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证券市场周刊:解密联想收购中国玻璃资本大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4日 15:55 证券市场周刊

  声名在外的联想,盯上了江苏宿迁市的国有资产。从开始尽职调查,到联想叩开国资大门,再到将其海外上市,前后仅一年半。这场闪电般收购战的背后,是收购者曲径通幽,抢在政策障碍到来前,逼退华融和信达等其他强势股东,扫清绊脚石的智慧展览。

  将国有资产民营化,一直是冰山下的躁动。在目前国企产权改革的形式和路径又陷争议的背景下,联想的举动注定不会风平浪静

  证券市场周刊/赵燕凌 陈晔

  2005年9月24日晚,南京,联想第五少帅--弘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下称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正为一桩收购案奔忙,而就在离其不足二百公里远的江苏宿迁市,他刚刚完成的上一部收购作品正散发着联想集团的精神香味。这部作品就是今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玻璃(3300.HK),而中国玻璃的诞生,也使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开始了从实业家向资本家的角色转换。

  中国玻璃是弘毅投资收购国有资产的产物。在新疆德隆、广东科龙等相继坍塌,国企产权改革的形式和路径又陷争议的背景下,联想的举动注定不会风平浪静。

  就在此时,中国玻璃的员工向《证券市场周刊》反映:联想对该企业家族展开的一系列收购中,可能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

  在《证券市场周刊》随后的调查中,看到的是一个精妙绝伦的资本故事:一群投行精英,设计了一套天衣无缝的投资方案,动用香港、内地资源,将内地资产搬到香港上市融资。为了操作便利,避税天堂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自然是不可不用的工具。

  而国资在故事中是赢是输,有待时间检验。

  成功者的微笑

  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证券市场周刊》:中国玻璃的收购故事之所以精彩、神速,和弘毅投资的身世及赵令欢的背景有关。

  对于弘毅投资,外界总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与弘毅投资同样富有神秘感的是一直刻意躲避镁光灯的赵令欢。

  据说,赵深得柳传志的青睐,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进入USROBOTICS公司,1997年以90亿美元将公司卖给3COM公司,此后在华尔街创业。2002年应邀出任联想集团顾问,2003年,正式加盟联想。同年12月,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向联想控股出售1个不良资产包,账面价值大致为7亿港元。

  半年后,联想控股迅速成立了弘毅投资。

  赵令欢在海外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但他更愿意专注中国企业,尤其是柳传志邀请他加盟联想,他没有迟疑:联想是中国早期少有的国企改制成功者之一,管理成熟,又是国际化领先者。从改制--发展--国际化,一路上,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都是财富。这些东西对国企改革应该是大有帮助的,我们觉得联想在国企改革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据了解,弘毅投资运作的基金类似国际收购基金(Buyout Fund),和国际风靡的收购基金一样,其目标是成熟企业及其控制权。但和国际收购基金对深发展、哈药集团等公司收购的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相比,弘毅投资收购中国玻璃前后仅一年多时间。

  其后不久,中国玻璃便于2005年6月23日在香港主板上市,成为2005年内地仅有的两家红筹公司之一。中国玻璃法定股本7亿股,已扩大股本3.6亿股,IPO后首日市值为8亿元。弘毅投资拥有其中62.56%的股权。

  上市当日,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和中国玻璃董事局主席赵令欢的笑容荡漾在开启的香槟酒中。

  蕴涵联想的智慧和外资基金的机敏和精明,中西合璧使弘毅投资出手不凡。现在,另一家国企--北京昌平玻璃集团又成弘毅投资的下一个目标。 据说,中国玻璃的两位高管已经为收购北京昌平玻璃集团忙活了三个多月。该集团有两条浮法玻璃生产线,资产规模和中国玻璃相当,是京城首家浮法玻璃企业,若成功收购该企业,中国玻璃的资产将壮大一倍,弘毅投资的收益也会成倍放大。

  弘毅投资成立一年,似乎已到了收获的金秋季节,这在国企改革正发生微妙变化,国内外收购基金陷入觅食艰难的大环境中无疑光彩照人。

  收购长剧

  中国玻璃是弘毅投资的经典手笔。故事的脉络是:联想先掏650万元收购宿迁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下称宿迁国资)--从而控制了该公司旗下所有国有资产--然后将这些国有资产卖给联想海外公司--再将这些国有资产在香港上市--该上市公司继续收购其他国企将蛋糕做大--6年后联想套现退出。

  很显然,这是一幕长剧。

  序幕开始于2003年4月。当时江苏省国企产权转让推介会,苏玻集团国有股权挂牌交易。不久,苏玻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周诚接到了江苏省原经贸委官员的电话:联想来人了,对苏玻有兴趣。周诚驱车赶奔南京,接回一个叫徐敏生的人,徐时任联想控股投资事业部(弘毅投资前身)投资经理。

  据说,当时赵对苏玻集团并没太大兴趣,而徐却热情百倍。2003年8月,徐敏生带领的4人小组进驻苏玻集团。当面目清晰的苏玻集团架构呈现在赵令欢面前时,赵立即对苏玻集团旗下的江苏苏华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苏华达)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苏玻集团、苏华达是债转股企业,他们的第二、三大股东均是华融、信达两家资产管理公司。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只回收资产,不进行实业投资的天性使赵意识到:好运来了!

  目标是苏华达,这是苏玻集团的核心资产,潜质不错,只要有资金保障,壮大规模,有希望成为内地有竞争力的行业龙头。当然,这样的企业拿到香港上市融资没有问题。于是,他们开始详细策划收购路径。

  据了解,苏华达2001年成立,目的也是上市融资。当时苏玻集团以核心资产出资,控股51%,华融持37.96%、信达持4.04%,浙江大学占2%,周诚等高管占4.88%。2002年1月,苏华达进入上市辅导期。苏华达业绩优良,2003年实现净利润3800多万元,每股盈利超过0.6元。

  为拿下这块优质资产,弘毅投资设计了精巧路径:先收购苏华达的最终控制人,以达掌控苏华达的目的(见图1)。苏华达的最终控制人是宿迁国资,该公司持有苏玻集团63.5%股权,苏玻集团又持有苏华达51.12%股权、持有宿迁华兴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华兴,经营苏华达第二条玻璃生产线,由苏华达控股80%)20%权益。

  按照这个结构,如果控制了宿迁国资,苏华达便可轻松到手。

  因为弘毅投资此番收购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苏华达资产在香港上市,变身红筹,自然需要有外资色彩。于是,2003年12月31日,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Easylead Management Limited(下称EML)和注册于香港的南明有限公司(下称南明)出场,和宿迁市长张新实签订协议,宿迁市政府以650万元人民币将宿迁国资60%、40%的股权分别委托给EML和南明。

  英属维尔京群岛有世界避税天堂之称,不仅免交所有当地税项,公司也无注册资本最低限制,任何货币都可作为资本注册,一元钱就可注册一家公司,而且无需申报管理者资料,账目和年报也不必公开。很多收购案中,收购者在该地区注册离岸公司,作为收购工具。

  据了解,EML和南明均是联想背景的企业,前者由曹之江、张祖祥、刘金铎各拥有总股权的1/3,曹现为联想控股的副总裁,刘退休前是联想控股副总裁,张则是南明的董事。后者由联想控股全资所有。而EML和南明是弘毅投资的股东,分别持有弘毅投资60%、40%的股权。

  EML和南明托管宿迁国资100%权益后,随即拿到了当地政府的尚方宝剑:后续收购的主动权。按照托管协议的约定:EML和南明可参与及控制苏玻集团其后重组所涉及的收购事项。因此,他们随后名正言顺地展开一系列收购,清退华融、信达,将宿迁国资的所有资产都收归旗下。

  第一步是先将华融、信达从苏玻集团中清理出去(两者分别持有33.13%、3.52%的苏玻集团股权)。2004年10月、12月,宿迁国资分别和华融、信达签订协议,前者以2600万元收购后两者持有的苏玻集团股权;几乎同时,宿迁国资分别和华融、信达、浙江大学签订协议,以6212万元全数收购后三者持有的苏华达股权,将他们清理出苏华达。

  将其他股东清理出局,从宿迁国资到苏玻集团,再到苏华达、华兴的资产已经全部处于弘毅投资掌握之中。因为宿迁国资、苏玻集团实际上并无业务,加上苏华达2004年8月已经收购华兴另20%股权,因此,苏玻系统的所有核心资产都已经集结于苏华达一身。

  移植海外

  资产集结完毕,最重要的是将该资产搬到海外,以实现海外上市(见图3)。这个搬运过程,周诚对其他媒体解释为是实现海外私有化的过程。将国有资产私有化,一直是冰山下的躁动,是收购基金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目前国际收购基金难有斩获的重要原因,因为国有企业将控股权卖给外资,还存在政策障碍。

  但这次是个例外。宿迁市委书记仇和是一位颇具争议的著名改革人物,其强调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主。对苏华达控股权卖给境外公司的收购方案,仇支持。由此可见,赵令欢不仅选对了企业,而且也选对了地方。

  地方政府同意,公司原管理层自然不是问题——前提是设计方案对其有利。

  2004年9月8日,英属维尔京群岛又诞生了一家新公司--Success Castle(堡成公司,法人代表是赵令欢),该公司的 3家股东也分别是新注册在该群岛的First Fortune(83.41%)、Swift Glory(11.71%)、 A mple Best(4.88%)。前者由联想控制,后两者则是周诚等公司高管持股100%。

  两个月后,堡成公司分别和宿迁国资、苏玻集团签订协议,分别以6284万元和6572万元价格收购两者持有的苏华达48.88%、51.12%的股权,这样,堡成公司就拥有苏华达100%股权。

  而在此前的10月份,中国玻璃在百慕大注册成立,静等苏华达的到来。2005年5月22日,中国玻璃收购了First Fortune、Swift Glory、 A mple Best各自拥有的堡成公司股权,后3者分别换得了中国玻璃股本的83.41%、11.71%、4.88%。至此,弘毅投资整盘收购、换股等操作完成,中国玻璃拥有堡成公司全部股份,同时通过堡成公司拥有苏华达全部股权。而公司原管理层也通过一番倒腾,在中国玻璃持有16.59%股权,双方皆大欢喜。

  因为弘毅投资持有First Fortune全部股份,而EML、南明分别持有弘毅投资60%、40%的股权,因此,通过一系列运作,宿迁国资、苏玻集团、苏华达、华兴几乎全部被联想控制。

  在一切收购完成仅1个月后的2005年6月23日,中国玻璃登陆香港主板市场上市,配售发行9000万股,配售价2.18港元,融资近两亿港元。动作神速得令人吃惊。

  急促收购背后

  从2003年中期开始尽职调查,到年底签订宿迁国资股权托管协议,叩开中国玻璃大门,前后仅半年时间。这场闪电般急促的收购背后,是收购者曲径通幽,抢在政策障碍到来前,逼退其他强势股东,扫清绊脚石的智慧展览。

  2003年底,国资监管风紧,国务院国资委推出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已发放各地方国资委,于2004年2月1日执行,规定国资交易必须进入产权转让中心。

  为了与时间赛跑,2003年12月31日,赵令欢和宿迁市市长张新实正式签署宿迁国资的托管协议。正好赶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执行前两个月。周诚说,该协议签订日期是2004年1月20日,农历除夕。这个时间恰在政策出台前10天,更见争分夺秒之意。

  上述买卖顺利闯关,宿迁市外经贸委功不可没:中国玻璃招股说明书显示,2003年12月31日,宿迁市外经贸委就批准了该委托协议的条款,这给弘毅投资成功收购宿迁国资提供了巨大保证。周诚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收购协议签订日期是2004年1月20日,农历除夕,如果此言不虚,那么,也就是说,在赵令欢和张新实签订协议之前,宿迁市外经贸委已经批准了协议条款,这显然是说不通的。而招股说明书之所以将签订协议的日期说成2003年12月31日,无非是想逃避眼看就要出台的政策的限制。现在看,无论是2003年12月31日,还是2004年1月20日,已无实质区别,法律上,2004年2月1日才实施的国资新政没有追溯力,江苏省政府也在10个月后发出批文证书,批准当时宿迁国资的股权转让。这样,宿迁国资就彻底地变为外商独资企业。

  这意味着,对于此后宿迁国资下属实体公司的一系列收购动作,就变成一间外商独资企业的重组行为,将避开国资监管视线。

  之所以和时间赛跑,除了上述《办法》的制约原因,还有2005年1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就要发布《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1号文)。

  这两份文件都触及到海内企业海外上市的主通道——红筹上市模式。据了解,11号文为堵住内资外逃,再以假外资身份收购境内公司控股权,规定境内居民直接、间接设立或控制境外企业,以后要进行审批(原来是登记制),而且境内居民出让境内资产和股权以换取境外公司股权及其他财产的权利,应取得外汇管理部门的核准。

  11号文其实打破了红筹上市的流行做法,过去一直在走的上市暗道将戛然关闭,转而寻找新路,但毕竟耗时费力。收购的步伐必须要快。在政策闸门关闭前,弘毅投资终于胜利闯过了终点,完成一系列收购。中国玻璃2005年6月23日在香港主板上市,使其成为2005年完成香港上市的两家红筹之一(另一家是王朝酒业),让投资界艳羡得耳热心跳。

  借助原管理层力量

  虽然弘毅投资按国际收购基金模式运作,而在中国玻璃案例上,又有别国际收购基金。国际收购基金意在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目的是要拿到施行改造企业使其增值措施的绝对权利。表现是:选择企业管理者、获得为企业纠错的机会。

  但弘毅投资获得了控制权,却留下了原管理层。这样做虽然和国际收购基金通常规则不同,但收购成功,原管理层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周诚的角色不容忽视。

  据了解,周原担任宿迁市政府副秘书长,后兼任宿迁国资董事长兼总经理、苏玻集团的董事长。直到2004年3月18日,当地政府才下发通知,免掉其副秘书长、宿迁国资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务。此前,周还担任宿迁市经委副主任。1997年,周诚出任苏玻集团董事长,2000年,苏玻集团争取到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债转股企业资格。

  当年还有这么个插曲:当时债转股企业必须主辅业分离,通过审计、评估打掉历史包袱。但如果这样操作,按照资产和债权结构,苏玻集团将被华融、信达控股。周诚不愿看到这个结果。为使苏玻集团拥有控股地位,他们分步实行债转股,将两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一分为二,一部分投入到苏玻集团、一部分投入到苏华达。也正是这样的股权结构设置,使7年后的今天,为弘毅投资收购提供了先决条件。

  从那时,周诚看到苏华达的希望,并诉求股权。在苏华达组建时,周诚等几位企业高管拿到了4.88%的股权。

  意在上市融资的苏华达,很快发现A股上市之路遥遥无期。周诚熬不住,他想突破。联想的出现,使其梦想成真。

  对弘毅投资收购,周积极配合。按照与华融、信达债转股期间达成的协议,宿迁国资出售苏华达与苏玻集团股权时,华融、信达有否决权。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周诚出点子将宿迁国资剥离干净卖给联想控股在海外的注册公司以达私有化目的。而且,为出售便利,2003年10月31日宿迁国资剥离了原先直管的另外两家国企,只剩苏玻集团一家。

  后通过周诚等不懈努力,华融、信达全部退出。2004年12月23日,苏华达转制为外商独资企业。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证券市场周刊》: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其实并不想退出苏华达,该公司已经进入业绩的上升通道,净利润在快速增加。但周诚及有关部门多方做工作,最后,华融、信达不得不退。

  苏玻集团工商资料显示,2004年10月30日周诚主持召开的苏玻集团2004年第1次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决议,华融、信达将手上苏玻集团33.13%、3.52%的股权转让给宿迁国资,其他股东放弃优先权。

  自EML、南明收购宿迁国资后,虽然该公司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更名苏玻发展有限公司,收购方并未派驻高管,公司的实际管理权还握在周诚手上。周诚等高管持有中国玻璃超过16%的股权,而且按照后续计划,公司高管有权继续增持股权。双方又是皆大欢喜。

  回归现金

  弘毅投资在1年半内施展拳脚,将国有资产实现香港上市,环环相扣,出手神速。其成就的庞大资本故事,使弘毅投资一举红遍投行界。

  但弘毅投资既然是以收购基金模式运作,最终要完成一个资本运作的闭环,投入的资金回归现金。这样,其必然如当年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及英联投资等入股蒙牛集团一样,是以投资收益为目的。柳也曾表示,弘毅投资不会做实业。

  而事实正是这样。在中国玻璃上市前,弘毅投资已经为资本退出设计好通道,未来的接盘者就是英国皮尔金顿(Pilkington)。皮尔金顿是全球最大的平板玻璃和安全玻璃企业之一,是浮法玻璃技术发明者。此前曾参股耀华玻璃,但未能全部实现其既定战略目标。2005年2月,皮尔金顿全球高级副总裁杰瑞在北京和赵令欢见面,并有了合作意向。2005年6月3日,股权买卖协议签订。皮尔金顿1000万美元购入中国玻璃9.9%股份。

  对联想退出,周诚似乎没有心理准备,在此前随赵令欢去皮尔金顿英国总部游说时,虽然赵没明说引入皮尔金顿是为弘毅投资抽身埋下伏笔,周诚才如梦初醒。据说,从英国回来,看清了赵令欢导演的故事结局,周诚好生失落,他不得不接受一个既定事实:弘毅投资终有一天将退出中国玻璃。

  在中国玻璃的招股说明书上明确画出弘毅投资退出的路径和步骤:根据2005年6月3日的收购协议,中国玻璃的第一大股东First Fortune同意向企业投资者(皮尔金顿)授出首项收购权,自上市日起满6个月后一年内,后者可收购前者的股份,使持股量增加到29.9%。同时,皮尔金顿的第二项权利是:自2011年7月1日起6个月内,可收购First Fortune持有的中国玻璃所有股权。

  也就是说,6年后,赵令欢挟外资可能和中国玻璃撇清关系。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9,7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