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浪潮服务器十冠获奖专题 > 正文

微软2亿投资浪潮国际 通软借道间接上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 11:10 中国经营报

  作者:窦毅

  8月26日,微软公司与浪潮集团在山东济南举行投资合作签约仪式,微软向浪潮集团注资2500万美元(约合2亿人民币)的计划被最终落实。据微软方面透露,这是目前微软在华最大一笔单项投资。资金投入浪潮在香港的上市企业浪潮国际中,用于帮助该公司进行软件业务相关投资。

  而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资金将大部分用于浪潮国际收购集团旗下企业——浪潮通软ERP业务,从而使浪潮国际摆脱“业务少、有空壳操作的嫌疑”,同时使浪潮通软(以下简称通软)实现间接上市。

  浪潮曲折完成改制

  早在2000年浪潮集团两大业务公司在上海A股上市场后,集团内部就已经确定准备让通软上市的事情。坊间曾经于2001年、2003年不断放出通软筹备上市的声音,特别是在2001年通软在国内市场最大的两家竞争对手——金蝶和用友相继在香港和上海上市后,通软上市呼声被喊得越发高昂起来。

  “但最终由于从集团整体利益出发,被搁置下来。”浪潮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集团内部有一条公开的秘密,即通软被选定为解决整个集团员工持股问题的“壳”。

  1992年10月成立的浪潮集团软件系统工程公司(通软前身),公司性质是100%的浪潮集团全资子公司。随后在1994年被选定为股份制改革试点单位,引入职工股。当时浪潮集团投入40万元,职工参股34万元人民币,并正式定名为浪潮通软。

  职工入股是浪潮集团整体股份改革的一种尝试,但最终由于政策限制等原因,没有在全集团推广下去。这也造就了通软在浪潮系内部的一个特殊功能,即已经实现股份制治理结构的通软,成了解决整个集团未来实现员工持股的一个希望。

  1996年清华同方软件企图注资通软;1998年

长城证券愿意投资1000万元帮助通软在A股上市等等一系列投资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否决掉。2000年后,ING霸菱投资银行和具有MichaelDell(戴尔公司创始人)和PaulAlan(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组成的个人资产风险投资商相继看上通软,两笔近1100万美元投资摆在了通软面前。此时正值通软从财务软件向ERP管理软件升级过渡时期,需要大笔资金用于运作。本来是一拍即合的好事情,却再度因为浪潮集团的整体考虑而被否决。

  与多笔投资失之交臂的原因是集团担心失去对通软的控制权。在业务层面上,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一直在推进“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大浪潮方针,通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软件环节。而另一个原因是浪潮想借通软员工股份解决集团员工持股问题。

  2001年9月,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就浪潮通软增资事宜给出明示:“通软通过海外上市其关键目的不在于融资,而是建立起一个以员工持股和期权为主的激励机制。”

  通软借壳,微软借道

  但是毕竟通软只是一家软件公司,规模与硬件相比有限。“这么小的壳很难完成集团员工股份制的需求。”内部人士透露。

  2002年11月浪潮集团高管注册了另一家企业——德盛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住所是济南高新区新泺大街南侧(浪潮集团的服务器生产基地所在地),公司实体就是浪潮集团的员工持股会。2004年6月8日,德盛公司以8530.70万元从山东省财政厅手里购得浪潮集团25%的股份,基本完成员工持股。但是德盛公司并非上市公司,直接持股的浪潮集团也非上市公司,员工股份并不能流通,最终价值意义还不能实现。

  在筹备德盛公司运作的同时,2003年浪潮开始筹备旗下诞生第三家上市场公司。2004年4月浪潮国际正式登陆香港创业板。孙丕恕曾对媒体公开表示,“浪潮国际的上市更多是出于推进集团改制的考虑,而不单纯是为了融资。”

  同年4月18日,浪潮国际通过其全资子公司LCBVI(在维尔京群岛注册),协议收购另一家在维尔京注册的公司Timeone。据了解,德盛公司正是Timeone的下属公司。通过这一收购浪潮员工股转变为可以流通的浪潮国际

股票

  不过,此时浪潮国际的公司主业除CPU等硬件采购等小规模商贸业务外,是一家标准的投资性公司,公司没有好的概念拖升股价。从2004年上市至今,除依靠微软投资等概念曾短时间将公司股价拖升股价到1元以上,大部分时间股价保持在0.2元~0.3元之间。

  孙丕恕似乎早已经意识到这种尴尬状况,早在2003年筹备浪潮国际时,他就开始计划将目前浪潮旗下惟一未上市核心业务——通软ERP业务拉进上市公司。在筹备浪潮国际时,浪潮悄然在香港将浪潮国际、浪潮通软两个名字同时进行了注册。一位浪潮高管告诉记者:不排除未来会将“浪潮国际”股票名称变更为“浪潮通软”。

  在浪潮集团充分借用通软完成集团业务改制发展的同时,微软则顺利借道通软进入中国主流ERP市场。

  8月26日,被邀请到现场参加签字仪式的人中,除了山东省政府高官,微软和浪潮高层外,来自微软和通软的两位ERP业务主管也格外耀眼地列席在名单上——微软中国ERP项目主管郭秀闲和通软总裁王兴山。这种特意的安排,仿佛也在某种意义上强调未来的首要合作方向。

  2002年开始被称为“全球惟一一块不为盖茨所拥有”的软件市场开始遭到微软的猛烈进攻。2002年微软开始谋求通过改造邮件管理软件进军CRM市场,到2003年更正式购并Navision、Axapta、Great Plains、Solomon等四家ERP软件公司,进入ERP供应领域。

  几乎与全球市场同步,微软中国ERP步伐也在加快,2004年开始组建中国ERP团队。据记者了解,目前微软中国ERP团队成员都挖自于大牌管理软件企业,如此强力的挖角运动,微软意图像在美国市场一样,在中国迅速刮起一场微软ERP旋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