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闪联建实体公司解扩盟困局 市场仍是试金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 11:19 IT时代周刊

  我国企业对标准的追求从来就没有放松过,而闪联是距成功最近的一个

  《IT时代周刊》记者/赵春燕(发自北京)

  伴随政府和企业的标准意识都得到增强,在全球技术标准建立进程中,中国正采取日益积极的态度,并展开了一次又一次新的冲击。

  2005年12月18日,联想、长虹、TCL等国内8家重量级家电、PC企业的老总齐现在“闪联之光”的开幕仪式上。国内第一家致力于推动和落实闪联标准产业化进程的企业实体——“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由此正式揭牌。据了解,新成立的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以下简称“闪联中心”)将按公司机制运作。

  闪联中心的成立被看作是2005年6月29日被信产部颁布为国家行业推荐标准后,闪联产业化运作的最大尝试。然而先是WAPI海外折戟,后有EVD内讧,中国的标准之路并不平坦。在一轮接一轮的标准掌控之争中,成员企业的不稳定以及成员企业之间的斗争,在随风飘舞的闪联大旗下,隐约可见。

  闪联“八骏图”构建法人主体

  “在一次与某国外企业联系加盟事宜的时候,对方问我‘你们是法人吗?如果不是,你和我签的东西是无效的,闪联企业间签署的

知识产权保护也无效’。”当联想集团副总裁、闪联公司总裁孙育宁想到此前的东西可能是一纸空文变得毫无意义时,甚至因此感到过绝望,他说:“我们最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标准运作的机制。”

  “闪联中心的成立解决了法律主体缺失的问题,方便了闪联联盟成员间以及闪联对外的合作。”闪联信息产业协会市场推广委员会组长刘清涛向《IT时代周刊》证实,“闪联工作组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而闪联中心作为一个实体则显得比较正规,为今后闪联平台的开发及公共基础技术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闪联联盟的核心成员,联想出资1200万元,TCL出资1000万元,其余6家公司各出资500万元。对于初步投资的5000万,孙育宁表示,该资金的花费将主要围绕四件事情,第一是运作闪联的品牌;第二是完成基础的协议工具的开发,包括对外的授权;第三是维护专利权;第四是市场运作。显然这个钱对推进一项标准的产业化还是太少,所以闪联还在积极寻求国际上的战略投资者。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闪联构建工程中心的真正目的,正在于使闪联的标准及其产品能够得到市场认可。不是停留在推荐标准上,而是实质性的市场推进。

  内部协调难题

  在中国标准战略屡受挫折的大背景下,国内标准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日前EVD标准组织内部发生的一系列纠纷,让业界人士对闪联多了一层忧虑。而闪联公司8家股东中也大有“三心二意”的盟友,此外还有许多闪联会员仍持观望态度。

  “一家企业的标准是没有生命力的。虽然TCL是3C产品最全的企业,但我们主张和其他厂商互联。我们最近正在全国布置

样板间,里面不只是TCL自己的产品。”TCL工业研究院孙楚辉明确告诉本刊记者:“现在的厂商都很实际,哪个都不能落下,
数字电视
有三套标准我们也都在跟。”

  另一方面,联想作为最大的股东,如何协调股东关系,避免一股独大,保障各股东的利益也是闪联中心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从EVD方面来看,尽管张宝全也与阜国联合组建了合资企业致力于推动EVD内容的产业化,但当收益开始显现的时候,原来最紧密最完美的合作伙伴关系也反目成仇,甚至到了剑拔弩张、对簿公堂的地步。

  对此孙育宁表示,上述标准均是小公司建立的行业标准,他们往往是为部分人的利益而生,而闪联是由行业领袖企业建立的,更多的是为行业的未来考虑。在最敏感的盈利问题上,孙育宁称闪联中心并不完全以盈利为目标,仍是相对中立的机构。

  市场考验是试金石

  来自权威部门的预测显示,未来十年中国3C的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以宽带网络为基础的家庭网络设备市场,到2007年将达171亿美元。广阔的市场引发了各企业、组织间对3C标准的激烈争夺。而激烈的竞争环境又敦促企业、组织加速相关标准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推进。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LG等电子巨头都分别以自己的技术构想组成不同的阵营,各国家庭网络标准的联盟有二三十个,他们对中国企业公关和政府游说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

  归根结底,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标准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我想未来三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得闪联产品成为脍炙人口的产品,大家购买消费电子产品的时候,会先问‘是闪联吗?不是闪联,我得考虑考虑’。”孙育宁对闪联美好未来的憧憬跃然纸上。

  “闪联这个思路是对的,但仍需要继续做些扎实的工作。”业内人士指出,“如何在用户中推广、建立体验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更多的工作是教育用户,从了解到愿意购买还是有差距的。”

  孙育宁也承认,要让消费者完全认可闪联产品尚需时日。他指出,数字家庭的建成涉及很多中间产品,而闪联提供的终端产品,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门槛和障碍。其次,针对新兴业务模式服务的提供也不完整。另外,因为有技术门槛的限制,成本比较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74,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