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中国芯”的出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13:12 互联网周刊

  对于以“龙芯”为首的“中国芯”而言,与技术突破同等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的产业化

  本刊记者|陶俊杰

  黄羊川是甘肃省一个偏远的村庄。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小小的村庄居然挺立着一座五星级酒店。事实上,黄羊川早已声播海外,在国际上被誉为消除贫困的典范。

  谁又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赤贫之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从某一天一辆车把几台电脑运来之后开始的。村民们用这些电脑学会了上网等信息时代的必备技能,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正是受益于此,几年之后,黄羊川的人均年收入增长了近十倍。

  不过,当地人也许没有留意到,他们使用的电脑与大城市居民普遍使用的PC稍有差别。这些电脑的操作系统看起来非常怪异,桌面上只有简单的几个图标,分别表示上网、学习等。他们更不会知道,电脑里支持这种怪异操作系统,并最终支持他们走向致富之路的,是一颗名为“龙芯2号”的处理器。这里是“龙芯”的天下。

  技术突破之后

  村民们闻所未闻的“龙芯2号”,在他们的省会兰州却是大名鼎鼎,这里的人都知道,“龙芯2号”是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实现自主

知识产权的杰出代表之一。兰州市民们最早听说“龙芯”,是在2002年9月“龙芯1号”横空出世的时候。22个月之后,龙芯家族的另一位成员——“龙芯2号”问世了。

  在研制“龙芯”的过程中,政府的重要性勿庸置疑。负责“龙芯”项目研发的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甚至这样表示,“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CPU芯片是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据他介绍,仅在“十五计划”的最后半年,国家“863计划”就给中科院计算所投资了4000万元。而且,今年的“973计划”还批准了计算所牵头的一项相关重大基础研究,投入经费达到3500万元。

  单就技术而言,怎么评价“龙芯”系列处理器的创新都不为过。外界普遍认为“龙芯2号”已经达到了英特尔奔腾3处理器的水平。而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配以支持软件,它完全可以支撑起目前大多数桌面PC机的运行。

  但与技术突破同样重要的,还有“龙芯”的产业化。如果说由国家进行战略投资的研发只是第一步的话,那么在研发成功之后使之产业化,并利用市场化带来的盈利支撑该芯片的进一步研发,则是一条非常理想的道路。

  事实上,国内庞大的市场也足以支撑“龙芯”的产业化。李国杰算了一笔帐:“如果到2020年成功实现了全国信息化工程,那么我国大约有7亿~8亿上网人口,至少需要5亿~6亿台桌面终端设备。要是我们不发展自己的处理器,没有与之绑定的自己的操作系统,而是全部外购采用英特尔的芯片和微软的Windows产品,再加上服务器与网络,总投资成本估计需要几十万亿元以上。”这是一个庞大到足以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绕道而行

  尽管产业化的诱惑如此之大,但从现实的操作而言,产业化推广比技术突破更为困难。技术突破所需要的只是聚集像“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这样的优秀技术人才,然后埋头苦干,而产业化却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这让“中国芯”几年来一直处于跛足的状态。

  在处理器领域,竞争的激烈程度足以让任何有意进入市场的公司三思而行。

  处理器的应用领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在手机、信息家电等嵌入式市场的应用,另一个是在服务器市场的应用,最后一个则是面向桌面PC市场的应用。三者之中,桌面PC市场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块。然而,在这个最为夺目的领域,英特尔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近乎垄断的地位。AMD已经和英特尔争夺了近30年,但仍未能撼动英特尔的地位。让AMD更为尴尬的是,英特尔总能设法把自己加入到各国政府采购的推荐表单中。有消息甚至说,由于日本政府在采购的时候,明确提出要优先采用英特尔的芯片,AMD在一怒之下将日本政府告上了法庭。

  “龙芯2号”也是直奔桌面PC市场去的,它具有相当于英特尔奔腾3水准的性能,在技术上也让它足以堪当此任。不过,毕竟是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相对于早已占据优势的竞争对手,“龙芯” 更多地面临着窘境。要想在这个市场上站稳脚跟,它不得不思考自己的策略。

  弱者之间的联合不失为一种选择。李国杰透露,早在两年前,AMD就开始与中科院计算所接触转让Geode X86内核设计技术的事宜。当时双方几乎达成了一致,不过后来AMD无法保证和中科院计算所一起联手抗击英特尔,导致了这个合作的最终流产。

  “在那之后,计算所决定起步阶段‘放开大道,占领两厢’。” 李国杰说。放开大道,首先是指放弃英特尔占有绝对优势的桌面PC市场。仔细分析处理器的三块市场,我们很容易发现,三者之中只有嵌入式这块市场还处在战国时期,尚缺乏一统天下的力量,进入相对容易。“对‘龙芯’而言,这是一个机会。”赛迪顾问分析师刘星说。

  “龙芯”在嵌入式市场上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龙芯1号”。这款处理器的性能虽然相对较差,但是作为嵌入式处理器已经绰绰有余。刘星指出:“对于瞄准嵌入式市场的芯片而言,并不一定要求性能多么高,反而更强调产品的适应性足够强,开放式的设计要求很高,产品的系列也要够全。”

  在嵌入式领域,有一个十分流行而独特的业务模式,就是由IP(即知识产权,指可授权他人使用、完成独立功能的模块)提供商向设计公司出售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IP,然后依靠收取IP的授权费和版权来获得收入。

  据中科院计算所的介绍,他们已在江苏无锡、常熟等地建立了产业基地,主要是面向机顶盒、网络监控、POS机、ATM机、税控机等市场。“我们要把‘龙芯1号’做成真正的IP。”李国杰表示,“现在‘龙芯1号’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原来是10个平方毫米的,现在最小达到1个平方毫米。这样,不同人就可以选择不同的IP,实现不同的用途,这也就为将来打好了基础。”

  不过,走IP授权的模式需要IP提供商团结一大批应用厂商,并给予它们足够的技术和工具支持。“由于‘龙芯’问世时间不长,与同类对手相比,还缺少与之相配套的技术提供商。这对它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刘星分析道。

  另一方面,放开大道还体现在“龙芯2号”放弃了英特尔X86技术芯片居于主导地位的城市市场,而首先着重“关照”偏远地区和农村的桌面PC市场上。黄羊川正是这个策略的典型体现。

  “中国芯”困局

  不过,如果顺着“龙芯”的市场策略选择深究下去,会感到其间夹杂着许多无奈。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市场上技术现状的无奈。桌面处理器芯片要得到广阔的应用,必须要有诸多桌面应用软件与之配套,相互支持。而“龙芯”问世时间不长,虽然一直在研发基于Linux的应用,但就总体支持“龙芯”的配套软件而言,它还处于单打独斗的阶段。

  李国杰说:“做桌面市场,软硬件各有两条道路。就硬件而言,一条是与目前居于主流的、由英特尔掌握知识产权的X86兼容,另一条就是选择不与之兼容的RISC芯片。而对软件来说,则是在Win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之间进行选择。一共有四种不同的组合。”

  在这些组合当中,流行最广的当属英特尔处理器与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之间的绑定。事实上,这两家公司已经在战略上结盟,互相承诺支持对方,而它们的绑定也俗称为“Wintel联盟”。虽然“龙芯”也早已开始与开放源代码的Linux进行配套方面的研究,但让已经习惯使用Windows界面PC机的人,转而采用Linux界面,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从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我们还是应该争取自己的自有知识产权。这四种选择里面,最应该放弃Wintel方式,最好选择‘龙芯’加Linux。这样既打破了英特尔的垄断,又打破了微软的垄断。其次,也可以采用‘龙芯’技术加Windows,因为我们计算所的转码技术可以克服障碍。” 李国杰认为。

  由于以上四个选择涉及到国家标准,因此,来自政府的明确的声音就显得十分重要。“龙芯”是政府投入研发的,政府制定合适的政策来帮助“龙芯”似乎顺利成章。然而,这样的好事并没有及时到来。

  与支持 “龙芯”系列处理器研发的举动相比,政府在产业政策上对“龙芯”的支持却暧昧许多。据说,即便是在政府采购的推荐名单里,获得优先购买项推荐的仍然是英特尔的处理器和微软的Windows。“龙芯”虽几经努力,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最令人痛心的是,甚至连负责“龙芯”研发的中科院,其采购清单中都赫然地列着英特尔的名字。

  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芯片面临的尴尬境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欧洲和澳大利亚,当地政府明令禁止使用Windows系统,以扶植本地产业。我们原也以为政府会大力支持‘龙芯’的产业化,至少在政府采购的时候会优先考虑。”李国杰说。“投了巨资开发出如此重要的技术,却任由它只开花不结果,这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这样感叹道。

  这种矛盾其实也反映出了政府对芯片这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李国杰说:“我在向总理汇报的时候,从自主创新的角度出来反对,说了很多。但是总会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最终对政府决策形成干扰。据我了解,目前,国家在这个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策。”是将自主研发道路走到底还是大胆引进外来技术?也许正是主管部门自身的迷惘,才导致了以“龙芯”为代表的“中国芯”的产业化之困。

    相关文章:

    芯片战略:向左走,向右走

    “中国芯”的出路  

  对话李国杰 揭示X86技术转让内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3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