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从零到3267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 16:27 深圳商报

  从只有2名科技人员的边陲小镇到蜚声国内外的高科技城市

  深圳商报记者 洪宾 实习生 张利旭

  200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326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成了深圳当之无愧的“第一支柱产业”,深圳也早已成为蜚声国内外的高科
技城市。

  25年前的深圳,根本谈不上科技事业——当时,全市仅有2名工程师!

  从这样一穷二白的“家底”起步,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和经济特区建立、发展,深圳高科技产业历经沧桑巨变,从“三来一补”发端,在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高科技的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决策、措施的助推下,迸发、涌现出了蓬勃的生机活力,一步步发展成为深圳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从“三来一补”热潮中发端

  1978年,国家对外加工政策刚刚放开,深圳就利用靠近香港的地理优势,创办了全国第一批的“三来一补”企业。随着1980年经济特区的成立,“三来一补”企业更依凭特区的政策优势发展得十分红火,一度成为上世纪80年代深圳重要的经济成分。据有关统计,到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三来一补”的企业发展到8500多家。

  “三来一补”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引来了不少关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担忧:与当时深圳以传统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科技工业快速兴起,正在进行一场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

  1984年9月,深圳市委组团出国考察,这次对美国各大科技园区的考察使深圳开始意识到,在发展“三来一补”的同时,必须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双密集”产业。

  据有关人士回忆,就是这次考察归来,深圳市将一纸公函送至中科院,希望中科院派专家帮助深圳市建一个科技工业园,从此开启深圳与中科院“院市合作”,同时也标示着深圳高科技产业开始发端。

  “红头文件”有力推动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能在短短十几年内达到320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和年申请专利近1.5万件,并在IT、通讯等多个领域形成极强的

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早期做出的一系列重要的决策,发挥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

  1992年是深圳科技事业加快发展的一年。当年4月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深圳要重点发展“先进工业”,并将深圳建设成“科学技术比较先进的外向型、多功能的国际城市”。这次会上,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同时通过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企业奖励技术开发人员的暂行办法》、《深圳市民办科技企业暂行办法》、《关于企业与内地大专院校科研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通知》等5个对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有深远影响“红头文件”。

  “在特区走过了初创期后的1991、1992年,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领导们不惜冒着一定的风险,做出了大力度、大规模调整深圳的产业结构,把产业发展方向的着力点、重点放在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的重要决策,高瞻远瞩,先走一步。”在6月11日由国家科技部、深圳市政府共同举办的“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高层论坛”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鸿忠如是说。

  在1992年的深圳年鉴中,就记下了这样一些特别字眼和数字:

  这一年,深圳市高技术产业比上年有了长足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37家增至50家(市属企业32家,国家企业18家),年总产值达32.1亿元。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通讯等6个领域,其中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IT)约占总数的37.5%,已初具规模经济和产业化格局。

  这一年,“加快三来一补企业的转型的步伐”成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全市有不少“三来一补”企业转型为三资企业。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深圳的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对此,当年的深圳年鉴一篇文字稿中这样写道:“1992年是深圳市民间科技企业获得重大发展的一年,全市新批准成立的民间科技企业共212家,是过去5年的总数的一倍,现在总数已达416家……固定资产总额超过1亿元,年产值与产品销售额均已超过3亿元。”

  正是在这一年,联想集团宣布着手在深圳建立国内最大的计算机板卡生产基地;包括华为、中兴、科健、开发科技、迈瑞、安科、桑达、天马微电子在内的一批聚集在深圳湾畔或蛇口工业区的高科技企业,从此开始飞快发展,并逐渐成为深圳、乃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和名企。

  高新区“应运而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深圳高科技的发展,快速中有狂躁,蓬勃中有布局偏散等问题,发展历程曲折”。科技系统一位见证了高新区前后发展轨迹的官员坦率地表示。对高新技术产业加强规划和领导,整合各个工业园以便形成一个统一的园区,成为客观需要和必然。1996年,市高新技术园区最终“应运而生”。这年5月,经市政府报国家科技部批准,整合中国科技开发院、京山民间科技工业村等4个工业园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宣告成立,标志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始驶入一段快车道,产业规模从此不断提高,产业层次逐渐升级。

  2004年,面积仅11.5平方公里的深圳高新区成为深圳含金量最高的一块土地——当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首度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88.37亿元,虽然面积仅为深圳土地总面积的0.6%,但高新区去年高达1011.62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却占全市总量的31%。在全市科技“一盘棋”中发挥名副其实的“顶梁柱”作用。

  “第一支柱产业”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深圳高科技产业这些年来取得巨大成绩和目前形成的发展势头、产业地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应力在前不久由国家科技部、深圳市政府共同举办的“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高层论坛”上有清晰的阐述。他说,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后,深圳已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城市,去年全市GDP全国排名第五,人均GDP则达7300多美元,在国内各大城市排名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背后就有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强有力支撑和巨大贡献”。

  刘应力进一步指出,经过近十多年来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层次不断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已不是“花瓶、摆设”——而是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有了直接贡献的支柱产业。随着市委、市政府把高新技术产业定位为第一支柱产业来加以发展,现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第一支柱产业的产业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关链接

  4个千亿元“台阶”跨越速度越来越快

  深圳科技信息局局长刘忠朴前不久向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等部委牵头组成的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调研组汇报时,特别用一组数字——“3个1000亿元”的产值跨越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越、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来诠释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好。

  他表示,从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来看,1991年,深圳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大约是22亿元。从1991年22个亿的产值达到2000年1064亿的产值——“第一个1000亿元”大概用了接近10年时间;“第二个1000亿”是从2000年到2003年,仅用了3年时间,由1064亿达到2400多亿;“第三个1000亿”基本上只用了1年时间,即从2003年的2400多亿,达到2004年的3200多亿元。“从目前发展势头看,跨过第四个1000亿元——即2005年超过4000亿元产值规模,也没有问题”。

  对于深圳高科技产业保持如此快的增长速度,刘忠朴分析其增长的动力和主体构成方面的原因时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势头,一是深圳本土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极快的发展,已和外资企业“各占半壁江山”,而且深圳本土的科技企业增速还要略超过外资企业。另外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字是:200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当中自主

知识产权的产值占到了57%。这个数字表明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增长势头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创造的增长,往往具有较强的持续增长能力。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