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方正魏新:持续创新三要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16:41 中国计算机报

  【赛迪网讯】创新需要勇气和胆识,因为任何创新都要冒风险,一个创新型企业一定要具备冒险精神,勇于创新与敢于实践。

  魏新精彩观点

  ●创新难,自主创新更难,持续创新则难上加难。

  ●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已经从“仿造阶段”过渡到“制造阶段”,但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走到“创造阶段”。

  ●在自主创新的前提下,以积小胜而成大胜的“持续创新”最为现实。

  ●“持续创新”三要素: 1.使命与信念;2.冒险与价值;3.战略与文化。

  ●方正倡导边干边学,活学活用。在创新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有针对有目的的学习,有用的学习,有效的学习

  ●自主开发最难的是原创技术,但自主开发最难的不是设计和创意,也不能只做出概念或样品,而且仅仅在实验室里开发出来的产品也是不行的,必须设计出来市场需要的产品,并在市场竞争中求胜而获得绝对份额和领先地位,再利用市场优势拓宽产业链。

  ●科学不等于技术,技术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商品,商品不等于市场,市场不等于产业。

  自主创新,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也不仅仅是一场轰轰烈的运动。我认为,自主创新是一国之根本,也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之源。自主创新,对于今日中国所具有的革命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自主创新,是方正集团与生俱来的一种远大使命,是方正人坚定不移的一种现实信念。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方正集团的一种战略导向,已经融为方正人的一种积淀文化。正因如此,方正集团才能持续创新20年。

  纵观中国近百年历史,从“实业立国”,再“科教兴国”,到“创新型国家”,国之根本历经三次重大演进。横看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它们都做出了决定自己未来命运的历史抉择,分别走上了无法回头的三条发展之路:一条是“资源型”,另一条“依附型”,还有一条是“创新型”。

  如今,中国人也站在这个历史门槛上,人均GDP刚刚迈过1000美元。我认为,中国根本不可能像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那些国家那样,以资源输出换来一国富强。事实早已证明,中国现有资源已不足以支撑中国走向小康社会,必须借助全球资源才可支持经济增长。我也认为,中国不可能走依附型经济的道路,像拉美国家那样成为发达国家的加工车间和游资市场。我早在2003年就撰文提出“警惕拉美化倾向”,反思了拉美国家经济危机之根源,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危机之灾难。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是什么?三年前,在研究过韩国经验后我提出,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系统形成良性互动与循环,进而形成鼓励创新的长效机制。今天令我兴奋与鼓舞的是,中国决定以“创新型国家”迈向未来,这是一种高瞻远瞻的远见,也是一种现实抉择的必然。

  在2004年11月,方正集团发起了“第三次创新浪潮”首届中国企业创新年会。在会上,我提出一个“三次创新浪潮”划分的论断,得到与会的政府领导、经济学家与产业领袖们的高度认同。我认为,在新中国56年的历程中,第一次创新浪潮以“在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为特征,第二次创新浪潮以“在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为特征,第三次创新浪潮将以“在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为特征。

  这一论断不是来自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源于方正实践的真知。方正从创立之初就选择了一条 “技工贸”道路,之所以没有像大多数企业那样选择“贸工技”道路,是因为方正真正拥有原创的自主

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但王选教授的激光照排技术源于国家的“748工程”,是国家主导下“在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而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是在方正实现的商品化、市场化及产业化。那么,方正集团正在发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即网络出版技术,则是“在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它是由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在方正主导下整合各方资源,开发出的原创性核心技术。两者的本质区别有二:一是创新主体不同,二是创新方式不同,过去的“封闭状态”是因为指望不上别人,只能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

  创新难,自主创新更难,持续创新则难上加难。我认为,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已经从“仿造阶段”过渡到“制造阶段”,但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走到“创造阶段”。并不是中国企业不清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品牌能够创造更高附加值,也不是中国企业不知道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研发与品牌塑造上。关键在于中国企业目前的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还积累不足,很难在核心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也难一夜之间打造出国际品牌。因此,在自主创新的前提下,以积小胜而成大胜的“持续创新”最为现实。

  最近,我以方正集团持续创新20年的实践真知,总结了“持续创新”的三大要素——

  1. 使命与信念。方正是由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北大人创办的,以国家天下为己任是北大的文化,正是这种使命感让方正人敢为天下先,别人不敢干或干不了的大事难事,方正人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更重要的是将一种使命感转化为一种信念,坚信自主创新与持续创新这条路能走通能走成。没有远大使命不可能做大事,没有坚定信念也做不成大事。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是不思创新,还有一部分企业是不敢创新。

  2. 冒险与价值。创新需要勇气和胆识,因为任何创新都要冒风险,一个创新型企业一定要具备冒险精神,勇于创新与敢于实践。但一个靠创新而成功的企业又是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企业,冒险又能控制风险至关重要,愿赌服输绝非滥赌赔光,赔尽输光也就没了创新的基础。同时,如果企业不能不断地得到创新的回报和利益,也不可能持续创新。企业不可能仅凭信念支撑到底,一个人可以凭信念屡败屡战,但企业是一个赢利组织,各方压力都不允许。只有在创新中不断获益才能不断去冒险,最终形成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方正从创新中备尝甜头,通过创新获得了巨大价值。以激光照排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为例,方正不仅依此获得十几亿元利润,同时获得品牌价值。如果创新带来价值,而且创造价值巨大,企业就会坚定创新的信念,并形成创新的文化

  3. 战略与文化。以创新为战略导向是确保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不确立创新战略,不可能目光远大,不可能高瞻远瞻,不可能调动企业内外所有资源去创新;同时创新的文化也在营造一种氛围,更易于全体员工对创新达成共识,形成整体一致的创新行动。方正有史以来就是一个自主创新型企业,创新不仅是方正的生存之本,更以此获得长足发展,这就形成了一种创新文化,这种企业氛围会给不思创新的领导人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谁不创新谁就坐不稳位子。

  魏新精彩履历

  男,50岁,

北京大学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北大方正集团公司董事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方正数码(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方正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方正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魏新主持方正集团工作后,对集团业务及管理架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合。在组织架构、经营管理、分公司管理、人事管理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方正集团运营体制更趋专业化、专门化,市场应变能力稳步增强,企业业绩持续提高。2005年集团销售收入达245亿。2001年6月担任方正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在主业PC竞争激烈的大势下,推出新的管理架构和运营模式,使方正科技业绩不俗。

  魏新在集团的资本运营上也取得了突出业绩。2000年成功主持了方正数码在香港的上市,2002年4月推动马来西亚方正在当地上市,8月主持收购浙江

证券。对于方正集团的发展方向,魏新推出了走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坚持发展以IT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的同时,结合金融资本,考虑有选择地对某些传统行业的介入,主动寻求跨越式发展机遇,将方正做实、做强、做大,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集团。

  所获荣誉

  ●2003年10月,荣获第二届中关村优秀企业家殊荣;

  ●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

  ●2003年11月29日,获中国IT财富人物奖;

  ●2003年12月13日,当选2003年度“10位具价值经理人”;

  ●2004年1月9日,当选为“首届中国IT十大财经人物暨十佳市场策划”;

  ●2004年2月26日,当选为“2003年中国IT十大风云人物”;

  ●2004年6月18日,荣获首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荣誉称号。(n101)

  作者:魏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