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振山:一代宗师王选老师精神永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 00:57 新浪科技 | ||||||||||
——沉痛掉念王选老师 2月13日下午,惊悉王选老师逝世。我作为一名当年参加激光照排系统的开发人员,又是现在方正集团下属公司任职的老方正人,多年来深受王老师的人品、学问、志趣、毅力的影响,因此格外感到心头的沉痛和惋惜!
件件往事,似幅幅画卷,虽久远,仍使我记忆犹新。王选老师留给我们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将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爱国、追求创新与严谨的治学 王选老师说过:我常想,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能够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王老师以他自身的行动印证了这个诺言。 1977年9月初的一个上午,我第一次见到王选老师。那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开发还在初期。北大勺园对面的一个平房小院里,阳光下、小竹椅上,他戴着一副黄色边框的眼镜,清瘦的面庞虽透着一些病中的倦意,却又显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神情。当时,王选老师还在病中,但为了使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学生能尽快加入到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发工作中来,他全然不顾自己久病的身体,不但亲自授课,讲解汉字压缩技术的原理,还非常关心我们在照排系统研发具体工作中制定的技术方案。考虑到王老师的身体状况,我本来想通知他,暂停那次在文史楼的课程,可他却对我说:时间紧,不能拖,安排好的课程不讲,会影响下面的开发工作。他还经常关心地询问我,教材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说起那套照排系统的教材,是王选老师主持编写的,由于研发经费不足,三本一套大约两百多页的教材是采用手工刻蜡版油印方式印成的。在这三本教材中,详细讲述了王选老师汉字压缩还原技术的方案。王老师说:别看我们现在用的是手工刻蜡版的教材,未来排版系统印的书,汉字将要比这美一百倍。后来,为了追求汉字的输出质量,为了体现汉字笔段之美,王老师和大家在硬件系统、微程序方面反复地进行试验验证,不放过每一个汉字字模,使每一个输出的汉字都产生出最好的效果。 现在,全国80%以上的印刷厂和报社都已经应用了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可能每一个报社,都会存着两张报纸,一张是这家报社印的最后一张铅字印刷的报纸,另一张是第一张用激光照排输出印刷的报纸;现在也可能每一家印刷厂,也会保存着两本书,一本是最后一本用铅字印刷的书籍,另一册书一定是第一本用激光照排输出印刷的书籍。新旧对比,跨时代的转变,90年代初期,“甩掉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成为了全国每个印刷出版单位都知晓的口号,整个行业,也正是在这个伟大的变革中,实现了生产力的提升。现在我们每天都可看到的报纸、书籍上一行行印刷精美的汉字,都留有王选老师的心血。此时再看到那几册手工刻蜡版油印方式印成的教材,就好像又看到了那平房的小院,那阳光,那小竹椅,耳边似还回响着王老师谆谆的教导… … 不断探求新境界,又要节省下每一分钱,为了研发 王老师曾说: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们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人们不大了解当时是何等的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一种“逆流而上”的感觉,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身心极为紧张劳累,但也得到了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80年代中后期,排版系统已经研制成功了Ⅲ型机。为了说服那些对应用国产排版系统还持有疑义的人,王选老师要经常参加各种研讨会议。条件好一些的单位可能派车接送,除此之外,因为研发经费紧张,就只能换乘公共汽车。一次,我随王老师到某报社开会,返回时先是乘9路汽车,再换乘11路无轨电车,到达动物园车站时天色已晚。我本想在总站上车,给他找个座位,可王老师却提议不在32路总站上车,要步行一站到白石桥站上车。路上他解释说,在这里上车,到北大西门要一毛五,而在白石桥上车只要一毛。还是节省点好。 要复印科技开发资料,王选老师总是习惯地看文件的最后一页。假如这一页有超过半页纸的内容就安排复印,若只有七、八行字,总之不超过半页纸的内容,就会让我们用复写纸直接抄,然后再和复印的资料钉在一起。 9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大年初一接近中午时,我来到王选老师家拜年。他家里却很少有过年的气氛,取而代之的则是满桌的程序文件、框图。他还在忙碌着,为的是进一步提高照排控制器文字处理的速度,旁边放着他过年的中午饭:一碗泡好的方便面。 王老师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如此节俭,可为了鼓励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他却肯拿出自己的稿费给大家发“奖金”,尽管只有几元、十几元钱。“做事先做人”,榜样的力量在研发团队中产生出团结协作的力量。 做知识英雄,要有为国自主创新的骨气 王老师曾说:回想近30年的艰苦历程,我们是始终在与困难作斗争中发展的,用一句话说就是九死一生。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过程中,除了当时进口的“写研”产品外,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不断进入中国印刷排版市场的那些“洋品牌”,也在争夺汉字排版的市场。作为一般的研发人员,看到这些个“洋货”冲击市场有时甚至会降低信心。面对这种情况,王选老师却始终没有放弃拼搏、奋斗、创新的激情。 为了扶植应用,并在系统实际运行中发现新的开发课题,他和同事们经常到用户现场“值班”。1985年,激光照排系统“华光II型”机在新华社印刷厂开始运行,印刷日刊和旬报,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华光Ⅲ型”机排版的报纸,在这期间,接连几天,在报社编辑部值班室,都会看到王选老师与值班编辑热烈讨论问题的场面,下午和晚间是报纸排版的时间,王选老师也是整夜忙碌。他认真听取报社编辑的意见,排版系统实际运行中的每一个细节在他眼里都将变成一项项工作计划和解决方案,很短时间之后就产生出更好的研发成果。 就是这种拼搏奋斗的精神,就是这种在科学的道路上艰难攀登的精神,使得我国自行研制的排版系统的应用市场不断扩展,那些功能低下的“洋品牌”也就没了市场。 在经过激烈的竞争后,便产生了那一幕令人难忘的场景: 在几经周折都不能解决某报社报纸的排版时效时,某外国公司的一位总裁不得不低下头。他问王老师:你能不能把你的专利卖给我?王老师回答:这些专利是国家的。那位总裁说:回国之后,我将辞去公司总裁的职位,并且,这家公司也将不复存在。 竞争优势地位的获得来自创造性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王选老师,在此时此刻,纵然千般不舍,也只能祝您一路好走。 而您留给我们的那些精神财富,会使我们终生受益。 本文作者:秦振山 1977年参加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 1990年加入北大新技术公司(方正前身) 现任方正科技研发中心项目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高级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