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北京市卫生信息化横到边纵到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 14:10 中国信息化

  全面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测、应急反应、医疗救治、执法监督和指挥决策的能力,是加快北京市卫生信息化进程的推动力。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谈北京市卫生信息化

  中国信息化杂志 记者/魏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远景目标》提出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信息化带动卫生事业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网多用、资源共享。北京地区卫生信息化工作正沿着这条思路前行。

  统筹规划

  北京地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为公共卫生和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告诉记者,过去,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是,谁有钱,谁就建,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块块的“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北京市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特别强调统筹规划。

  北京地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早于1998年开始建设。从1998年到2002年,包括北京卫生信息网、网上审批、以疫情报告系统为基础的国家卫生信息网和刷卡看病等在内的各项信息化项目一直在建设中。2003年,SARS的暴发成为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一个拐点。在此之前,卫生信息化工作虽然都在做,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采集系统,每个信息化项目都处于孤立状态。

  “SARS期间,我们几乎一天开一次会,要了解每天有多少新发的病人住进传染病医院,有多少疑似的,有多少确诊的;病人住进医院后,谁发烧,谁不发烧,谁由疑似转确诊,谁被确诊死亡等等情况,这些详细的数据要求一天一报。但是,当时的卫生信息采集的数据只有一年报一次的出院信息,报送的方式也只是发传真、报软盘,远远达不到市里对我们的要求。所以,在形势紧迫之下,我们一个星期就开发出了一套病情系统。这套系统以原有的全市医保网络为基础,按照资源共享、数据整合的思路,在全市十几家SARS医院建成直报疫情的网络系统,每天一次的更新数据为市领导即时提供了决策信息。”邓小虹副局长深有感慨地说。

  据记者了解,SARS以前,卫生系统的各项统计数据是从基层单位通过层层汇总、层层上报,最后才能到达卫生部。这种统计方法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在上报的整个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都无法得到保证。因此,SARS的暴发在给公共卫生体系敲响警钟的同时,也引申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卫生系统应该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实现

卫生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全面撒网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市开始大规模建设卫生信息化项目。针对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的建设,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提出要建立健全“一个机制、四个体系”,“一个体制”是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四个体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包括120急救)、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并在三年之内达到机构队伍、网络和信息采集系统建成的目标。根据这些要求,市卫生局决定首先加强自身采集平台的建设,使之成为中心平台,通过网络将全市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联系起来。

  2003年8月,根据“信息整合、数出一门”的总体要求,“北京市卫生信息资源综合采集平台”一期工程启动。依托北京市政务专网的网络资源,全市各区县卫生局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将卫生信息的原始数据项直接报送到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其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再将各自数据上报给各区县卫生局,由各区县卫生局通过统计平台代为上报。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将这些单位上报的原始数据项通过统计平台直接生成各种指标项,通过统计分析端生成各种法定报表或需要上报的文件,并能够根据工作具体要求随机抓取数据,生成政府所要的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底,该系统已建设完成,实现了北京卫生部门所有卫生统计信息的统一管理、数据处理、统计报表、综合查询分析、统一上报等,实现下属单位的卫生统计信息的网上保送,以及与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系统的接口。

  邓小虹副局长举了一个例子。北京有许多慢性病的防治办公室,他们都有一套登记卡制度。但过去总有漏登、错登的情况发生。去年,市卫生局利用卫生信息资源综合采集平台,帮助他们通过ICD编码直接从医院的出院诊断里确定病人,结果,他们比历史任何一年都增加了5000多例的病人,并且经过一例一例的核对,数据是正确的。事实证明,这个平台统计出来的数据比过去精确了许多。目前,这个平台还在不断整合资源、扩充功能。比如将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出院病历整合到该平台上,对春节期间各大医院接收的被烟花爆竹炸伤的病人情况能够做到1天1次的数据统计等等。事实表明,这个平台是能够经得起考验的。

  2004年,以建设基础系统架构和应用系统为重点,北京市卫生局利用已有的资源条件,初步搭建起了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平台。

  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的卫生监督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堪称全国的样板。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只要利用一个手持机和巴掌大的

打印机,当场就可以打出《北京市卫生行政执法文书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邓小虹副局长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一边拿出一张机打的长条单据,“这是我们东城区的监督执法人员在查出违反卫生有关条例后当场打出的罚单,上面有编号、卫生行政机关、当事人、地址、主要违法行为记录等详细的信息。这套系统也是我们检验执法人员是否能够秉公执法的重要手段。目前,该系统已进入二期的完善阶段,完善后的系统具备很多功能 。”该系统涉及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医政、公共场所等共10个专业,以卫生日常监督和执法处罚两大工作领域的电子化为主线,实现了卫生监督执法的信息化。

  2004年下半年,市卫生局启动了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它是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的核心工程,也是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开展的卫生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其主要功能体现在对公共卫生各类事件的反应和报告,以及对公共卫生状态的监控;同时全面如实地掌握北京市公共卫生资源,特别是医疗救助相关资源的信息,设立应急预案知识库、配备应急指挥调度所用技术设施。这项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1)建立全市公共卫生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的网上交互。2)建设北京市公共卫生中心数据库,集中存储全市公共卫生资源数据、疾病预防控制数据、卫生监督数据、保健数据以及公共卫生决策支持数据,逐步形成具有海量数据资源的北京市公共卫生数据仓库。3)编制包括市、区两级公共卫生平台以及各专业信息平台的建设规范和公共卫生基本数据规范在内的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标准并设计出相应的数据模型,使之成为北京市和各区县公共卫生平台建设及各专业应用系统建设的标准和依据。4)逐步实现对市卫生局系统在用或在建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卫生统计系统、卫生防病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实名制管理系统、网上审批系统等应用系统的信息整合。5)促进北京市应急联动中心的建立,与110、119、122实现联网和信息共享。

  在北京市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全面、深化发展的同时,北京市医院信息化建设“此处无声胜有声”。北京地区医院信息化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是以财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为目的。SARS之后,医院信息化逐渐进入临床信息管理阶段,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内涵不断扩大,医学影像处理系统(PACS)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不断得到广泛应用,与医生、护士工作站结合形成了全面支持财务管理、运营管理和辅助临床决策的临床信息管理系统(CIS)。同时,由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医院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在管理和机制上的进一步明确,医院信息系统也面临着与整个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联接和动态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

  人本精神

  “以人为本”是北京市卫生局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时倡导的精神。这里的人一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操作和相关的工作人员;二是指卫生的最终服务对象——北京市民。

  网站审批项目就是一个以百姓为本的例子。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市发改委会同市卫生局按照“需求主导、应用优先、先行试点、逐步展开”的建设思路,组织实施了市卫生局/中医管理局网上审批二期工程建设。为推行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务服务百姓的工作,市卫生局成立了行政许可综合受理中心。同时,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设立了一个统一的对外审批窗口。其运作模式是:“一门受理,全程代理式服务,在线办公,限时完成”。这些分散在各处的“审批服务窗口”联接为一个互联的审批局域网络,服务对象只需到受理大厅任意“一窗式网上审批服务窗口”提交申请资料后就可办理各种审批事项。

  为了规范审批行为,市卫生局按照“应减必减”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取消了行政许可事项,对暂时必须保留的41项行政许可项目,从审批的受理到审批终结期间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时限、工作标准全部上网公示,作为窗口受理审批资料和处室内部审批的基本依据,同时对各行政许可事项所需填写的各种规范式文本及表格也上网公布。所有审批环节做到了规范、透明,申请人在线就可查询审批结果和过程数据。作为“北京市电子政务试点项目”,这种“一窗式”、“一站式”的新模式有利于政府公正、廉洁、高效地为民服务,也为申请用户带来极大地便利。

  统一标准

  标准化是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进行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基本前提。目前,北京市近500家医院,运行着60多家开发商的医院信息系统(HIS),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致使开发商各行其是,造成开发后的各医院HIS系统自成体系,各个HIS系统的命名和数据结构均不相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医院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管理,资源无法共享,造成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而且,缺乏标准化信息格式不仅制约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也影响了临床医疗信息管理、远程医疗等交互式网络信息服务的展开,成为制约卫生信息化推广应用的“瓶颈”。

  “标准化工作滞后于系统应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说,“因此,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强调‘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但是让每家医院推倒他们原来的HIS系统,重新按要求再建一套统一的系统也不现实。我们的思路是在每一个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项目中都包括有关标准体系的建设。”在2005年信息整合综合指挥高度信息系统项目建设中,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完成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指标代码体系与数据结构》标准的制定。这个标准已于去年底通过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专家评审,作为北京市地方标准向全市发布。在2006年刚启动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等项目中,相关标准的制定都作为这些建设的目标之一。以这种方式推进标准化的优势是:一有资金基础,二是硬任务,三是逐步实现标准的应用。

  到2008年,北京市将形成卫生信息化应用主题框架,全面支撑公共卫生管理及奥运会的卫生信息要求。其目标是,三年建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服务全民、支持领导决策的信息网络传输系统。横向是指覆盖北京地区的卫生监督执法、社区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公共卫生的各个方面,纵向是指从卫生部到卫生局到乡镇甚至到一个村。横纵交织形成一个流畅的信息化体系,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

  医院通过信息化创建人民满意医院,建立新型的“监管的长效机制”,是探索中的一个新课题。

  超越“1300分”

  ——北京天坛医院信息化建设侧记

  中国信息化杂志 记者/魏洁

  “天坛医院信息化建设最有特色的应该是监控系统的建立。”这是记者在采访北京天坛医院时,信息中心主任王韬强调最多的一句话。

  长效机制是关键

  采访那天,恰逢信息中心就北京市卫生局下发的《医院管理年和创建人民满意医院考核评价标准》开展讨论研究。这项活动是北京市根据卫生部提出的“医药管理年”的精神,围绕“建人民满意医院”的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这项考核标准共计1300分,包括考核评价指标和内容,每一项评价指标和考核内容又被细化成子项,考评人员按照子项对应的要求打分。其中“信息系统检查主要内容”这项占30分。

  “虽然管理细则已经出台,但我们现在考虑的是,1300分是否能够真正反映出当前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特别指出,“现在检查采取的方式是从各个医院抽调人员一起开会,互相填表打分,这种方法很重要,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这种评比搀杂着更多的主观因素,而‘不是一个长效的机制’。如何把这个评比标准演变成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真正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从而保证医院让人民满意,这才是天坛医院需要关注的问题。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就必须依靠信息化的手段。”

  众所周知,医院的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长期以来,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纠纷等等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医院管理者头痛的问题。医改进行了多年,但这些问题一直解决不好,老百姓抱怨不止,医改也因此被断言失败。因此,作为医院的管理部门,应该意识到,原来的管理模式靠的是人,这种“手工管理”的模式已经不适于现在医院的形势所需,“手工管理”模式必须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实现信息技术由最初的财务管理功能到监督决策功能的飞跃。对于卫生部来讲,如果想真实地掌握每个医院的管理情况,仅仅依靠层层上报的数据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直接通过网络掌握医院的第一手信息,随查随调,如此才能客观地了解真实的情况。

  据了解,香港医管局每次组织下属医院开会讨论医院管理问题时,他们不是把人派到各医院做调查,而是把各医院的院长召来,当场从计算机中调出各医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会讨论,解决问题。这样的管理方法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就可以真实地、实时地了解各个医院的情况。

  信息化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基本手段,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深化医院改革,才能创建人民满意医院。

  监控系统是特色

  信息化作为新的管理思路,是未来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最基本、最基础的管理平台。

  天坛医院建立长效机制的思想,首先体现在监控系统的建设上。他们已经开发并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监控系统,这一举措走在全国的前列。这套系统对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医院高值耗材的管理、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起到了很好的监控管理作用。

  高值耗材用了多少,用在哪里,用给谁,监控系统对此有一个完整的追踪过程。院长只要打开电脑,就可以随时了解情况。另外,针对门诊用药,监控系统专门有一个院长查询系统。院长在电脑上可以查询到在每个时间段内,每种药的用量是多少,是哪位医生开的,这位医生开的数量是多少,给一个病人开的最大的药量是多少,是否有大剂量用药的情况。而在过去,医院对这些情况的了解只能依靠翻处方来实现。

  “规范医疗行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制度上,更重要的是制度的落实,取得实际的效果。天坛医院将很多诊疗常规有机的融合到医生工作站电脑系统中,将制度上的东西落实到实处。每当医生在电脑上开医嘱时,电脑会监控医生的医疗行为,起到实时警示的作用。例如,在门诊,医生开药的数量(或天数),以及抗菌素、毒麻药品的权限都由医务处和药剂科共同确定。这些规定经过电脑设置后,医生每天开的药量和品种就会受到限制,从而控制了药品的数量。还有,现在门诊医生工作站自动限制一张处方开5种药,而原来手写处方经常超过5种,病人报销时才知道开多了药,造成很多纠纷。

  单病种诊疗常规包括药品和检查化验,如何保证每个医生都能遵守诊疗常规?监控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监控和规范,它会提醒医生应该做哪些检查化验,是否超标,帮助医生合理用药和即时下诊断书。当医生对某种药不熟悉或很长时间没有用这种药的时候,系统就会告诉他,这种药的适应症是什么,剂量是多少。以往病人认为药开的越多越好,实际不然。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对于病人来讲,药开的越少越好,还可以减少病人的费用。根据诊疗规定,病人入院24小时之内必须下诊断书。原来,医生经常不下诊断书就给病人开药,有时候,病人住院一个星期了还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按照诊疗规范这是不允许的。如今,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天坛医院。因为,医院的监控系统会不断提醒医生距离24小时的限期还有多长时间,到规定时间如果还不下诊断,医生连一种药都开不出来。这也要求医生在给病人做诊断时,必须有的放矢。

  除此之外,天坛医院的交班系统也是监控措施之一。电脑可以动态地了解到医院床位使用的真实情况。床位使用率太高,说明可能有医疗隐患。因为,护士和病人是按比例调配的,如果病人太多,护士和医生肯定照顾不过来,时间一长,必定要发生医疗事故。而床位使用率太低,说明医生和护士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医院角度来讲,就需要进行调剂。另外,交班系统也能反映出病人的住院天数。降低病人的住院天数,也就降低了病人的住院费用。

  对于外科病人,交班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哪些术后的病人应该出院,如果病人没有在正常时间出院,系统会提取相关信息。这样,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调剂,也避免了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的发生。

  高效管理出高质产品

  天坛医院是一所以神经科为重点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医院,汇集了一批世界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每年神经外科手术达4000余例。天坛医院信息化建设之所以走在全国的前列,与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分不开。早在2000年,天坛医院成立了面积达350平方米的新信息中心。千兆带宽的光纤网络将门诊楼、住院楼、影像楼、研究楼、教学楼和综合楼连接在一起,网点达420个。天坛医院信息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以财务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形成了临床医疗信息系统的新型结构模式,设计出以医生工作站为核心的新型临床医疗信息系统。这套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思路是:以医嘱为核心,以医生、护理、影像、检验工作站为代表,将临床医疗信息管理与费用信息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医嘱信息在全院各分系统的流动,使医生、护士、手术麻醉、检查化验等临床各个环节纳入到严格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充分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王韬主任有这样一个想法,今后的医疗行业是否应该像汽车等制造业一样,保证出来的产品品质都一样,每一道工序都由电脑控制,经过严格的标准。当然,医疗行业要比制造业复杂的多,但意图是一样的,就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保证每一个病人都能得到标准的治疗。(刊发于中国信息化杂志2006年4月20日《封面》栏目)

    相关报道:

    卫生信息化以人为中心

    浙江卫生信息化以人为本惠利于民

    四川省人民医院:数字化建设只争朝夕

    广东省卫生信息化以人为本突出实用

    湖南卫生信息化稳步发展区域共享

    上海卫生信息化与世界同步

    北京市卫生信息化横到边纵到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