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中国墨盒遭遇337调查专题 > 正文

清除电子垃圾从墨盒回收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18:45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长 弓

  浩淼的沙漠中,卷扬着阵阵风沙,寸草不生,人迹罕至。曾几何时,这里是花红柳绿、湖光山色的满目美景,如今恍如隔世。地球上,只有人类能改变这种现状,因为人类正在制造着这样的结局。

  电子工业领域,电池、墨盒就是能摧毁环境的恶魔。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国,已将电子垃圾回收纳入法规并实施,电子产品制造商在其产品垃圾处理中负有最重要责任,通常要求厂家建立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并承担回收成本。

  惠普,一马当先

  在中国,每年废弃的墨盒超过4500万个,硒鼓也高达400万个,数字还在直线上升。然而,在中国的打印机销售商中,目前仅有惠普公司一家承担电子垃圾回收的系统工作。据《财经文画》了解,目前只有惠普委托中国地区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代理回收其废旧墨盒及硒鼓,然后送往位于美国、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的三个电子垃圾处理场处理。

  爱普生、佳能、联想等更为众多的打印机生产商,尚未建立回收体系。

  “企业回收处理的成本太高,如果全面回收,会造成制造成本的大幅上升。”这些企业更倾向于由政府牵头,由第三方建立处理工厂。

  在这个问题上,厂商面临着一场博弈:一方面是高昂的回收成本,另一方面是全人类的环境问题。“他们觉得,回收似乎是自己掏钱,大家得益的事情。划不来,不干!”中国科学院肖显静教授指出,这些厂商,是以损害社会发展利益为代价获取到某部分商业利益的,他们应该将这些钱用在环保中去。

  早在2001年,中国政府就重视起这个问题。“电子制造业中,企业众多,参差不齐,回收立法很难尽快实施,不过2007年就要正式执行了。”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看来,只有严格有效的执法才能让厂商由不自觉转为“自觉”。

  恶象,环生难绝

  北京,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人们不时能看到一种新情形:地面上,支起一个棱锥形的纸盒,纸糊的底上写着:“回收,硒鼓、墨盒”。判断完你注视这个招牌的神情,不远处站着的那个人便走来与你交易。

  “告诉我墨盒的牌子和型号。通常是一个30-40元。”小贩干脆地报出“市面价”。这种有偿的回收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旧墨盒型号和市场上正销售的一样,二是墨盒可以继续灌墨――有些墨盒灌过两三次后就无法用了。显然,所有墨盒最终都将不符合小贩要求。

  这些小贩将不能充墨的墨盒拆取有用部件,组装后再充墨,其它无用部分则会四处丢弃。“有关部门正联合起来查处这种现象。”某质监部门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在假冒伪劣产品利益驱使的不法分子正逐渐减少,回收站点应该得到国家的认可。

  虽然,厂商只承担回收处理的高昂成本,在向消费者回收时是不付钱的,但在产品销售中,厂商也正积极地保护自己的品牌利益。例如,惠普正在中国逐步建立800多耗材放心店,同时回收他们的产品。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有偿回收”和假冒产品的泛滥。

  似乎是环保给了“有偿回收”名正言顺的籍口,但这给正品带来了严重的假冒冲击。即使工商、质监、厂商和环保部门联合发力,“但是,小贩的假墨盒、假硒鼓还是有市场的,很多小公司宁愿选择价格低很多的产品。”某观察人士分析说,环保和IT假冒这种特殊关系将会持续很久,除非国人的道德素质、品牌和环保意识都提高了,这些不良现象才可能消失。

  环保,全民运动

  日前,记者电话采访了总部设于上海的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中国),问及已回收惠普墨盒的数量,敦豪以保护客户利益为由拒绝作答。但据敦豪北方分部工作人员透漏,北方分部每年回收墨盒约1.5万个!

  相比打印机用户数量和墨盒销量,这个数字还不足一个零头。如此看来,只有厂商的主动是不够的。但在目前,要让大多数消费者能积极主动地将墨盒交回几乎是不可能的。

  “连回收点都没听说过,太不方便了!如果厂家主动上门就好了。”一位公司白领告诉记者,他知道墨盒的危害,而且家里每年大概用掉2-3个墨盒。

  “环保需要公众的力量,我们已和社区、学校、企业签订了回收合作协议。”2005年,惠普公司联合地球村、根与芽等民间环保组织,启动了一个名为“循环巨龙”的计划,从环保教育和回收实施两个方面着手工作。

  德国在3月24日颁布了一条新的法规,所有淘汰的家电、计算机不能再作为家庭垃圾随便处理了,居民必须把这些垃圾送到专门的处理厂去。消费者不需要为这些垃圾处理付钱,这笔钱要由电器生产厂家支付。初步估算,这些厂家每年要为此付出数亿欧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85,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