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新浪首届中国博客大赛专题 > 正文

深圳晚报:上博客权当散步遛弯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12:15 深圳晚报

  午夜场里两情相悦

  -本报记者史小岩

  与读者两情相悦

  《新闻杂志》:你的博客已经有几万的点击率,你认为这里吸引别人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阿SAM:可能是比较简单的文字和色彩艳丽的照片吸引人。现在人生活繁琐,可能已经厌倦了传统复杂的文学模式,快餐式的阅读可能更适应大家。

  《新闻杂志》:你也连接了很多别人的博客,你比较欣赏哪种类型的作者?是别人的文字,还是其他的东西?

  阿SAM:我比较喜欢出位的作者,因为现在太多相同的作者在写着相同的事情,拍着相同的东西。主要是性格,我比较喜欢直白的性格,比如可以坦荡地聊生活,聊周遭一切,但是不是放弃生活和抱怨生活。

  《新闻杂志》:对于文章后读者的留言,你如何看待?

  阿SAM:我其实不大回复留言,主要是觉得很多留言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但是每条留言我都会仔细地看,我怀着的是一种感恩的心情,因为他们能来看和留言,就是对于我的一种肯定。

  《新闻杂志》:你会认为它是一种读后感,表示别人仔细阅读了你的文章或图片,还是认为如同旅游时的“到此一游”,只是路过而已,并未真正深入?

  阿SAM:每个人留言应该都有自己的意愿,比如有的是希望做连接,有的是问文章里的内容,当然也真的有读后感,这个要看每个人怎么看了,写东西的人和看东西的人感受其实相差很多的。

  《新闻杂志》:如果是我刚才所说的后者,博客阅读是否只能给作者一种虚空的满足感?并未如畅销书作家那样,可以名利双收。

  阿SAM:应该是的。当然每个写BLOG的人初衷都不大一样,有的纯粹就是搞怪给大家看,有的纯粹是为了记录生活,只是刚好都在用着相同的媒体在宣传着自己。说虚空的满足感其实也是挺符合的。

  与博客一见钟情

  《新闻杂志》:买书的时候,对陌生作者的书,可能是装祯设计,或者是大概的文字感觉,决定我们是否买下。有时候读过之后可能感觉上当。读博客却没有这样的情形,这是否可以算是网络阅读的便捷和无功利性?

  阿SAM:是的。BLOG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出来就有着不同的性质,那种直接是赤裸的,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喜欢或者不喜欢,然后决定继续阅读还是放弃阅读,这和传统的阅读方式有很大不同。

  《新闻杂志》:最早接触博客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情形?对它感兴趣并且成为身体力行的参与者,是哪方面吸引了你?

  阿SAM:最早是在2003年的冬天,无意间看到一个朋友的BLOG,觉得很好玩,当时就有把之前专栏搬到这里来的想法。这里拥有更大的私密性。BLOG对于太多想拥有自己网站的朋友而言,像一个“傻瓜网页制作器”。尽管发挥条件有限,但是可以把自己的某些想法放在BLOG里,似乎让人觉得谁都可以做网页,谁都可以写专栏。

  《新闻杂志》:你的博客叫“阿SAM的午夜场”,说说这个名字的来历。一般你写作是怎样的习惯,也是日夜颠倒吗?

  阿SAM:阿SAM是我自己的英文名字,我是一个昼伏夜出的人,喜欢黑夜的感觉,觉得每个人在黑夜里才是最真实的,所以叫午夜场。如果需要赶稿子的话就白天黑夜一起写,多年前是喜欢晚上写,现在完全是靠状态,状态对了白天晚上都一样。

  《新闻杂志》:平时还有读书吧。与传统阅读相比,博客是否缺少重量感?这么问是因为,博客写作大多是小情小调,类似于阅读专栏文章。

  阿SAM:嗯,尽管有了网络有了BLOG,我们依然不会厌倦书本的感觉,我们依然喜欢纸张的质感,喜欢更多有分量的文字。而BLOG不能完全满足也不可能完全取代。

  《新闻杂志》:你身边那帮朋友也都写博客,是生活中本就是朋友,还是因为博客结识的?

  阿SAM:有因为BLOG而认识的,也有生活中本来就是朋友一起写BLOG的。BLOG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交友的作用,这有别一般的网络交友,因为在交友前你的生活已经完全坦荡了一大部分。

  与博客并行不悖

  《新闻杂志》:我知道你也给很多杂志写稿,在杂志上的写作,与读者交流多吗?多是以怎样的方式交流?

  阿SAM:其实不大多的,还不如网络来的直接。一般可能会有读者写信给编辑,编辑再转给我。

  《新闻杂志》:其中的一些文章你也会在博客上贴出来,两者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交叉。在博客上会不会有另外一种情况产生?

  阿SAM:在这里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来看文章的人所要表达的思想,而传统的方式不能达到。

  《新闻杂志》:能介绍一下你在上海和北京举办的两次摄影展览的情况?

  阿SAM:今年7月和10月,我分别在上海外滩和北京三里屯举办了摄影展,来看的很多是因为BLOG而来的,也有通过杂志上的信息而来的,反响都挺不错的。

  《新闻杂志》:去参加的人很多是你博客的粉丝吧。是不是有点像传统作家签名售书的感觉?

  阿SAM:嗯,好多人从我写网络专栏到后来的BLOG一直在看,最久的据他在留言上写的,已经有7年了。其实我并不在乎看的人多不多,只是在乎整个过程,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参与了,并且做得还不错,就觉得很欣慰。有好些人可能不是来看展览的,而是来看写BLOG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新闻杂志》:从网上交流转移到现实里交流,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像别人说的,“只是羞涩地笑吗”?

  阿SAM:我其实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对于陌生人我时常有些不知所措,当然也有因为展览聊得不错的朋友。展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平台,因为不仅仅是为了让别人认识我,来看展览的人大都自己也写BLOG,东聊西聊也能聊到一起去。

  《新闻杂志》:对博客写作,你准备坚持多久?

  阿SAM:可能写到不想写了,可能一年,也可能就几个月。因为觉得写久了被太多人知道了,就失去了当时自己写BLOG的初衷,只是把专栏换了一种形式,那就没必要再写了。

  阿SAM,25岁,1999年开始接触网络,2000年有了自己的专栏,2003年开始写BLOG,现在主要工作是撰稿和编剧。

  阿SAM的博客叫“阿SAM的午夜场”。午夜场里有浅蓝的背景,如同深海的颜色。有音乐,如奇异的海鱼游弋其间。最吸引别人的,是他记录日常的文字里流露出的散淡和随性,是他摄影作品中凝固和放大的美丽的细节……他的午夜场吸引了很多志趣相投的人流连,他和他们,在这里“两情相悦”,体验另一种阅读和交流的快感。

  读书太奢侈读“博”很简单

  -本报记者方勤

  颠覆了偶像的形象

  小路每天一上网最先打开的页面就是新浪博客,她形容这种阅读方式是“溜达溜达,吃饱饭了,没事儿,权当散步遛弯儿。”在新浪博客里,她最常浏览的是徐静蕾、高晓松、郭敬明等人的博客。徐静蕾的电影和高晓松的歌,都是小路少女时代的钟爱,小路没有想到,读了偶像的博客之后,彻底颠覆了偶像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他们的名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我觉得亲近,就像是从未谋面的朋友。”小路说。

  “徐静蕾就是一率真的文艺女青年。”这是小路从徐静蕾的博客“徐博客最近有点累”中得出的结论。从无比惆怅地回忆自己的初恋时光,到坦白自己从不解“裴勇俊热”,到看《冬日恋歌》哭得稀里哗啦;从半调侃半认真地谈“老徐娘的穿衣观”,到把在车上养蛐蛐儿的北京的哥的靓照贴在博客上,小路发现徐静蕾远不是媒体上写的遗世独立的女导演,她其实就是一典型的有些大大咧咧的北京妞儿。

  小路也非常喜欢高晓松的博客,虽然他那一股脑的杂碎闲言、不喘气的长句子和痞味十足的腔调常让小路看得头皮发胀,有点找不着北,但高晓松博客里那股深埋着对“那个白衣飘飘年代”恋恋不忘的浪子情怀,和对现今人世一针见血的洞察,还是让小路每每读完对这个过了30岁还长青春痘,

歌词创作一直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文艺中年心生共鸣。

  喜欢郭敬明的博客是让小路没想到的,毕竟是比自己小一辈的小孩,书又卖得太火。可是郭敬明的博客“小四的游乐场”还是吸引小路每天来看,最抢眼的是郭敬明在地铁里、在家里、在酒吧里、在

卫生间的照片,对此郭敬明解释为“要很爱很爱自己,因为没人比你更爱你。”此外,小路亦觉得,这个孩子的语言功夫不错,飞花摘叶信手拈来皆成“暗器”。

  “傻瓜级”阅读受青睐

  “读书太奢侈,读博更简单。”阿丘说,在他的电脑收藏夹里,收集着无数人的博客,认识的,不认识的,其中两个好友的博客是阿丘每天必点击的网页,倒是家里的书柜被冷落了不少。

  一个朋友是单亲老爸,拉扯着一个天才般的女儿。孩子闯祸,孩子撒娇,老爸是裹挟着棉花糖的皮鞭教育,老爸和女儿之间有说不完的故事;另一个同事是个

钻石王老五,在每天8小时之外过着极其悠哉的生活,这让阿丘读博客就像看肥皂剧般乐呵呵的。“他们和你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却过着和你完全不同的生活,蛮有意思的。”阿丘和老婆是丁克族,既没有单亲老爸“甜蜜的包袱”,也没有钻石王老五的潇洒和寂寞,在日复一日的寡淡日子里,朋友的博客是阿丘生活的调味剂和开心果。

  读博客的魅力还在于能在一个既定地盘里找到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虽然他们素昧平生,但精彩的发言总能引来频频跟帖,逐渐地,这块地盘也就变成有同样爱好的朋友们交流提高的地方。阿丘的身边就不乏这样因读博客而认识的朋友,朋友小虫从经常读天涯社区的博客到成为著名写手,朋友咪咪凭借一些海外网友博客的帮助拿到了赴美签证,而朋友阿东更是通过博客留言吊到了一个女朋友。现在正热火朝天地网恋进行中。

  阿丘认为,其实每个人对自己和周遭事物的领悟就是短短的几句,这样的“小菜”摆到博客这样的桌子上最合适。没有固定格式,没有既定主题,就像小时候写的流水账日记一样,写的人洋洋洒洒或一语中的;读的人会心一笑或若有所思,这样省心省力的阅读,技术上又近乎傻瓜级,自然会受到网民的喜欢。

  而传统阅读,阿丘承认,对他而言,某种程度上已经被读博客而取代。“博客更真实,更人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想做自己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又都有好奇心,互联网正好是这种心态的放大器,而博客让这种倾听与被倾听更加公开化、自由化。”阿丘说,要读一本书是需要某种心情的,一盏灯、一杯清茶、一本好书,酝酿这样的阅读环境和心境,在今天这个年代已经“很奢侈很奢侈”。“基本上,每天回到家,已经累得像一条狗,惟一的力气是打开电脑,打开博客,傻乐。”

  作者:本报记者史小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