场,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一定规模的企业不多,我知道像IBM进入中国,他绝大多数都是在电信能源领域的一些大客户,在中国呢,将来的这种机会,我觉得如果个人市场和企业市场来讲,常常可能是企业市场占有一个主导,中小企业的领导是不可忽视的,谁都可以探索一下,但是谁能在里头做出一些东西来呢,就不好说了。

  我们谈到ICT有信息的技术,也有通信,我们是觉得在过去几年,我们直接涉及了服务的领域,涉及了IT的很多内容,但是往往这种交叉和融合会产生很多的机会,经济学中叫做摩擦产生的机会吧,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尝试,我们提供的IT服务,在这个领域我们是直接跨入硬件和软件的,并在这个领域我们系以一个新的模式,类似电信公司的运营模式,在中国中小企业里服务。

  Cyrill Eltschinger:我们看到中国中小企业在电信技术方面的发展,技术方面的发展会减慢吗?现在是不是已经不够了,如果不够了,在未来还多少的时间呢?

  Richard Robinson:B2B也是非常重要的消费潜力,在奥运会前六个季会开始,奥运会的时候可能有五千到八千万的用户,我认为,会使得中国会出现大量的发展,而且也会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收入,一些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和柬埔寨等等,在中国呢,他们也有发展,他们可能对中国的市场也有兴趣。那么谁适应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我相信谁就会取得成功。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相信会继续有低成本的,也会加强其他地区市场的发展,而且ICT方面的服务更多的是符合本地的消费者的需求。

  Cyrill Eltschinger:中国在电信方面的投资,在中国电信业方面,使外国的企业家也可以来角逐。

  Herve Robin:对运营商来说,有很多的服务和手机的服务是联系在一起的,和无线的服务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也面临很多的挑战,在日本可能这方面,他们在三代技术来临之后,这些差异会逐渐地抹平。之后服务应该更全球化,手机和网络和其他的技术的更新,我相信每一个产业都会发展起来,手机这方面服务可以带动网络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有许多重组,我相信监管方面也会积极推动。

  俞凡: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3G的会议,我们国家的“十一五”计划里面,当时我们的信产部部长说要推动,3G到底能不能上,有些人说可能今年上,但是3G的应用,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我们来说是有应用的需求,在中国市场上如果应用上面没有更多的创新的话,如果不能把相关的产业的一些技术和一些应用结合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走在这个市场的前端。

  Cyrill Eltschinger:考虑到中国的市场,中国是世界第三位,你认为,互联网用户的人数如何才能够出现大幅的增长,来支持整个通讯行业的发展呢?

  俞凡: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是有十年了,现在上网的人数超过了一亿,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和欧美市场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公司应该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网站的出租商,因为网站是我们提供服务。中国有几千万家企业,可以看出来,其实市场的空间是很大的,但是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互联网,关注这方面的应用,我觉得2000年的时候叫互联网泡沫,出新了一些畸形,我们很高兴地看到2005年左右的时候,中国互联网业务开始落地了,我们看到很多实际的运作的一些业务,开始见到了效果,这个过程中间需要更多的业内的企业,和业内的专家关注这个行业的应用的。

  Herve Robin:对英特网来说,首先一个就是我们能接入英特网,对中国来说是这样的,对很多的国家也是如此的。对有些人来说,他们就一定能拥有计算机,这是第一个问题,在这个方向上,我们是可以进行很好的研究,对手机,对移动网络来说,可能会帮助英特网普及,我们认为在中国在网络方面比欧洲更为发达,我们看中国的价格的问题,看接入价格比欧洲的价格低很多,在欧洲接入价格是相当高的,在中国200元就可以有包月的服务,在中国是相当便宜,非常好的,有助于在中国的发展。随着3G技术的应用,我们会更加的乐观,也许我们在服务方面,很多的网站在技术方面。

  Cyrill Eltschinger:我们如何考虑一下增加市场用户的问题,中国的如何来发展新的服务和市场,同时能增加用户的需求,中国的一些新的需求方面如何?

  Richard Robinson:对有一些视频,流媒体啊,从多个源头下载,在日本呢,我们知道应该有五千万的手机,互联网也要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接入,为什么要一定使用个人计算机上网呢,现在很多的人通过手机进行网络的浏览。

  俞凡:无论是本土企业和国外的企业,在中国我们看到几亿手机的用户,现在已经是一个最大的手机应用大国,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计算机的保有量只有四五千万台,即使说作为一个PC产品,这种很基础很基础的IT应用的硬件产品都有很大的商机,IT产业涉及到硬件和软件和服务,每块市场都有很多的商机的,怎么才能抓住其中一块呢,首先要对这个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刚才这位先生也谈到了,在这方面的应用,我们为什么不去在3G来临的时候,让手机上的业务开发出更多的内容,这是毫无疑问的,包括数字电视,包括PC得更加多的应用,其实有很多的机会。

  HErve Robin:因为市场越大,创新就越多,从这个角度研究一下中国的情况,如果有15%到20%的手机用户,这就有很大的潜力。这在欧洲是很难实现的。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拥有了这个市场,在手机移动这个领域,会成为很大的市场。

  Cyrill Eltschinger:谢谢,现在已经讨论了在信息中心行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又讨论了创业企业家,他们所面临的一些进入市场的一些障碍和挑战,以及他们刚开始受到规模的限制,我们也谈到海外和欧洲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碰到的一些挑战,我们也考察了未来信息通讯行业的一些关紧的要素,包括外包,包括B2B,共同探讨了3G到来以后,带来的变化,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这个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也谈到英特网的普及率,也谈到了移动通信,特别是中国人数众多的移动用户,在将来对于网民人数的指数级的增长可能会产生到的作用,最后我们谈到创新和投资,在ICT行业的创新与投资,主要的创新是集中于移动,因为中国移动用户市场规模非常大,而且增幅也是非常快的,同时我们谈到一些流媒体的技术和其他的一些平台。

  比如针对移动用户,我们看到的数码电视,移动电视,经过这样的讨论,我认为我们的访谈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讨论,我们感谢各位的远见卓识,也感谢各位的参与,下面我们进入会议的下一阶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