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文:在奔跑中保持清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 13:54 《数字商业时代》杂志 | |||||||||
2005年10大“首席偏执官” 刘天文 软通动力公司董事长兼CEO 撰文=于焱 刘天文至今想起“非典”仍有些后怕,倒不是怕那场疾病,而是由此带来的看不到尽头的茫然。
当时软通动力的业务一度停滞,刘天文撂下“狠话”:绝不裁人。没有收入,管理团队就自己掏腰包支撑公司运转。“我不知道“非典”会延续多长时间,但是我觉得一定能挺过去。”正是这样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软通动力“挺”了过来,顺利度过“非典”难关后,公司开始蓬勃发展。 2005年12月2日,软通动力与联合创新宣布合并,组成新的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在同一天获得AsiaVest和InfoTech的1440万美元风险投资。成为2005年软件外包行业中的重要话题。 AsiaVest北京代表处总经理谢忠高告诉记者,软通动力最让他兴奋的就是团队优秀、业务流程稳定,这在国内的中小企业中是很难能可贵的品质。而刘天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一再提及这一“独特优势”,刘天文甚至开玩笑说,“我每天起床时心情都不是很好,但一进入公司看到我们的团队立刻高兴起来。” 2001年,软通动力公司还是一个30多人的创业企业。仅4年时间,软通动力员工总数已达800多人,年均增速已达到了80%,但刘天文仍然在不懈地努力。他的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软件外包和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之一”。 细看刘天文的创业经历,我们不难在其中发现这样几个关键词: 1.抓住机会。“印度抓住了机会,就迅速地将软件外包做大。而中国无疑将是全球下一个重要的外包基地。”在两年前软件外包还处于“找不到项目”的阶段时,刘天文就看到了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提前迈出了一步。在企业做大后,又遵循硅谷模式,积极寻找投资,正是VC的支持才给刘天文提供了新的源动力。 2.保持清醒。偏执并不表示盲目坚持。软通在企业做大后并没有“伸长手臂”进入行业的各个分支,而是选择和联合创新合并。刘天文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做企业不同阶段发展模式不一样,现在软件外包市场非常活跃,资本的力量也在推动这一市场的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每一部分都要自己从头做起,机会的窗口可能就会关闭了。” 3.危机意识。刘天文认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企业自身的执行能力,“这个市场太大了,无论从哪个维度上看,都有增长空间。如果执行力差,做得不够快,将很容易被对手抢占先机。” 在美国获得双硕士学位并有着多家IT公司工作经验的刘天文深谙硅谷精神的核心:创业者的善于发现与成功者的保持危机。或许这正是他能够带领软通动力走到今天的真正原因。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