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英特尔受困产能对手渠道 遭遇无法承受之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 15:03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杨阳 成都报道

  从今年9月开始,清华紫光台式电脑事业部总经理助理李非感受到了英特尔低端芯片组845GV缺货带来的苦恼。事实上,这种现象早在2005年年初就已经显露端倪,但到了12月仍然不见有缓解的征兆。在李非看来,“这种情形恐怕还要持续下去”。

  缺货已经使清华紫光在主板上的成本上升了4美元。李非透露,市场平均价格在4000元人民币的PC的成本比原来上升了1%。尽管他认为,英特尔货源的匮乏不会给竞争对手带来市场机会——因为清华紫光选择的替代产品仍然是基于英特尔平台的,但其他PC厂商却并不那么看。其他的小品牌已经有多家转向了AMD。

  “这是英特尔对国内市场需求的预期比较保守的结果。”在李非看来,国内市场现在每年30%到50%的增长已经使英特尔的生产基地无法负荷。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赵月旺则指出,这是英特尔从利润角度出发的战略选择的结果。

  现在的英特尔已经不再是芯片市场的绝对垄断者。竞争对手的不断成长和该公司自身生产能力的瓶颈都给这个芯片行业的巨无霸带来了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挑战。

  产能之困

  显然,市场已经对微处理器形成了极大的需求,但是英特尔在全球的生产基地却已无法承受如此之重。

  对于数月以来日趋严重的英特尔的笔记本芯片组市场一直缺货的状况,李非认为,英特尔正面临严重的产能分配问题——PC机、笔记本之间,高端和低端产品之间。在他看来,即使英特尔进行调整,例如建立新的生产线,恢复产品供给所需的周期也很长,大约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至少要到明年上半年增产后才会结束”。

  “这样的问题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比较严重。”英特尔企业传播事业部中国区经理刘弢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尤其是应用在笔记本上的迅驰芯片一度供不应求,这种情况在第三、第四季度才有好转。”

  刘弢表示,在重点推广新一代产品之前,由于对上一代产品减少产量甚至停产所造成的缺货属正常现象——尽管这会影响到与英特尔合作的OEM厂商的出货,也会影响到一系列相关厂商的推广活动。英特尔的原则是“不一刀切,也不一边倒”,该公司已经根据与合作厂商沟通,尽量满足市场需求。

  事实上,为了缓解产能压力,英特尔早就计划扩展它在爱尔兰工厂的产能,还使美国的两个工厂采用了65纳米制造工艺。新的制造工艺将使过时的芯片组制造技术轻松的提高产能。而12月初,英特尔还宣布了在以色列南部的Kiryat Gat镇再组建一家芯片加工厂,总投资额超过35亿美元。

  而2003年8月27日宣布投资建立、2005年12月6日正式投入生产运营的成都生产基地,则是英特尔在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一家高性能芯片厂。这个一期耗资2亿美元的工厂,二期工程刚刚动工,两次共投资了4.5亿美元,计划在2007年投产。

  “我们主要生产芯片组、台式机双核处理器。”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宾·马丁(Robin Martin)说,“以后还会延伸到移动和其他产品线。这个工厂将向全球供货。”

  与在上海投资5亿美元建成的封装测试生产基地相比,英特尔在成都建立的生产基地所瞄准的市场显然规格更高。这是英特尔在中国的第二座封装测试厂,类似的工厂还有马来西亚的槟城和Kulim、菲律宾的Cavite和哥斯达黎加的圣荷西。

  日前,第五次来成都的英特尔董事长贝瑞特认为,成都芯片生产基地的落成将大大缓解英特尔全球生产满负荷运转的压力,同时也为与竞争对手的竞争奠定了成本优势——投资成都生产基地界定为英特尔在中国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英特尔制定的生产计划是战略性的。”刘弢说,英特尔的芯片不会采用大规模代工的方式临时扩大产能,英特尔已经加快了在美国的晶圆生产速度,使迅驰芯片的短缺现象在3个月内就得到了有效缓解。

  而李非则认为,目前英特尔的低端芯片供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一些OEM厂商转投AMD的怀抱。

  AMD步步紧逼

  英特尔的生产能力不足不仅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也给竞争对手制造了很大的机会。

  “AMD已经在个人用户市场取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例如,在一年半之内AMD已经在联想的个人用户电脑中占据了80%的份额。”负责AMD企业传播品牌推广的大中华区市场总监王妩蓉说,杨元庆其实早就想开发四到六级市场,只是一直无法解决低端芯片的成本问题,而AMD则及时捕捉到了这个机会,为联想特别开发了芯片——甚至为了支持联想推出的新机型,AMD还特意推迟了在全球发布这个系列的产品的时间。

  王妩蓉告诉记者,AMD正在延伸市场战略,不仅是从兼容机到品牌机市场,该公司还要将战场拓展到商务用户市场——不论从台式机、笔记本还是服务器,AMD都将不遗余力。

  尽管贝瑞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掩饰自己对AMD在技术转让战略上的不屑一顾,他认为X86是过时的技术,已经被转卖过好几次,他本人对此也不感兴趣,但计世资讯PC分析师郭海涛却认为AMD通过这种方法来渗透市场对抗英特尔会十分有效。

  郭海涛表示,AMD在近一两年来的一系列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已经对英特尔的市场地位构成了一定威胁。例如AMD的低价策略、从兼容机到品牌机的拓展以及该公司对OEM厂商的公关,都使市场份额发生了显著变化——计世的调查数据显示,AMD在2005年的市场份额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个百分点。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数据显示,从大中华区各条产品线第三季度的整体市场份额来看,AMD已经占据了20.3%,而调查公司GFK的数据则显示,在2005年第三季度中,AMD在桌面机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30%。

  “AMD与英特尔之间的差距还会缩小。”郭海涛认为,英特尔不断增加在成都的投资,只是表明了英特尔对中国乐观的态度,而市场在低价处理器上的巨大需求将成为AMD最大的机会。对于市场的绝对领导者英特尔来讲,AMD在市场份额上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都会对英特尔形成一定的压力——尽管他们之间的较量还不在同一重量级上。

  供应链之争

  英特尔与AMD之间的竞争由来已久,双方竞争的焦点也在不断升级。

  在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赵月旺看来,英特尔和AMD之间的竞争,似乎并不在一个层次上。在价值链上,英特尔在技术领先的同时,继续发挥其大众品牌的优势,对非核心器件、IP厂商、ODM和品牌厂商恩威兼施,确保了其价值链的协调者地位。

  “摩托罗拉、微软、英特尔等公司把自己的理念定位到‘永续发展’,使其核心竞争力的建设的依据和基础始终保持稳固。而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却经常把市场份额等要素提到首位。”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赵月旺表示,企业家必须时刻关注3个要素:理念和商业伦理是否匹配;核心竞争力是否与价值链格局相匹配;远景实现是否与行业趋势相匹配。

  “在行业趋势上,双方都集聚了强大的团队,竞争的过程似乎难分伯仲,但由于在商业伦理和价值链方面存在缺陷,AMD的做法显然不够章法。”赵月旺分析认为,经过数年的CPU速度之争,英特尔目前处于明显领先的态势。该公司使用的关键手段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来看待竞争。在商业伦理上,英特尔对主流意识形态保持着敏锐的感觉,提前预测到了大众对CPU速度的审美疲劳,并采取了相对容易被整个价值链理解的手段;而AMD却靠抛出个虚幻的性能标准,来攻击英特尔的速度优势,由于这个标准是难以被理解的,所以是不能被大众主流意识所认可的。

  无论如何,由于英特尔和AMD争夺的是IT价值链的最前端,作为最长的一个价值链,多巨头的格局是不稳定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37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