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软件:低价PK中的进与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15:40 中国计算机报 | ||||||||||
杨晓东 岁末年初,中国地方政府软件采购过程中,国产软件厂商的低价策略让笔者大开眼界:据悉,1月6日,在西安市一次普通的软件政府采购中,金山公司以平均价每套1.75元的价格中标57套WPS软件,创下了国产软件在政府采购中的最低价。这一做法引起了同行的激烈争议和批评。而在此前的2005年12月,在公安信息网计算机病毒预警、防范体系建设项目政
姑且不论这样的低价竞争是出于公司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吸引政府采购能够持续“眷顾”,还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但这样的做法更大的问题在于它给本来就面临着国际激烈竞争的中国软件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压力。 有人算了一笔账:0.75元人民币售价,约等于22美分。金山卖57套WPS也不过十多美元,还不如微软一套Office售价的零头。另外一个数字则更加发人深省:信息产业部去年公布的数字显示,国产软件占政府采购软件总比例的68%,而软件采购金额仅占总经费的24%! 一直以来,国产软件用来在竞争中胜出的习惯性手段就是“低价策略”,并以此在国际上留下低端形象。有业内人士称,这种做法长远来看就好像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崆峒派所练的“七伤拳”一样,伤人一百,自伤五十!无益于两败俱伤。 如果说竞争对手的诟病有攻击之嫌,那么某产业研究人士的话则一针见血:“尽管当事者为软件采购的低价战翻案,但价格战作为厂商的短期行为,无益于企业乃至产业的长远发展。以金山引以为豪的‘红色风暴’和‘蓝色革命’为例,尽管确实让金山在业界名声鹊起,却只取得了市场份额,而从利润看,不言自明。无论从竞争规则和产业道义来看,金山确实玩得出格了。” 曾几何时,国产软件在激烈的竞争中艰难前行,面对国际软件巨头的强力冲击,在基础的办公软件、杀毒软件以至各类应用软件如财务管理、即时通讯等各个领域迎头赶上,取得了不菲成就,在打破市场垄断方面功不可没。 信息化发展到今天,软件和服务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几乎所有的顶尖软件厂商都把自己的目光瞄准了中国市场。无论是政府、企业用户市场还是个人用户,都将是国际软件厂商和国内软件厂商争夺的战场。可以说,国产软件艰苦打拼的路依然很长。 近来,很多国际软件巨头也在不断调整竞争策略,其产品报价和国内软件厂商相比已经逐渐显示出竞争力。在其背后,是不断加强为用户提供服务方面的努力。一个例证是,在去年天津启动的政府软件采购中,本土厂商全部出局。某国内厂商的内部报告中这样表述自己的失利:“微软采用共建技术服务中心、三年买断等使国产操作系统厂商无法竞争的方式,使我公司无法参与竞争。” 事实上,价格战在短暂“赢得市场”——更确切地说是赢得市场份额的时候,却没有赢得利润,更不要说长远赢得客户和市场,乃至没有办法赢得自己,失去长远发展的机会。 目前,随着保护国产软件知识产权、打击盗版和正版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政府采购赋予国产软件产业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低价策略和无序竞争显然与其指导思想背道而驰。面对日益理性和更加挑剔的用户,国产软件发展的下一步在哪里?中国软件是进还是退?毕竟,谁都不希望错失机会,更不希望在国际市场中“失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