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美的推第三代光波炉 称微波炉应摒弃价格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 19:12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9月17日,“第三代光波推动微波炉品质升级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微波炉市场在经历一轮轮的价格战之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高品质、多功能微波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高端产品发展给微波炉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曙光。美的微波炉作为后起之秀,致力于微波炉技术的研发,推出的“方形天窗+风火轮”设计的“第三代光波技术”,有效弥补了第一代、第二代光波技术上的缺陷。

  微波炉消费升级

  随着微波炉在城市家庭中的逐渐普及,消费者对微波炉的功能需求也由一般的加热功能向多功能转移。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家电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6月底,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微波炉拥有量为46.6台,北京、上海、广州一类大城市甚至达到90台以上。家电课题组专家陆刃波指出,当一种产品达到一定市场普及率的时候,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会由基本功能向高品质转移。在未来一年微波炉的预期购买考虑因素中,功能齐全和技术先进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分别占到67.4%和60.1%。陆刃波称,微波炉市场素以价格战作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但是从近一段的市场观察可看出,高品质微波炉的价格相对稳定,表明消费者对高端产品有比较高的认知度。

  对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认为,当前消费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会把业余时间更多的投入厨房以外的其它活动中去,新房的购入以及厨房的新

装修使得消费者对厨房环境的追求不断升级。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一方面需要微波炉产品要向多功能发展,满足消费者蒸、煮、烤等多种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求微波炉具备高品质,以先进的技术和方便实用的功能来推动微波炉市场的不断发展。

  微波炉作为厨房的一个主要用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消费者消费观念向健康、时尚、便捷、环保转变,既要满足营养和多种口味的需要,又要追求无油烟的厨房环境。在这种消费趋势下,多功能、高品质的微波炉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会成为厨房时尚生活的引导者。

  低端技术面临淘汰

  为迎合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微波炉厂家不断推出多功能微波炉。“食神蒸霸”、“蒸气转波炉”、“光波烧烤炉”、“方形天窗+风火轮”等纷纷亮相市场。光波技术、紫外线技术等先后应用于微波炉产品,以满足消费者蒸、煮、烧烤和消毒等多种需要。美的、格兰仕等微波炉制造企业不断加大微波炉技术研发的力度,推动微波炉技术的发展。

  中国家电研究院检测室总工程师潘权认为,微波炉行业多种技术并存,各种功能的微波炉服务于市场,有利于微波炉技术的更新发展。但是,由于各个生产厂家的技术实力相差很大,造成了当前微波炉市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市场的选择和厂商的努力,微波炉产品技术也将有一个大发展。

  业内人士称,当前微波炉众多技术中,光波技术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很多品牌都拥有此项技术。目前市场上有三代光波技术的微波炉产品,第一代光波微波炉圆形聚焦加热不均匀,第二代光波微波炉加热过程中必须打开炉门为食物翻面。美的“第三代光波技术”采用“方形天窗+风火轮”设计,能有效解决第一代、第二代光波的技术难题,充分保证食物均匀受热,同时又无需在加热过程中打开炉门来翻转食物,进而使得光波烹饪达到最佳效果。

中国电子商会日前授予该技术领先荣誉证书,并呼吁各厂商加大技术投入,共同推动微波炉产品品质升级。

  高端产品带来行业新曙光

  微波炉行业素以价格战来赢得消费者,但伴随着原材料的涨价,行业一度在零利润的边缘徘徊。低利润就会造成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够,产品更新缓慢,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也不能很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陈钢指出,行业的发展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改变。一味的低价格并不能使消费者真正获得实惠,只有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才是让消费者真正满意的根本途径。陈钢认为,微波炉企业要转变思路,由价格导向转向产品导向。美的方面也表示,作为微波炉的制造企业,一方面会不断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另一方面也会和同行企业协商,共同建立微波炉行业良性竞争环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7,70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