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微软CEO鲍尔默周一访华 称将加大对中国承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 17:44 ZDNet China

  CNET科技资讯网 5月19日北京报道 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将于5月22日访问北京。届时,史蒂夫·鲍尔默将就微软公司加大对中国承诺的相关举措做具体介绍。这是首席执行官的一次例行访问。

  最近几年,鲍尔默对中国的“例行访问”明显增多,基本上达到每年一次。

  请看CNET News.com 馔于2002年的文章《微软21世纪的CEO--史蒂夫·鲍尔默》。

  美国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生于195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数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他曾在宝洁公司工作过两年,担任了产品助理经理。加盟微软之前,他又进入斯坦佛大学商学院深造。1980年加盟微软,2000年1月,他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从此,他的热情及领导艺术成为他任职期间的特点。

  微软现任CEO 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易于激动”.激动的时候,鲍尔默习惯于把任何东西都强调三遍.

  "Windows,Windows,Windows"——这是20世纪80年代微软公司用来激励员工推广

操作系统时所用的战斗口号.现在鲍尔默在推广微软的.Net互联网服务(Web services)技术时也用了一句新的口号:在一段网上广为流传的视频剪辑里,鲍尔默用他迷人的嗓音在微软大会讲台上充满激情地反复呼喊"开发者"多达14次以上.对此他在最近一次谈话里用少有的低调说到:"我对他们发表演讲,我被他们所激动."

  这就是鲍尔默,业界充满激情的演讲者的代名词,与他相比大多数公司的CEO演讲往往显得平淡无奇。但是, 鲍尔默绝不仅是一个狂热的拉拉队长,他的商业天赋和市场直觉同样卓然出众。

  多年来,鲍尔默的公众形象一直与他的密友, 极具分析思维的狂热的技术崇拜者比尔·盖茨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微软的一个前雇员打趣说:"他们合起来是业界最好的执行官。"今天,鲍尔默在软件巨人微软公司担任CEO已有三年,他与盖茨的区别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而且也越来越有价值。鲍尔默的身上融合了智慧、热情和敏锐的公关意识,这使他有可能超过微软公司20年来的公众形象化身比尔.盖茨成为21世纪微软更好的CEO。鲍尔默需要这些能力来迎接微软现在正面临的三大挑战:1, 如何处理政府的监管;2, 如何改变微软公司垄断的业界恶名,重组新的联盟;3, 如何激励微软45000名员工,包括许多手执股票期权的百万富翁来同甘共苦,进行战斗。

  提供互联网服务的Fidesic公司CEO 纳斯姆.塔夫哈(Naseem Tuffaha)曾经在微软做过6年的产品推销工作,他说:"史蒂夫·鲍尔默富于感染力,充满激情。除非你是死人,不然每次与他共同开会非得被他感染不可。"他指出是鲍尔默而不是比尔.盖茨发现了互联网服务的市场潜力,并且首先公开讨论后来命名为.Net的互联网服务概念。塔夫哈回忆说:"当时鲍尔默大胆谈论这一概念,他发现了它,于是他一如继往地热情地推动.NET的实现。

  对于许多熟悉微软的人来说,.Net的例子表明了鲍尔默与他前任盖茨的另一重大区别:盖茨可以指出一行代码里有什么错误,而鲍尔默可以指出某个软件是否具有市场潜力。鲍尔默从麻省理工大学招募来进行早期Windows产品开发的工程师说:"鲍尔默的智力与盖茨相比是明显不同的另一种类型。只要给他一项生意,不管他做过还是没有做过,他都可以用简单的计算估计出这种生意的利润有多少,什么地方挣钱,什么地方亏本,而且他的估计误差不会超过5%。"

  法律的长臂

  鲍尔默敏锐的市场直觉是他用来提高微软高级经理士气的利器,特别是在美国政府采用反垄断法案威胁要将微软一分为二时,鲍尔默把微软的员工重新拧成了一股绳,让他们集中精力做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件官司的确对公司管理层造成了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接续下去。在接受CNET的News.com采访时,鲍尔默承认拆分微软的法案影响了公司的士气,但是他并不认为受到严重打击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数量很多,"但是没有人愿意被自己的政府起诉"。

  现在微软面临的解决方案是保持其原有地位不变,同时必须与政府达成一项协议来保证其经营的合法性。这项协议一旦达成,对微软最大的改变就是要在它的总部建立一个独立的三人技术监管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有权接触微软公司精心保护的所有财富所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如果有必要,监管委员会有权质询微软的任何员工,察看代码,阅读所有内部产品开发计划。鲍尔默激动地说:"这一协议显然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限制和障碍,因此我不能说它让我们放开了手脚,它没有让我们放开手脚,很清楚它限制了我们。"

  微软公司里已经发生的另一重要变化就是去年11月,鲍尔默给所有的微软员工都发送了一份备忘录,里面说明了所有员工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与反垄断法可能的冲突。例如,微软的商业发展部门和法律小组是最可能受到咨询的部门之一,他们就需要统一做法。

  鲍尔默对政府监管协议似乎十分顺从,而微软的竞争对手认为这是在"放虎归山",鲍尔默对这种说法十分愤怒。例如流式媒体公司RealNetworks就认为该协议不是一个"纠正措施",反倒像对微软的"奖励措施"。大多数鲍尔默的严历批评针对的是Sun 微系统公司,该公司被微软的执行官们视为反对微软公司最激烈的对手。Sun公司在协议公布后发表的评论说:"该协议只是加强了微软的垄断,它对恢复市场竞争和创新没有任何作用。"然而鲍尔默用嘲讽的口吻反击说:"你无论怎么做都不会让Sun公司高兴的,如果我们被拆成两个公司,他们会说,哦,拆得不够彻底。"

  修补过去的失误?

  尽管有许多反对的评论,鲍尔默清楚要让.Net和其它的商业软件计划取得成功,微软必须与许多竞争对手进行合作,他在去年11月公司年会上说:"我们知道现在业界并不支持我们,我们需要改变与业界公司打交道的方式和关系。"

  虽然许多人认为鲍尔默承认错误只不过是迫于三年反垄断官司以来一浪高过一浪的批评而做出的姿态,也有很多人认为他是在为微软的协作软件(corporate software)的销售打基础,因为公司的合作关系是这种软件的关键。分析师们认为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微软为了改变在互联网革命中起步较晚而造成的被动局面所遇到的困难相比,鲍尔默要改变微软与业界公司的关系所面临的困难更大。"微软的方向"研究与咨询公司创始人贺维之(Horwitz)说:"合作者的确是协作软件销售里很大的一部分,并且意义远。这是因为任何购买企业软件系统的公司都不是只考虑购买一个产品,而是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必须能够协同工作。"

  鲍尔默的工作成效显著。微软公司与康柏公司的关系在鲍尔默出任CEO后就有所增强,这是因为鲍尔默本人与康柏公司CEO Michael Capellas相处融洽。双方的合作关系对Windows CE和Windows XP这些重要产品的成功发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康柏公司全球商业部门是微软操作系统的最大PC生产商用户,它的执行副主席米歇尔.温克勒(Michael Winkler)评论说:"与鲍尔默合作很容易,我认为在他的领导下微软有所进步。"

  事实上微软的.Net我的服务计划要依靠合作者们在网站上首先提供互联网服务,因此推广.Net互联网服务和相应的软件开发模式是鲍尔默的首要任务之一,他说:"我们没有B计划。"业界资深人士认为鲍尔默是推动这种合作关系的合适人选,也只有他才能保证这种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许多微软的前任执行官们,如执行副主席麦克.麦普斯Mi(ke Maples)和首席运营官约翰.希勒(Jon Shirley),都不能胜任这一工作。一位工业分析师说:"微软这些年成熟了不少,麦克.麦普斯和约翰.希勒都是外行人,他们不了解微软的文化,也不似鲍尔默与盖茨的关系那么亲密。"

  技术永远也不会停止脚步

  微软正在试图跨过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界限向外扩张,鲍尔默的斗志将再次面临考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微软已经推出了三个主要产品:XP、Xbox游戏机和MSN 7.0,.Net计划也已经开始启动。微软还要重新改造SQL Server数据库,开始一个新的协作软件项目,这个项目基于微软收购的一家专门为中小企业开发应用软件的公司Great Plains Software。

  微软公司正慢慢从紧缩的软件行业向服务行业转型,分析师们认为这不但是微软公司的演进方向,也是整个高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很多人怀疑微软的.Net计划是不是过于理想化,现在微软就因为软件可靠性和安全问题受到了很多批评。

  除了上述问题,鲍尔默还要面对微软公司日益庞大的组织系统。“微软的方向”研究与咨询公司创始人贺维之(Horwitz)说:“对公司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人的能力总归是有限的。”但这也正是鲍尔默那具有传奇色彩的人格的用武之地。纳斯姆.塔夫哈说:“鲍尔默出任CEO以来,微软的雇员已经翻了一番,现在的微软已经不是盖茨年代的微软了。谁可以把这些人凝聚起来? 微软需要的不只是战略,微软还需要一个能够把它的战略解释给近5万名员工的领导人,这就是需要鲍尔默的地方。盖茨更会用脑,鲍尔默更会用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