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星袭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 17:38 赛迪网 | |||
【赛迪网讯】在Internet的星空里,织女星网格正在加速度地向我们迈进。当她完全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后,我们会被她非凡的活力所改变。 我国计算机领域的相关研究一直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中国有希望在哪些领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中科院计算所继曙光、龙芯之后,再次以“织女星”网格研究计划有力地做出了回答。 织女星的梦 “互联网的前两次浪潮,中国都没有参与核心技术的创新工作。总体上讲,我国的计算机产业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因此我们迫切希望在被国际科技界誉为第三次浪潮的网格研究方面能和国际上同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一些领先的成果。”织女星网格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网格与服务计算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伟告诉记者。 互联网发展的32年历程中,出现了3180个技术标准文档,而我国科技界仅参与了一个中文字符编码标准的技术标准文档的制定。万维网发展至今也近12年了,出现了46个技术标准,我国科技界参与制定的技术标准却一个也没有。 在正在制定的网格技术标准中,中国科研界都希望能够做出实际的贡献。这项工作对中国计算机界来讲,既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同时又是一个提升中国信息技术水平的绝好机会。 网格技术自提出以来,经过各国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已经从一个似乎很遥远的理想,逐渐发展为可以实际触摸到的现实。美国的TeraGrid项目、英国的eScience计划等,在推动以高性能计算和分布式协同为特征的科学研究活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另一方面,美英等国在网格方面投入巨大,迄今美国政府已累计资助网格研究近5亿美元,英国政府也已经投资近1亿英镑。 织女星之行 中国在项目规划、资助力度、组织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已经启动了多个网格研究计划,如中国国家网格、中国教育网格、中国科学网格等,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相比国外,我国的网格研究工作起步稍晚,最早的网格项目于1999年开始建设,大约比国外晚3到4年的时间。尽管在研究基础、硬件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的网格项目从一开始就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技术途径。 以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资助的“中国国家网格”为例,其研究工作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第一,以应用需求作为主要驱动力,需求牵引项目在规划时以满足应用需求为主要的驱动力;第二,各单位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织女星网格操作系统作为中国国家网格系统软件的核心组成,已经通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验收。从技术水平上讲,在网格软件体系结构、编程环境、安全、数据管理、资源定位与路由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并已经在中国国家网格中完成安装和部署,成功运行了多个网格应用。”李主任告诉记者。 目前织女星网格操作系统已经开发出2.0版本,安装部署在中国国家网格的8个高性能计算中心节点上。这些计算中心的机型包括了曙光公司开发的曙光4000A、联想开发的深腾6800、银河巨型机等。 织女星网格操作系统遵循Web Service等技术规范,采用资源虚拟化、网格社区、网格进程等关键技术,屏蔽硬件系统的异构性,并实现资源的远程、透明使用。 在织女星网格操作系统的支撑下,中国国家网格目前已经运行了包括生物信息学、科学数据库、资源环境、航空制造、新药研发、森林资源、仿真、气象预报、地质调查和远程教育等应用,并初步显现了网格技术的优势。 以地质调查领域中的华北地下水评估应用为例,采用传统的评估方式,完成华北地区地下水评估工作通常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而通过中国国家网格提供的聚合计算能力,相同的工作大约只要三个月即可完成。 织女星之光 谈到织女星网格的下一步发展,李主任介绍说,虽然织女星网格操作系统目前已在多个行业中得到实际的应用,但是这些应用大部分还是以高性能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为特征,下一步的工作将是推动织女星网格操作系统的广泛应用。 具体的思路包括:一是以多种方式推广网格技术,不仅仅局限于科研院所,而是让网格技术走出象牙塔,具备普适性;二是进一步提炼用户的实际技术需求,优化系统结构,以增强网格软件的功能,更好地支持各种类型应用的开发和部署;三是促进软件的产业化进程,借助国家专项计划的支持,把织女星网格操作系统的产业化落到实处。 “以前,我们谈起网格的时候,总把它想得像电力网一样,‘插上插头’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计算能力,这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我们最终希望达到的理想。现在网格技术正在朝这个方向不断发展和普及,尽管这个过程有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李伟说。 目前,网格领域内新的应用正在不断出现,像计算网格、数据网格、仪器网格、虚拟现实网格、服务网格、信息网格、知识网格等。相信网格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会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格软件层次结构图(n101) 作者:黄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