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卡管一辈子(1)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 17:28 赛迪网 | |||
【赛迪网讯】邯郸市居民卡将准确、完整、动态地记录一个居民的生、老、病、死、上学、就业等信息,是居民享受政府公众服务的凭证。 3月29日下午,欧盟专家Arvo Ott博士一行乘坐北京至邯郸的城际特快到达邯郸。他此行的目的是参加第二天召开的中欧信息社会—邯郸示范项目启动会暨电子政务高层研讨会并演讲。 作为爱沙尼亚信息委员会成员、爱沙尼亚电子政务学院管理委员会成员,他希望和与会者分享的一个观点是,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关键的问题是学会有所不为。 Ott博士参与了多个国家政府的电子政务规划项目,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并不总能轻而易举地移植到另一个国家。 他甚至这样认为,传统的电子政务之所以难以推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以平民为中心。今天的电子政务建设者要学会用平民的眼睛看世界,而不要仅仅从政府的角度去看。 正在进展中的邯郸示范项目—居民卡项目,就是这样一个需要以平民化的视角来深入探究的电子政务课题。
会前,中欧项目专家了解项目实行情况 社保卡、市民卡还是居民卡? 在当晚和邯郸市信息化办公室官员一起见面的时候,Ott拿出一张他自己的“身份证”。和一般的身份证不同,这是一张IC卡身份证,里面的信息除了他的年龄、性别、家庭地址等信息外,还有他的社会保险账号、医疗保险账号、电子签名证书等将与之陪伴终身的个人信息。 Ott风趣地说,在爱沙尼亚,即使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不会用电脑的老人,也可以通过触摸屏投票选举,因为他的合法凭证是一张IC卡身份证,这里面的信息足以确认他的选民身份。 这张卡是社保卡、市民卡还是居民卡?严格意义上说,似乎都不是,但却包含了多项功能。 那么,即将于今年6月底面世的邯郸市居民卡,将是一张什么样的卡呢? 邯郸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冠军博士这样描述,在不久的将来,邯郸市居民将人手一张居民卡,这张卡将准确、完整、动态地记录一个居民的生、老、病、死、上学、就业等信息,是居民享受政府公众服务的凭证,也是居民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按照规划,居民卡的建设目标首先是,以劳动保障业务为切入点,整合政府面向居民的各项服务,逐步建立完整统一的面向居民的服务信息系统。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用卡环境和服务体系,这里面包括覆盖街道、乡镇、社区的劳动保障服务站,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及居民卡信息查询终端,居民卡呼叫中心等。 也就是说,邯郸市的社保卡、医疗卡、就学卡等,一出生就是一张卡,而不是国内一些城市的多张卡并存。邯郸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李联敏一语中的:建设基于居民卡的综合服务体系,旨在提升邯郸市以居民为中心的政府公众服务水平。 建设居民卡系统,邯郸市在国内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在居民卡建设中,上海市、杭州市等有一些成功的经验。 早在1998年9月,上海市政府就决定“用三年时间,建成上海市市民保障卡应用系统”。 上海市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中心主任张惠芬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市已经发放了970多万张社会保障卡。在这张社保卡上,不仅包含了传统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户籍所在地等全部信息,而且包含了社会保险、公积金缴纳情况、个人的婚姻状况、职业技能等信息。 看来,一张卡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到底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际的便利和服务。而这正是居民卡的建设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电子政务专家王安耕表述的更确切些:一卡多用,一卡通行是一个趋势,但也不是功能越多越好。居民卡一卡多用的关键是信息共享,真正为百姓服务。 那么,一张卡,到底需要整合多少功能呢? 从目前我国居民卡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社会保障的功能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1999年1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社会保障卡建设总体规划》,社会保障卡是国家金卡工程规划的行业大卡之一,也是金保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社保卡主要应用于就业服务、劳动合同管理、工资收入管理、职业资格、养老保险、失业与医疗保险等劳动保障业务。 随着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和保险统筹层次的逐步提高,社保卡将逐步增加异地养老、医疗、职业介绍、异地协查以及社会保险关系的异地转移等业务,社会保障卡的应用范围也将逐步扩展。 但如果要将社保卡延伸到居民卡的范畴,这些功能就不够了。道理很简单,一个居民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需要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公众服务了。 以上海市社会保障卡为例,一个上海市民持社保卡不仅可以办理户口登记、迁移、注销,办理驾驶执照,因私护照,而且可以办理就医、求职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如果有必要,他还可以申领社会求助和优待抚恤事务、办理婚姻状况变更。 “上海市模式很好,但很难复制和学习。”在记者的采访中,东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社保事业部总经理徐洪利这样表示。他认为居民卡项目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而且需要长期的系统维护与服务。 上海市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目前已经建成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民政信息系统、公安信息系统等10个业务系统能力的市级交换平台,并已开通了医保、公积金、公安等五大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了存放2000万人口基础数据的共享数据库。 作者:张杰 任宇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